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偏右防左,不同意自由派反感强硬派 皆因文革经历和认识

邓对中国的作用,不亚于毛对中国的建国,而且基本是比较理性。但本文有些一厢情愿地相信等对民主自由的向往(胡耀邦温家宝到是类似此类。)邓经济上毫无疑问是倾向于开放。但政治上,应该并没有类似俄国戈氏或叶氏的想法。应该是有限条件下的宽容,或者说是被动的宽容,也就是不愿意随便扣帽子打棍子,或肉体到精神的施暴。但这不等于主动追求政治体制改革变革下的主动寻求民主和自由。

邓之于六四,的确从一开始并没有想强硬,而且应该公平地说一直也没有想象强硬派那样的态度。但是一是事件演化到后来改革自由派已经失去了影响能力,二是事实上开始向无序无务实目标的混乱发展(当然这与人民日报4.26的强硬社论引起的反弹很有关系。)既然自由派已经不能施加影响给事件一个妥善结局,又处于对国家动乱或内乱的忧虑(一部分是对社会矛盾的担心,更多可能是对党内,军内各种派系势力的借势而起的担心),只好借助强硬派收拾结局。所以说,如果从个人立场看改革自由派和强硬派,邓本意其实还是对改革自由派更有好感。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当人民日报定性为反革命暴乱不久,邓就发表文章说不必争64性质,而且也避谈暴乱二字。更有可以佐证的是,李鹏陈希同并未如预期的那样获得大量权力或地位的提升。政治局常委基本是左右平衡。 江那时就可以看出是个庸才,竟然连邓的心思都不明白,竟然真的左起来。这就导致了邓的南巡和愤怒。可是毕竟邓手下胡耀邦赵紫阳都刚被废黜,恐怕在拿掉江就太说不过去了,而且江此人倒是会见风使舵,而且也无胆挑战邓,邓也就观其后效了。这不,又隔代指定了胡锦涛。江其实心知肚明,装聋作哑,先立稳足,慢慢扶持自己亲信,部署自己人马,想一直风头下去。无奈自己才智和能力还是太有限,包括曾庆红也都不及胡锦涛的韬晦之一半,更没有党内足够的人脉和人缘。还是无可奈何地交权给胡。

话说远了。邓对六四处理,并不情愿。但也谈不上忍辱负重。不过是认为自己做了当时必须作的决定。总体来说,邓偏右防左,不同意自由派反感强硬派 皆基于对文革的经历和认识。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