历史地评价毛泽东与改革开放(1)

历史地评价毛泽东与改革开放(一)

博澜人
2007-12-24 04:45:46)



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的诞辰日。我发表《历史地评价毛泽东与改革开放》以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

  2007年国庆节期间我外出旅游,在火车上和三所高校的一群返校生坐在一起,有一位同学冲着我西装佩戴的毛主席相章问我:“先生,你怎么喜欢佩戴毛泽东相章呢!”我说:“因为我崇拜毛主席 。”他毫不客气地说:“毛泽东有什么可崇拜的?他思想守旧不搞改革开放!”我说:“谁说的?”学生回答:“学校老师讲课都是这样说的。”对他的话我开始是持怀疑态度的,但其他两所高校的同学也说他们的老师也是这样讲的,他们相互补充给我讲述了老师们讲课时对这个问题论述的大意,老师们说: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中,他的领袖才能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解放后毛泽东对国家经济建设的领导却没有成功,他的思想保守,执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不搞改革开放,使中国一直无法融入主流国际社会,被国际社会边缘化。尽管这样,邓小平对他的评价还是三七开,确认他的功劳还是主要的。只有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听了这些话,我心里有点沉重。我们的教师是教书育人的,我认为如何认识毛泽东,看来仍然是一个严肃的学术课题。对毛泽东的反思,是和中国的过去和未来紧密相联系的,中国要前进,无论从哪个角度,想要避开毛泽东是绕不过去的。因此,我们应当尊重历史,对毛泽东是否改革开放应当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

  对于改革开放的问题,我认为将毛泽东和邓小平割裂开来进行是非的评价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不正确的。我用历史的事实客观地评价了毛泽东与改革开放的问题并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通过争论和讨论,同学们后来全部接受了我的观点。这使我得到了安慰并萌发了今天撰写这篇文章的信心。

  在即将展开论述《历史地评价毛泽东与改革开放》之前,我首先对邓小平予以肯定,邓小平的伟大之处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他认识到中国搞改革开放的时机已到,采取断然措施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国产党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邓小平的历史功勋是毋庸置疑的。

  毛泽东时代是中国的进步过渡的时期,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公民社会过渡;从传统帝国专制制度向建立现代民族独立国家,向现代民主制度过渡。没有这个过渡期,中国也就不可能成就有邓小平改革开放的这个历史进程。今天,我提出《历史地评价毛泽东与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相辅相成的,不是矛盾的。

  对于毛泽东不搞改革开放的定义,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关于改革开放,我分为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于改革的问题。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打倒了蒋家王朝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后的1953年12月,他概括了党中央讨论的结果,确立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用法律形式把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写入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腾讯教育网: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1956年1月10日,北京首先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接着,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重庆、沈阳等大城市以及50多个中等城市相继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在1956年的第一季度末,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99%,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新华网: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毛泽东建国后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改变成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你承认也好,你不赞成也罢,在毛泽东领导下的改革是天翻地覆的伟大壮举。这和世界各国一样,一个开国元勋使用战争机器砸烂了旧的国家机器而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这是最大的改革。说毛泽东不搞改革是站不住脚的。

  关于开放的问题。开放指的是经济交流的开放,对于说毛泽东不开放的问题,毛泽东处在没有条件开放的年代和后来可开放的年代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和世贸经济一样,一个国家在没有加入世贸组织(WTO)以前,你指责这个国家为什么不扩大贸易是不讲理的,因为只有这个国家加入了世贸组织,这个国家才有实施多元化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条件。为了用历史事实充分地说明问题,我分毛泽东早在建国前就提出经济开放的理论,毛泽东不解放香港和澳门为经济开放留“窗口”, 六十年代前经济和社会环境限制了中国对外经济的开放,毛泽东逝世前的国际环境中国没有条件开放,毛泽东展开兵乓球外交为中国开放创造了条件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毛泽东早在建国前就提出经济开放的理论

  毛泽东1945 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总结了抗日战争八年的历史经验和抗日解放区建设经验,全面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国家学说。这个论联合政府的第一版无疑可以给后人以许多宝贵的启迪。毛泽东指出, “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在彻底打倒日本侵略者,保持世界和平,互相尊重国家的独立和平等地位,互相增进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及友谊这些基础之上,同各国建立并巩固邦交,解决一切相互关系问题,例如配合作战、和平会议、通商、投资等等。”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原稿,对中国同各国通商、投资问题的论述还有较大的篇幅的精彩论述(中央档案馆有据可查)。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时,当时受文化大革命政治气氛的影响而没有收录出版。

  从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早在建国前夕就已高瞻远瞩地对建国后的经济开放提出了思路,证明他的思想不是保守的,更不是闭关锁国的。

  二、毛泽东不解放香港和澳门为经济开放留“窗口”

  1949年解放军南下,横扫千军如卷席。那时许多世界媒体按照毛泽东中国人要扬眉吐气,从此站起来的民族感情推测,认为解放军解放香港和澳门是水到渠成的事。当时香港和澳门的商人(资本家)基本都走光了。对是否解放的问题,毛泽东在回前线部队指挥员的请示电的电报中明确命令:香港和澳门不解放,部队不进入。毛泽东对香港和澳门实行“暂不收回,维持现状,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政策。1949年10月17日解放军进抵粤港边界时所以没有长驱直入,而是勒马深圳河。这并非没有军事能力,更非外交上的软弱,而是毛泽东审时度势作出的明智抉择。暂不收回香港,维持现状,避免与英国发生公开的冲突,有利于集中力量对付对新中国构成主要威胁的美帝国主义;有利于保持与英国的对话,开辟一条同西方国家发展关系的通道;有利于突破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禁运,推动国家经济建设;有利于香港、中国内地以至整个远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这是变阻力为助力的上乘之策。情况的发展证明了毛泽东决策的英明,英国政府不顾美国反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到一百天就正式承认了新中国。如果以军事手段收回香港,也就关上了与西方经济往来的唯一“窗口”。正如周恩来说的:“香港是自由港,联系的范围很广,购置设备可以分期付款,成本低,有市场,技术人才容易训练出来……” “保持和扩展香港这个阵地有好处”(《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第353、354页)。

  自50年代后期起,中国面临美、苏等国的侵略威胁与军事压力,香港作为中国从国外引进资金技术的渠道、开展进出口贸易的窗口、沟通中外民间往来的桥梁,其作用更加突出,举世瞩目。香港和澳门问题充分证实了毛泽东远大的开放眼力和伟大的政治胸怀。

  三、六十年代之前的经济和环境限制了中国对外的开放    

  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和世界上其他各民族大致一样,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发展,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在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虽然推翻了腐败的清王朝,但并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依然处在这三座大山极为反动、腐朽、残酷、落后的统治之下。

  为了了解旧中国的状况,让我们看一看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的描写:“列强之帝国主义如怒潮骤至,武力的掠夺与经济的压迫,使中国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自辛亥革命以后,以迄于今,中国之情况,不但无进步可言,且有江河日下之势。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令中国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狱……”“国内军阀暴戾恣睢,自为刀俎,而以人民为鱼肉,一切政治上民权主义之建设,皆无可言……”"所谓民国政府,已为军阀所控制,军阀即利用之,结欢于列强,以求自固。而列强亦即利用之,资以借款,充其军费,使中国内乱纠纷不已,以攫取利权,各占势力范围……”“吾国人政治上生命为之剥夺,即经济上之生命亦为之剥夺无余矣……”“中产阶级频经激变,尤为困苦;小企业家渐趋破产,小手工业家渐致失业,沦为游氓,流为兵匪;农民无力以营本业,以其土地廉价售人,生活日益昂,租税日益重。如是惨状,触目皆是,犹得不谓已濒绝境乎?……”

  旧中国的工业虽然从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侵略开始,经过了100多年畸形发展,但规模非常之小、产量非常之低。以国民经济经过恢复发展已经达到并超过建国前最高产量的1952年的人均量作为比较,不仅在所有品种全部低于美国同期的几倍、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于2000多倍,而且大多数主要品种的产量(如钢材水泥、发电量、石油食糖等)也低于印度同期很多。但就在如此之低的工业生产量中,外国资本还占到约70%,国内资本仅占约30%。而在国内资本中,官僚资本又占统治地位,以1946年为例,占到80%

  旧中国的农业虽然有史以来就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国,但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十分落后,生产效率十分低下。一直到建国前,封建生产关系占据主导地位。大约占农户总数4%的地主占有全国耕地面积的50%,占农户总数70%的贫雇农仅占15%。生产方式是传统的个体手工劳动,几乎没有任何机械化作业,更没有电力,没有农药,没有化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停留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靠天吃饭的状态。农业产量很低,如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2162亿斤,平均亩产只有142斤,棉花22斤。全国9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粮食还不能自给(百度百科-旧中国http://baike.baidu.com/view/195378.htm)。

  综上所述,旧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共产党夺取政权之后,中国实际上是一个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国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为了消灭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对中国实行经济和政治封锁,卡脖子,并意在中国而发动了朝鲜战争,中国人民自愿军只好跨过鸭绿江去进行保和平为祖国的战斗。

50代旧的封建残余严重地存在,60年代国内外反动势力的颠覆活动仍然相当猖獗,在这样非常的社会条件下搞开放,只能是引进“颠覆”和“侵略”,唯有自立更生,艰苦奋斗,发愤图强才是正确的道路。这是中国的实际。

邓小平从 1952年7月调往中央工作,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和财政部部长。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邓小平在任中央总书记的10年中,协助中央主席、副主席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那时,身居要职的邓小平没有提出开放的理论,可以这样说,在那个年代,就是邓小平当主席他也不会提出要开放,因为那个年代的中国还不具备开放的环境和条件,那时开放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因此,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尊重历史,不能给毛泽东扣上不开放的帽子。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刘亚洲将军的民主崛起悖论的背后
  • 美国债务“脓包”何时捅破?
  • 美航母开进黄海,朝鲜将打响第一枪?
  • 奥巴马“希特勒”的本质特征:黔驴技穷的美国
  • 外交官员要有硬骨头--批驳吴建民的汉奸言论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