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研究生自杀误读了什么? (zt)

本帖于 2009-12-18 09:34:31 时间, 由超管 论坛管理 编辑

您的位置: 环球博客 187; 李吉明的个人空间 187; 日志

李吉明 李吉明,致力于教育发展研究,关注国计民生,思想与行为并重、工作与博文同行。曾著长篇小说《教误》,短篇小说《激情无罪》、《残雪》等,人民网、博客中 国专栏作家,著名网络热评人,现供职于河南新乡教育行业。由于作品皆为原创,如有转载敬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名称并通知本人。联系邮 箱:liming730210@163.com 博客中国专栏:http://liming730210.vip.bokee.com/ 人民网专栏:http://blog.people.com.cn/blog/u/lijiming联系邮 箱:liming730210@163.com...

女研究生自杀误读了什么?

上一篇 / 下一篇 160;2009-12-13 22:51:01

上大学=改变命运么?杨元元自杀所犯下的三宗错误

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自杀,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人说学校拒绝她带母亲求学逼死了她,有人说她根本不该去读研……

可以这样说,杨元元之死几乎撩动了全中国人的心,也引发了各界人诸多方面的思考。然而就在网民依然对上海海事大学“逼死” 杨元元一事纠缠不息的时候,笔者突然发现,导致杨元元自杀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她本科毕业后没有规划好自己的职业选择,错误地把人生的希望寄托在了读研之上;二是她在读研的过程中突然发现知识并未像她想像那样改变能自己的命运,从而产生了努力有什么用?”的绝望心理;三是她看透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而上海海事大学“拒绝”她把母亲带进宿舍则成为了她不堪忍受惨痛现实而选择自杀身亡的导火索。

根据上述的三种原因的推测,笔者同时认为杨元元同学犯下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错误:

其一,上大学=改变命运么?平心而论,杨元元有一张武汉大学的本科文凭,还有几年的工作经历,按道理说找份高薪水的工作或许不是很容易,但找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总不难吧?再者说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事迹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演了N遍,但除了找到好工作的一部分幸运儿以外,真正能够获得命运改变的又有几人?况且,既然她大学本科毕业后的那7年中都没有实现这个目标,那么她为什么谈还要把读研当作“改变命运”的途径呢?

其二,学校有赡养老人的义务么?赡养老人诚然是为人子女的基本美德也是义务,但这些却不是学校所应当承担的。就事件的本身来看,上海海事大学固然有不近情理之处,但设若学校为杨元元开了先例,每一个学生都要把父母带学校来,那么学校还怎么办下去?杨元元有一个在北京大 学读博士的弟弟,赡养老人并不是她一个人的责任,她完全可以选择与弟弟共尽义务。在杨元元出事之后,她的表妹舅舅等都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学校,可见他们家也 并非孤苦无依。如果杨元元能抛开面子,放下倔强,及时地向亲戚们求助,依照她和弟弟的学历,难道没人肯伸手吗?除此之外还有社会援助机构,而杨元元将这些统统排除在外却独独要求学校变成“养老院”,这岂能不是 “非正常”的无知、虚妄?!

其三,“死亡控诉”能也算是“孝道么?没让母亲过上好日子,自己很对不起母亲……”从自杀前夕杨元元说的这些话和她强烈要求把母亲带进宿舍的事实来看,可以说杨元元是一个很孝顺的女孩子。她之所以选择在学校自杀,或许也是为了能够让母亲获得一些生活方 面的补偿与改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她走了,但丢下了一个更为无助的母亲,这样的做法究竟是一种孝道,还是一种自私呢?一个人生命原本来之不宜,父母辛辛 苦苦地缔造了我们,含辛茹苦地抚养了我们,社会花了很长的时间培养了我们,而我们却因为一时的冲动和思想的匮乏草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不是不负责任的背 叛又是什么呢?更加令人不解的是,杨元元六岁的时候父亲因疾去逝,母亲一人含辛茹苦地抚养姐弟二人,支持二人的学业,其中的艰辛难道杨元元看不见?母亲的 这份坚强,杨元元为什么就没能学得十分之一二呢?

当然,笔者此说并非就是一种面对死者而无动于衷的冷漠,也并非是非要对上海海事大学作什么开脱。诚然,上海海事大学作为学校,作为教育人的一个地方,出现这个问题是很不应该的,他们固然应该为此付出代价。但是,作为一个上了那么多年学的人,特别是作为一个法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不懂得用理智来处理问题却以“死亡控诉”的方式来作为人生的终结,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失败,怎样的一种悲哀呢?!

面对于网络杨元元之死的众说纷纭,针对于上海海事大学的四面楚歌。我这样一个世俗的人,或许永远也难以读懂杨元元的内心,甚至还会因为为学校的“另类”辩解而遭致口诛笔伐。但我依然坚持我的观点:自杀是对社会责任感的逃避,是对人的本质概念的误读,有勇气死、却没有勇气活的所谓表率和精神感召是会进一步荼毒更多的生灵的!

死亡,或许能够使一个人获得暂时的解脱,但死亡能说明什么呢?——活着没有什么意思,奋斗多年想改变人生,但还是这样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反观一直学习很好的自己现在却过得很不好,努力有什么用?”……杨元元的这些“死亡控诉”,要唤醒的究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还是一具具僵化的尸体?

珍视自己的生命吧!选择死亡是多么简单而又多么愚蠢的举动啊!——再次提醒那些即将选择死亡的人们:既然你连死都不惧怕,那么又何必惧怕活着呢?!

(李吉明20091213日于河南新乡160;邮箱:liming730210@163.com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 就业 教育 杨元元 母亲 考研

海上飞影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海上飞影 160; / 160; 2009-12-14 13:48:38
最主要是她一去世,亲戚都来了。没去世,恐怕还是没人管,这是亲情还是道德的缺失
海上飞影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海上飞影 160; / 160; 2009-12-14 13:47:42
分析的很有道理,她找份很好的工作肯定不愁,为何非要考博士,如果博士是她的理想,那她就很不孝顺了
引用 删除 lady 160; / 160; 2009-12-14 13:06:28
析的有道理.生活能力太差,比她学历低的人有的是.比她困难多的有的是,为何人家都不自杀?一自杀就高额赔付,这是提倡什么社会风气???
引用 删除 lady 160; / 160; 2009-12-14 12:50:38
分析的有道理.生活能力太差,比她学历低的人有的是.比她困难多的有的是,为何人家都不自杀?一自杀就高额赔付,这是提倡什么社会风气???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谈到思想自由或人文关怀,恐怕靠本科教育,既太晚,也不够 (好文推荐)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