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群体中,韩寒、刘翔、姚明是响当当的代表。这三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以天赋闻名于天下。当然三人各有不同之处,比如刘翔、姚明是体育天赋,韩寒则是文学创作天赋。不过韩寒最突出的一点还在于他点评时事,而且是以一种十分激烈、叛逆甚至语不惊人而不休之式。
客观来说,“自古英雄出少年”是文学领域常有之事,但要点评时事、深刻剖析社会,确实需要眼界、理论修养、人生阅历积累。这些都需要较为漫长的时间去积累。而这些是韩寒所欠缺的。而且观点中硬伤性的错误比比皆是。以他点评电影《孔子》为例。他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有如下问答:
德国之声:说到《阿凡达》,之前这部电影的2D版本在中国全部下线,就有人猜测可能是为了给《孔子》让位,那么从现在的结果来看,《孔子》这部电影得到了票房和观众的认可了吗?”
韩寒:……这部电影在宣传的时候比较高调,它和古代的那个孔子所宣扬的精神其实是不符合的。这种宣传可能会让一些观众比较讨厌。他们会把孔子当作一个圣人,是不可以批评的。事实上,如果孔子真的是一个圣人,那么他们做的事情就是完全不可取的。就像印度人从来不会去拍释迦牟尼,中东人不会去拍穆罕默德,美国人不会去拍耶稣一样。如果你真的觉得孔子是一个圣人,你就不应该去拍他,你拍他就是亵渎他。那你既然拍了他,就说明他不是,大家怎么说都可以。”
这里面有两个错误。一是逻辑错误。圣人之所以是圣人,不是因为后人拍不拍,而是他的言行,思想。二是知识性的硬伤。释迦牟尼、穆罕默德、耶稣早已是各种艺术表现的题材。拍穆罕默德的,如受到中东欢迎的电影《最后的使者》(Muhammad: The Last Prophet)、《先知遗训》(The Legacy of a Prophet);拍释迦牟尼的,如印度导演阿素托史·哥瓦利克的《佛陀》(Buddha);拍耶稣的,如美国梅尔·吉布森导演的《耶稣受难记》(Passion of the Christ)、马丁·斯科西斯导演的《基督最后的诱惑》(Last Temptation of The Christ)、凯瑟琳·哈德威克导演的《耶稣诞生》(The Nativity Story)(此段信息引自胡胜华先生博客)。如果韩寒去过法国的卢浮宫,他会发现太多的绘画作品都是在表现耶稣。我们不难想见深受西方文化浸润的德国之声记者面对这样一位堪称新生代代表人物之一的回答,做何感想。
此外,关于时事,韩寒还有一句评论广为引用: “一个能吃转基因粮,地沟油菜,三聚氰胺奶,打劣质疫苗针的民族,他们的忍耐力是你所不能想象的高,他们的需求是你所不能想象的低。”
当他这样评论的时候,他不知道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才370万亩,而美国已经高达6400万亩。中国的地沟油菜,三聚氰胺奶也比不过当年美国和英国的疯牛病,而且他可能不知道,疯牛病是由于西欧的一些国家如英国为了降低饲养成本,一些掺杂抗生素、激素、化肥、杀虫剂的蛋白质添加剂加入饲料中,母牛食用后,从胎盘垂直感染给小牛。并且西欧还普遍将肉和骨头的混合物(肉骨粉)加入饲料----事实上英国曾大量进口骨头和动物遗体来做肥料或者喂养家畜。差不多一半的骨头或遗体都是从孟加拉进口的,根据孟加拉的宗教风俗,当地农民在收集的时候可能混杂有人的遗体和骨头。韩寒还不知道,美国2003年发现第一例病例,2005年就要求韩国、台湾开禁进口美国牛肉。
韩寒其它的惊人之语还有:他高中没毕业就辍学了,自己说:"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还说:"我觉得我是全世界最聪明绝顶的人。因为有些博士其实见识没有多少长进,只是学会了怎么把一句人都听得懂的话写得鬼都看不懂"。甚至说:"人民其实是最愚蠢的"。
指出韩寒的不足当然不是否定韩寒在今日中国的价值以及他在其它方面的成就。毕竟他还年轻,他还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成长。更何况,谁没有年轻过?谁没有如此极端过?不过在美国时代周刊通过网络评选的对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中,韩寒竟然超过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法国问一百个人至少有九十九个人知道奥巴马,但不会有人知道韩寒)。网络民主的荒诞性可见一斑。这种仅靠数人头来产生领导人的方式的弊端与危害可想而知。一个人不必有足够的知识,足够的理性,却仍然可以脱颖而出。当然,我们理解韩寒在中国产生的背景:文学成就、批评时政。如果他的批评是理性的,客观的,因而得到社会的认同,并不足虑。但事实却正相反。在民主社会,各种极端的声音都有了表达的空间,如果这个社会能够有效的将之抑制,就可算成功的民主社会。如果这种非理性甚至极端的声音占据上风,就会给这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台湾民主化后台独思想的成功崛起给台湾带来的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就是一例。
看到韩寒,常令人想起刘晓波。或许他从年轻到成熟的转变,对韩寒,对更多的新生代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988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刘晓波出国讲学,在途经香港时,接受了当地媒体的采访。此时的刘晓波言论之偏激、之叛逆震骇世俗。不妨节录如下:
“我永远不承认学问好坏由博士硕士决定,大学毕业生有95%是废物”
“西化与中国制度的区别就是人与非人的区别,没有和稀泥和调和的余地”。
“只有西化,人性才能充分发挥。所以我很讨厌民族性这个词。”
“中国社会正处在历史的农业文明阶段,必须补课。中国就要被殖民三百年才可以实现真正的历史变革。香港一百年殖民变成今天这样,三百年够不够我还有怀疑。但历史不会再给中国人这样的机会了,殖民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无所谓爱国、叛国,你要说我叛国,我就叛国,就承认自己是挖祖坟的孝子孙,且以此为荣。”
“我对整个人类都是悲剧的,但并不是逃避。我要挣扎,也要对抗。我不喜欢叔本华而喜欢尼采,原因便在于此”。
“中国人压根儿就不会说真话。”
此时的刘晓波,可说无视传统、无视中华文明、甚至无视人类。狂妄、傲慢、绝对、自负。然而在经历过人生风雨之后的刘晓波就完全改变了。以下的文字你很难和上述的刘晓波联系在一起。
“我不敢往自己灵魂深处望一眼,哪里有太多的懦弱、自私、谎言和无耻”。
“我只关心抽象的崇高而抽象的正义、人权、自由,把亲人整日为我的安全心惊肉跳视为世俗的懦弱”。
他甚至去年年底写下这样的文章《我没有敌人》。在这篇文章中,他赞扬和尊敬自己的对手,称赞他们和平、理性,时时流露善意,并且对比过去的经历,肯定他们尊重在押人员的人格和权利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性化管理的进步,甚至感谢他们对他的人道待遇。他还这样解释自己的立场:“因为仇恨会腐蚀一个人的智慧和良知,敌人意识将毒化一个民族的精神,煽动起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毁掉一个社会的宽容和人性……”“我愿意自己能够超越个人的遭遇来看待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如此深刻的自我剖析、自我责备,对家庭亲人的愧疚、对反对者的尊敬跃然纸上。这两个都是真实的刘晓波,一个是年轻时的,一个是经历风雨之后的刘晓波。
所以我们对韩寒要包容,要宽容,更何况从文字上,他的激烈程度远远逊于当年风华正茂时的刘晓波。刘晓波能够走向理性、平和、自谦、没有仇恨,韩寒何以不能呢?我们没有必要用一个人年轻时的话语来肯定或否定,就伟人如毛泽东者,早年的时候不也说过“湖南独立”这样偏激的话吗?正如基督教所言: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
最后,还有一尾:其实一个人和一个党都是一样的。一个党成长阶段讲的话,自然无法用来印证它成熟时的表现和理念。
宋鲁郑: 为什么要对韩寒宽容?zt
所有跟帖:
•
文学不如鲁迅; 历史道德勇气及诙谐,韩寒更甚后者。
-labaka-
♂
(0 bytes)
()
04/24/2010 postreply
14:03:08
•
“狂人日记”“阿Q 正传”骂国人封建,为何韩寒不能?
-labaka-
♂
(0 bytes)
()
04/24/2010 postreply
14:04:51
•
韩寒不用任何人的宽容,老百姓爱看就好。宋鲁正也没有这个资格。
-zhaosx-
♀
(0 bytes)
()
04/24/2010 postreply
15:30:03
•
赵鲁郑: 为什么要对宋鲁正宽容?zt
-zhaosx-
♀
(0 bytes)
()
04/24/2010 postreply
15:31:10
•
昨天被删,今天又来:好宽容啊
-xiangqidashi-
♂
(0 bytes)
()
04/24/2010 postreply
16: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