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博古、毛泽东、周恩来的三边关系──评《博古和毛泽东》(上篇)
高?华
秦福铨∶《博古和毛泽东──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领袖们》(香港∶大风出版社,2009)。
??今天的青年人大多不知博古(秦邦宪)何许人也,而五六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对博古的名字一般都耳熟能详,盖建国初原来只在党内高层中传达的有关王明(陈绍禹)、博古的错误被公开化了,原先没有点名的两人在〈关於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上出现,并收入《毛选》。到了1960年代,全民学《毛选》,人们顺带著也学其中的〈历史决议〉,於是都知道了王明、博古。文革时期,「两条路线斗争史」大普及,毛泽东、周恩来、康生等,都会在讲话中提到王明、博古∶博古是反对毛泽东正确路线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等等。经过他们长期、有意识的灌输,和教科书、文学读物、戏剧影视的反覆濡化,博古早已被符号化,成为和王明一样的「反面人物」,是「左倾机会主义的头子」。但博古是「四八烈士」之一,又在中共七大上作了「深刻的检讨」,他的名声就好於王明,最新的图像符号是前些年播放的「红色经典」电视剧《长征》,对其定位是「犯了重大错误又不失对革命事业忠诚的共产党员」。
??秦福铨在2009年出版的《博古和毛泽东──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领袖们》(引用只注页码)对延安整风後形成的,以批判博古等错误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史、长征史等历史定论提出了质疑。作者是博古的侄儿,依据他从长辈处听来的「故事」,在一系列重大史实方面提出完全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若能成立,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写相关历史叙述,但是该书不同於一般的回忆录和历史著作,特别是它未能引用有关文献和其他文字材料,作者又是博古後人,这些因素是否会影响到该书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是需要细加研判的。
一?对传统定论的反驳
??秦福铨第一次对几十年来围绕博古的传统旧论提出反驳,计有以下十个方面∶
(1)毛在江西的「个人崇拜」
??此书首次提出这个问题,例如∶罗明等在江西苏区经常把「领袖毛主席」挂在嘴边,博古等认为,这是毛放任对他的「个人崇拜」。站在博古和中央的角度,毛在江西的「个人崇拜」确是事实∶《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一书引用当事人的材料,说明在当时中央苏区军民只知朱德、毛泽东,不知博古、王明,此等情况很容易被博古等认为在中央苏区,党的生活不正常,党员只知个别领导,而不知党的集体。更早一些,毛任湘赣边区书记时,党内对毛有「书记专政」之批评,然而「个人崇拜」一词是1950年代苏联批斯大林後才流传的,何以在1930年代的中央苏区就有这个词?将此词往前移置江西时期,当是作者和编者所为,那是不恰当的。
??从秦书看,毛的实际影响力在长征前一直都是很大的,例如∶他提议撤出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时,一定要带上妇女和机器,博古只能同意;他想抓谁就抓谁∶季振同、黄仲岳等国民党降将因为对毛有不满之言,最後被杀;宁都会议後,毛情绪不佳,撂挑子,「小病大养」,中央无可奈何;他又经常散播对中央的流言蜚语,中央只能听之任之,束手无策。
??是甚麽原因造成毛的自大?该书认为,关键是临时中央没权威。在一段时期内,临时中央只是上传下达的办事机构,特别是在财政上依赖江西苏区;而且方面军前委自作主张改变了税制,加之中央提款员两次被劫,使得中央的财政非常困难,在中央苏区那边就没了威信。1935年国民党「中统」出版的《中国共产党之透视》一书也提到,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後,「第三国际已停止中国党之津贴,党之经济,全赖匪区供给,故留俄派对实力派,又不能不低首下心,此为留俄派全盛时期中之一大缺憾」1,此恰和秦书形成互证。不过,此说并不准确,1931年後,莫斯科对中共仍有经费支援,只是不像过去那样定时,才导致临时中央对江西苏区的财政依赖性加强,国民党当时并不知道莫斯科一直断断续续资助中共。秦书说,临时中央权威的建立是在宁都会议停止毛的军事指挥权之後,共产国际来电明确临时政治局为临时中央,情况才改变。
(2)反「罗明路线」与反「邓毛谢古」
??在传统党史中,博古的一个重大错误是反「罗明路线」与反「邓毛谢古」。毛说这是「指鸡骂狗」,是针对他的。毛还具体指出,「反邓毛谢古」,是张闻天写的文章,罗迈(李维汉)负责落实。毛说的并不错,反「罗明路线」确实针对毛,但本书披露事情的起因却和过去的说法不一样∶第一,罗明一口一个「领袖毛主席」,让博古听了气恼;第二,毛让前委秘书长古柏领导三个中心县委,以地方为优先考虑,截留税款,影响国库收入。最後,罗明不顾群众,遇敌就跑,这样就被认为是「右倾」,并被升格为「罗明路线」,挨了一阵批。其实也多亏这场「斗争」歪打正著,原来与毛素无渊源的邓小平从此就一直被毛认为是自己人,得到毛的重用。
(3)陈云在「王明路线」时期的角色
??陈云颇似周恩来,为中共几个历史时期的领导人,历经几十年风雨而不倒。与周恩来相比,陈云还多一个优势,就是「工人」出身,因而长期受莫斯科信任,从1931年9月进入临时政治局,到整个「王明路线」时期,都是中共主要领导人之一,1935年春还奉命离开长征队伍,转道上海前往莫斯科汇报遵义会议,以後留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一直到1937年11月,才与王明、康生等一同回到延安。
??有关陈云与「王明路线」的关系,陈云本人倒是颇为坦率,他在毛上台後,特别是1940年代後说过,那个时期中央犯的错,他都有份。但是这方面的具体材料不存在,一般只能以陈云在这一时期担任的几项工作加以推论。秦书提供了新资料,这就是作为临时政治局成员,陈云与博古一道前往苏区,他与博古等在许多看法上是一致的,例如∶他们都同意加强中央权威,反对毛的「个人崇拜」,秦书这一说法应可信。1935年夏,博古的弟弟杨琳(秦邦礼)与陈云等同往莫斯科,陈云到达莫斯科後,与王明等也相处较好(《王明回忆录》中可见反映),以後陈云也没如康生那样去控诉王明。1962年夏之後,在毛的「一言堂」下,陈云以养生为重,避其锋芒,直到毛去世。作为历史见证人,他又在关键时刻出面说话,例如陈云和潘汉年是老战友,1955年「潘案」发生,毛大怒,周恩来、陈云都噤若寒蝉。但毛去世後,陈云为潘汉年的历史做了重要证明,若无他主持公道,潘的平反不会那麽顺利。
(4)长征前夕博古中央想把毛甩下?
??旧说博古企图把毛留下,让他自生自灭。伍修权在《我的历程》中写道∶「当初他们还打算连毛泽东同志也不带走,当时已将他排斥出中央领导核心,被弄到于都去搞调查研究。」《康克清回忆录》中说,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达「准备出击」的命令後,康克清与朱德谈到了毛泽东、陈毅是否参加长征的问题。朱对其妻说∶「这一次,他们总算让毛泽东一起走啦。」毛的警卫员吴吉清在《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也回忆了长征出发时因为中央纵队编队名单上没有毛的名字而领不到物品的具体经过。
??但是秦书却说,是毛主动要求留下∶1934年10月初,毛派警卫员胡昌保、吴吉清给博古送来急信,提出他要留在中央苏区,以及可把中央机关的老、孕、重伤员等一起交给他留下,同时要求把罗炳辉和九军团的二十师也留下。周恩来专程前往于都劝说毛,大雨中警卫在外守护一夜,周与毛通宵长谈,毛才改变主意,同意随大部队转移。
??┅┅
注释
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编∶《中国共产党之透视》(台北∶文星书店,1962),页150。
高?华?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一世纪》(http://www.cuhk.edu.hk/ics/21c)?《二十一世纪》2009年12月号总第一一六期,P.120~128
解读博古、毛泽东、周恩来的三边关系──评《博古和毛泽东》(上篇)
所有跟帖:
•
反驳啥?中央苏区是朱毛打下的天下,凭什么王明、博古之流回国就想
-与美国最后一战-
♂
(114 bytes)
()
03/19/2010 postreply
08:36:38
•
排排坐,吃果果!可苏是老子党,一句话就能决定谁的命运。
-相当冷静-
♂
(0 bytes)
()
03/19/2010 postreply
2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