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变化不容置疑
美国《华盛顿时报》副主编芭芭拉.斯莱文说,在她钦佩的中国人当中,邓小平就是其中的一位。这是因为,这个“不起眼的小个子“ 与其他共同领导中国这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战友们,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为中国人民做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决策--把中国紧闭多年的大门朝世界打开,把不合理的条条框框以及所有束缚人们创造性、主动性的精神枷锁逐一砸碎,让中国人被旧体制压制的竞争力全部解放出来了.”
新华网报道,芭芭拉.斯莱文女士曾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过驻华记者。斯莱文强调,中国能够保持长期高速发展,人民竞争力得以释放是首因。精神得到解放,“实际上,中国人与生俱来的竞争能力非常强,但由于制度的原因,这些本来可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宝贵精神资源被无情地压抑住了。如果没有70年代末的那场思想解放运动,恐怕中国人的这些潜质还不知道要埋藏多长时间,”斯莱文说。
斯莱文上世纪80年代作为《经济学人》杂志的记者常驻中国,当时中国还是个封闭、令西方人感到非常陌生和神秘的国度。如今已经是《华盛顿时报》副主编的斯莱文在采访中对本报记者说,她当时无论如何也没有料到,仅仅是政策的改变,就可以使中国这个东方大国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巨变。斯莱文说,对于中国这30年中的巨大变化,她思来想去了很久--同样的天,同样的地,同样的人民,为什么改革开放政策会给中国带来如此巨变。她认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是一项顺应历史潮流、合乎中国人民愿望的决策。斯莱文说,中国人的个性长期受到压制,就在她去中国工作的前几年,也就是中国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还被强求过一种所谓的“平等“生活。这种所谓的平等生活实际上是一种水准低下、单调乏味的生活,人们的衣着也古板划一,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当时人们的个性和创造力被无情地压抑。“那次重要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人开始逐一突破禁区,勇敢地打破各种禁锢,这使得人们发展的空间不断扩大,人们可以自由地投资办厂,设法改善自己的生活,再也不需要把自己的一切都维系在政府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