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到底取得了多少成效呢?我感觉收效甚微!每一次教育改革方案的出台都会带给我们新的期待,但是到最后都一样的无果而终。目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还“一如既往”的向社会各界征集意见和建议,我认为这是毫无作用的,只要改革方案不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什么样的讨论都是没有意义的前提下进行的。
“教育不平等”包括很多方面,像城乡不平等、贫富不平等、地区不平等等等,这些“不平等”中一个最容易解决也是对教育改革其重要重用的就是“地区不平等”,因为前两个“不平等”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的形成也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的问题,所以解决起来需要时间,而“地区”不平等应该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我们的改革方案对此都是避而不谈、避重就轻。例如,《规划纲要》三部分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关于“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内容规定: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完善统一命题和分省命题方式,保证国家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高等学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整章内容都是“纸上谈兵,空谈理论”,就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还何谈“综合素质和能力”?太不现实了,高考指挥棒下的学生怎么会有时间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不要说在这种“教育不平等”框架下弱势地区的学生!这几年出现的高考问题很多都是和“地区”不平等联系在一起。家长为了孩子能上好的大学,费尽心思把孩子户口迁到北京、上海、天津等考学容易的地区,这样就出现了很多“高考状元”户口不合法问题,所以政府一再出台应试学生户口限制政策,但是愈限愈烈,每年高考过后全国还会出现考生户籍问题的热点,这怎么就没有引起《教育规划纲要》制定者的注意呢?如果高考在全国范围内是平等的,怎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如果大学的招生比例是按照各个省份的人口比例来分配的话,像山东、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的孩子家长也不至于铤而走险把孩子户口迁至北京、上海等地了。同样付出了努力,同样生活在一片蓝天下,为什么这些地方的孩子要被不平等对待呢?像这些人口大省,每年分配上北大、清华的指标甚至还没有北京一所学校的多,这公平吗?难道这些地区的教育水平就是没有北京、上海高吗?还以因为北京、上海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这里的孩子就应该“高人一等”呢?这和《规划纲要》中所说的“教育平等”是不是背道而驰?所以不解决这种实质上的“教育不平等”,再怎么征求意见和建议也是徒劳。
总之,要解决中国目前的教育问题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只要务实一点就够了,空谈理论救不了中国的教育,“纸上谈兵”的《教育规划纲要》也解决不了中国愈演愈烈的教育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