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迫不得已的一招险棋

来源: 2010-04-16 16:10:26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温家宝选择在胡耀邦的21周年忌日在人民日报高调发表纪念文章,实属迫不得已的一招险棋。

文章一发表,果然掀起轩然大波,各种猜测纷至沓来。有说是试试水,有说是借胡拉抬自己,有说是普通的纪念,无须更多解读。果真如此吗?

首先,试水说是不成立的。按中共的惯例,试水一般是通过写作班子在重要报刊上发表文章来达成。这个级别的试水,不make sense. 至于拉抬说,纪念说,更属不知所云。

胡和赵在过去二十多年里一直是中共讳莫如深, 避之不及的人物。虽然胡的情况好于赵,但正如温家宝在文章中提及的那样,多数的纪念,慰问都很低调,或模式化。这符合党对胡的定位和一贯做法,没有人觉得不正常。

那么,是什么使得温家宝非要在此刻打破这种“低调”,在一个并非重要的日子(逝世21周年),以个人的名义,以这样 的措词,发表这样的文章,把自己完完全全地和一个被罢免的前中共总书记公开绑在一起呢?

因为温遇到 了麻烦,大麻烦。温现在的处境类似于赵紫阳64前的处境。赵当时因为价格改革失败,反自由化不力,正面临被保守势力清算的局面。但当时邓是赵的后台,邓意识到保守派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愿自断改革生路。如果不是64,赵的政治生命不会那么快就结束。是64把中共内部的派别斗争公开化了。试想,如果赵不奋起反击,而是默许4。26社论的结论,也就是默许保守派的镇压,一旦事态平息,秋后算账,第一个轮到的就是他自己。赵的下场不会比胡好多少。因此才有了赵在5。4接见亚银理事会成员那番为学生辩护,公开否定6。24社论结论的谈话。按后来官方的手法,这次赵的表态为学运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一个扭转局面的谈话。但是从赵所代表的改革派势力角度看,这是别无选择的一步。

回头看温家宝,任何一个正视历史和现实的人,无论他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无法回避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危机。如果说,赵紫阳当时的中国所面临的还是一种局部的可控的危机的话;经过20多年的盲人骑瞎马似的改革,中国共产党已经完全蜕变为一个占有中国最大资源和财富,不是为民造福,而是与民争利的官僚资本的特殊利益集团。它已经无法承担改革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历史责任了。改革已经完全走上了歧途甚至反面。中国所面临的危机已经演变成一种全面的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这就是中国64事件后的宿命。这种局面不是由于某一个具体的政策失误所导致,温家宝个人无法也不应该为此负责。但是,一旦危机加重,就必然会有人作为替罪羊被清算,就如同当初的胡赵一样。从目前的分析看,温家宝的命运似乎不妙。一旦中国社会出现大的问题,温家宝作为负责具体工作的大管家,恐怕难逃被清算的命运。

这才是温家宝在此时,出人意料的乘圣上离京之际,发表这篇看似回忆,实则饱含深意的挺胡文章的真正原因。圣上12日离京,13日晚,人民日报收到中央办公厅发来的温家宝文章清样。

那么,温家宝此时,发表这样的文章,用意何在?

1) 明示天下,我是胡耀邦亲民路线的追随者和执行者,现在民怨沸腾的局面不是我所愿看到的,也不是我所能控制的。
2) 胡耀邦因资产阶级自由化而下台,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随胡赵的下台而中断,甚至倒退,高调纪念胡,就是为了提醒各位,没有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改革必然导致今天的乱象。
3)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注意到,文章提到的故事正是发生在当今圣上任职省委书记的时间范围。按照通常做法,胡圣上也当陪同考察,但文章并未提及,却加了一段胡耀邦布置他微服私访的插曲,目的是“尽可能多地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这只是随便说说的巧合吗?细心如温的人是不可能忽略这样的细节所传达的含义的。


但是温采取这种突袭的做法,不能不考虑后果。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如同赵紫阳当年的讲话,暴露了内部的严重分歧,迫使双方摊牌。有人想把危机的责任推给温,以稳定为名,维护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拒绝从根本上实行政治改革;而温不想坐以待毙,做替罪羊,因此抬出胡耀邦,把自己定位成胡耀邦路线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把真正的责任算在改革的路线上,而不是具体实施上。这是这篇文章的真正用心所在。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见分晓的时间不远了。无论结果如何(至少我不认为温会赢),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难以躲避一场苦雨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