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是西方学术潜规则 zt

诺贝尔奖是西方学术潜规则

作者:来吧过客


诺贝尔奖年年评选,中国人年年无缘,可是,我们总是年年说,诺贝尔奖的牢骚和意淫从未停止,中国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奥运会搞了、足球也踢进世界杯、WTO加入了、神舟载人上天啦、国际上著名的大奖中国人几乎都摘过冠,唯独没有诺贝尔奖,所以国人就习惯于闷骚、意淫、反思、负罪之感。

10金秋,一到诺贝尔季节,诺贝尔奖总是不余逸力的宣传,我们的媒体总是像墙头草一样随风摇摆,头版头条、津津乐道、大幅版面、显著位置。有赞赏、有哀叹、有指责、有卑微;谜底就是一个没有中国人获奖。正是这种近百年的缺失让无数国人耿耿于怀。可惜诺贝尔奖毕竟不是奥运会,我们可以期待“零”的突破。由此,强烈建议诺贝尔奖设立“最佳关注奖”,凭国人的空前的兴奋与热度,诺贝尔奖组委会应该颁发中国人“诺贝尔最佳关注奖”,以此告慰诺贝尔的在天之灵。

国人无缘诺贝尔奖的情结深重,尽管在诺贝尔奖的舞台上从来不缺少华人的身影,但从1901年该奖项设立以来,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的华裔已经有七位,像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直至现在的钱永健,但是这七位获奖者却无一例外都是外国国籍,并且主要学术成长和研究也都是在国外完成的。华人的获奖殊荣当然国内也要分享,但他们压根就是外国人,或者说是美国人,这是我们跟人家套近乎、攀亲戚。我们唯一骄傲的就是种族相同,因为他们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身上流的的炎黄子孙的血,这是中国人的特征代表;尽管在他们在国籍上已经不是中国人,可是他们的血统还是让许多国人津津乐道。尽管科学没有国界,知识成果属于全人类,可是国人还是难以割舍;连钱永健都能扯上是钱学森的侄子,要知道他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却为何受到国内媒体追捧,引起热议,是因为他一脉相承的华裔血统,还是源于名门之后的特殊身份。一个根本不会说中文的华裔获奖却勾起国人的兴趣,看到了希望,弥补了价值观的缺陷,满足了心理膨胀,来一把热血沸腾,可见国人“诺奖”的情怀至深。 

关注诺贝尔奖的热度已经超越诺贝尔奖本身,媒体、网络、报纸、博客等大肆炒作连篇累牍实时播报,应该感谢媒体的力量。笔者看来诺贝尔奖本身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没有摘冠的情结,我们的摘冠“参与权、话语权、主导权”被“剥夺”。我们没有诺奖的评委和组委会主席的席位,有人说是差距,有人说是偏见,总之是莫衷一是。可是,国人更习惯于在西方获奖,只有获奖才具有国际化的谈资,才能名利双收,科技界、影视界、艺术界、杂技节、文学界最喜欢到欧美国家哪里去拿个什么奖项,因为国内的的奖项鱼龙混杂多如牛毛,所以含金量不够,加之评委没名气含金量不够、贿赂、潜规则、买卖荣誉等,只有国际奖项才能征服人。中国的科学家可以让飞船上天,经济保持持续强劲增长,可以产生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为何却没人能获诺贝尔奖,知识界百思不得其解,媒体悲悯苍天,学人挥刀自宫。因此,诺贝尔奖只要存在,国人缺失的争议、意淫和失落就会延续。

诺奖有人戏说是游戏规则,不如说是西方的学术潜规则,对自然科学的奖项笔者难以做出评判。弗里德曼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导致了西方的金融风暴。一个肢解前苏联戈尔巴乔则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达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更是对中国的莫大讽刺,一个在国内臭名昭著分裂民族国家的流亡者获此殊荣,也是世界的耻辱,西方的价值观就是肢解、强奸他国民意的伎俩。是地地道道的西方国家的民族双重标准——潜规则。这届诺贝尔文学奖勒8226;克莱齐奥在中国作家称属三流作家毫不为过,可是在西方却是宝贝;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国人牛饮茅台,洋人细品XO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就像吃惯了水灵灵大白菜的中国人,不习惯吃土里吧唧的欧洲土豆一样。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一直偏好欧洲作家或者说英文作家的胃口,对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知之甚少,一个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不具备世界性,纯粹是对世界人的侮辱。诺贝尔文学奖完全是瑞典国内文学奖,不是世界文学奖,更不是世界一流的文学奖。自1994年以来,英文写作的泰戈尔,“脱亚入欧”的日本大江健三郎,有9个获奖者都是欧洲人。如去年的多丽丝8226;莱辛和2006年的哈罗德8226;品特是英国作家,剩下四个非欧洲公民的作家如帕慕克等也都和欧洲有着渊源,以此质疑诺贝尔文学奖的权威性。那么中国的沈从文曾与诺奖缘悭一面,鲁迅也说“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并自称不配拿诺奖。现在,更有民间恶搞诺贝尔文学奖,已经娱乐化的诺贝尔文学奖只能是贻笑大方。

在西方游戏规则下中国人诺贝尔奖的缺失,不但是科技上的距离,更是体制上的缺失,诺贝尔奖已经成为中国各界的一道深深地“疤痕”,只要到了诺贝尔季节就隐隐作痛,缺失的阴霾始终没有驱散,国人在感叹,在嫉妒、也在诅咒。

媒体人闾丘露薇在其博客上说“不管是谁得奖,这些科技成果,都是惠及全人类的,文学还有和平奖所传播的思想,同样是也是可以让全世界来分享的。当然,思想这个东西,一定会产生争议,有支持的,有反对的,有认同的,有抵触的。评委们认同的东西,未必是所有的政府,甚至民众都认同的,这本身就是评奖这样一个游戏规则的局限性。”对国内媒体的刻意炒作提出了置疑,面对华裔科学家的获奖,我们究竟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在如此热闹的新闻报道中,我们是不是该保持一份冷静的心态?“酸葡萄”、“价值观”、“政治偏见”“沾亲带故”“教育缺陷”、“体制弊端”、“ 泼冷水”等等接踵而至。人们向来强调科学无国界,然而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百年来却一直与这个长长的诺贝尔获奖名单无缘,这不可避免的引起了人们关注和思考。诺贝尔奖无中国身影凸显中国教育科研体制弊端,有人指责有人抱怨国内教育,国内教育体制培养不出诺贝尔奖,写不出诺贝尔奖来,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2006年的时候,钱学森就曾经谈到,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无法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而温总理曾经也谈到过,当前的教育无法培养出大师的焦虑。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国人的聪明才智不是诺贝尔奖所能左右的,尽管诺贝尔奖在自然科学上为世界做出过贡献,并不意味着在其他方面就能促进世界的发展,像袁隆平、钱学森、童第周、鲁迅、巴金、老舍、吴文俊等都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只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才使得国人诺贝尔奖的缺失,国人没必要为了诺贝尔奖而癫狂。


所有跟帖: 

为什么? -吉米阿加- 给 吉米阿加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06/2009 postreply 13:56:25

因为未够强大 -ebbb- 给 ebbb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06/2009 postreply 20:43:4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