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我国农村“一包就灵”真相zt
作者:易里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今天读了正义之剑的《小岗村终于在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了!》一文,感觉这篇文字就和他的名字一样,正义而有力量。不过,文中也有瑕疵,主要是在说明粮食产量高或不高时有一段文字表达不够准确。
在正义之剑的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当时的粮食产量为什么会提高那么多呢?有以下几个原因:……二,另外的普通队呢?领导能力一般,没有什么工作能力,在群众面前没有号召力,社员们消极怠工。粮食产量徘徊不前……”
这段文字既象是要说明“当时(分田单干后--引者注)的粮食产量为什么会提高那么多”,又象是在分析毛泽东时代粮食产量为什么不高,逻辑上显得不够顺畅,而且分析起产量问题来显得很不专业,主观成分多,缺乏说服力。在这里我想就这段文字中“社员们消极怠工”与“粮食产量徘徊不前”的问题做几点说明。
一、关于“社员们消极怠工”的问题
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我在农村分田到户时已有十几岁。小时候,候暑假期间也曾少量地参加过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因此不能说我完全不了解农村。
因为我父亲曾经一直是生产队会计,所以我知道集体时期生产队每次分钱分粮都是既按人头又按工分,至于多大比例我记得不太准确,大概是“人四分六”,有时好象有“人劳各半”的说法。因此,当时生产队的农业生产是有“按工分分配”的激励机制的。
在我的印象中,每到年终分配(当时一般习惯叫年终“分红”),进账最多的都是劳动力齐整的家庭,有的家庭年终能进好几百块钱。那时的钱值钱,几百块相当于现在几万块。进钱人家的感觉跟现在的人发了财没什么两样,既光荣又自豪;而家里孩子多、孩子小的往往是“出钱”(欠账)户,这类家庭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了好争工分,以便尽早还清所欠债务,也能发家致富。由于有按工分分配的激励措施,所以一般社员都是愿意多出工。记得我们生产队有一位社员因为年年出工最多,小病不休息,大家都叫他“舍命王”。
那时,生产队不仅有按工分分配的激励措施,而且,特殊工种还实行“定额”激励,如割谷插秧规定多少工分一亩,砍田草(山上青草,做绿肥用的)每百斤多少分,砍刺渣(烧火土粪用的)每百斤多少分),摘棉花每百斤多少分……
至于平常一般性工作是否有“消极怠工”现象,我认为应该是有的,毕竟人的思想境界有差别,但绝大多数是正常出力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要面子、有尊严、不容别人说闲话的。
二、“消极怠工”不影响农业生产
如果农民的“消极怠工”致使劳动投入不足,误了农时,就会影响生产。事实上,当时的劳动力是过剩的。过剩劳动力转移的方式或途径主要是兴修水利、兴办社队企业、发展工副业等。当时,我家就有几人经常从事农业之外的工作,有做木工的、有做裁缝的,父亲则在县一中搞副业。由于劳动力绰绰有余,当时并不存在劳动投入不足而影响生产的问题。
最近,有一位长期不再种田的进城农民跟我说,他不喜欢集体时期“地里一根草没有也要天天在地里锄来锄去”的做法。而我跟他说,这种“锄来锄去”并非没有意义,而是保墒的需要(下雨后土壤板结,通过切断土壤毛细管,可防止水分过快蒸发,保持土壤湿度,使土壤不至于干旱)。
从这位进城农民的埋怨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真如某些人说的当时的社员都在“磨洋工”,但农业生产仍然做得非常精细,农业生产并没因为社员的“懒惰”而被耽误。这说明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与“粮食产量”高低没有必然联系。
三、决定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
改革无疑是从小岗村分田单干开始的。从那时开始,舆论一直都在宣传--小岗村因为实行了单干,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所以一举脱贫致富。虽然有人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但谎言终究是谎言。
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后,我国广大农村的粮食产量确实有很大提高,但粮食产量的提高与分田单干没有关系,分田单干与粮食产量提高在时间上的一致纯粹是一个巧合。作为一个曾经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不能不严肃地指出,80年代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完全是三大因素造成的结果:一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长期研究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在80年代初正好到了全面突破和大规模推广应用阶段。比如,杂交水稻是1975年育成的,因为后来解决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的父、母本花期不相遇的问题花了几年时间,因此,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正好赶上80年代初的分田单干。与此同时,分田单干时期也是化肥开始大面积使用时期。化肥的增产效果不是普通有机肥能够相比的。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我国从美国进口了40多套化肥生产设备,后来经过消化吸收,80年代初全国各地纷纷建起了氮肥厂,开始了化肥的大规模使用。另外,高效农药取代“六六六”、“波尔多液”、“石流合剂”等低效土法制造的农药也是在那个时期;二是上世纪70年代大力开展了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工作,让山地变梯田,让平原小块变大块。为了增加有效土地面积,有些地方还开展了治碱治沙工作。著名的天下第一村江苏华西村就是当时“小块变大块”的先进典型;三是大力开展了兴修水库、水渠等工作,兴修水库几十万座。这些水利设施的相继投入使用与改土成果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极大地提高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的面积。
由此可见,上世纪80年代我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完全是粮种、化肥、高效农药等长期积累的农业科技成果爆炸式推广应用,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相继完善、土壤得到改良产生的综合效益。这个公开的秘密农民应该是很清楚的。知道了这个秘密,就应该知道,所谓分田单干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进而导致粮食产量提高,这个似是而非的逻辑完全是一个欺世盗名的低劣谎言。
现在三十年过去了,人们已经不再相信“一包就灵”、“一夜脱贫”的小岗神话,小岗村也许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但小岗村不应该被遗忘,因为它毕竟曾经引领和弘扬了“宁愿饿死也不给集体出力”的“高尚道德”和“人不为已,天诛地来”的“先进文化”,小岗村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中国人民永远的“光辉榜样”和“生动教材”。
网友评论:
【wenh】 我1968-1974在农村插队。当时农村的情况是吃的饱,但吃的不好。玉米多于小麦(大约70%/30%)。72年开始,农民分了自留地,大约每人2分地。自留地的庄家好过集体是实事,但并非是因为种集体的地不用心,而是小块地容易操持。79年包产到户后,农民在吃的反面有所改善,小麦成为主要(70%)玉米比例减少(30%)。农民的劳动也不象原先那么紧张了,原先冬天都要出工搞深翻土地,积肥等等农田基本建设,后来冬天闲下来打打牌什么的,赌博之风慢慢兴起。
农民也好景不长。虽然改革之初靠吃以前集体打下的农田基本建设老本加上小块田上精耕细作,农民生活有所改善,但后来设施失修,种地成本增加,加上教育医疗等经济负担加重,农村出现两极分化,少数有门路的生活得不错,多数没门路的,尤其是少劳力的生活艰难。
所以“一包就灵”除了作者提到的原因,吃集体经济打下的老本也是个因素。“一包就灵”的好处在最初几年昙花一现,随着时间推移,弊端逐渐显现,两极分化,冲突增加,一盘散沙,管制混乱,生活艰辛。
2009-10-4 18:10:13 3分
【和满】 “向落后看齐。” 2009-10-4 17:55:12 3分
【达芬奇】 对【zfc2001】:
经过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以后,中国农民在思想上的进步是不可忽视的,虽然也有落后分子存在,但农民的大多数是相信党和毛主席的。就我所在农村来看,当时社员们的思想觉悟不比现在的你差,他们自觉维护集体的利益,自觉同那些损公肥私的行为作斗争。现在许多人所不能理解的是,他们竟然也非常关心政治,在田边地头经常议论国家大事。
而不像现在,农民们不是外出打工挣命,就是呆在家里打麻将,要么就是盯着电视看一些灌输封建落后思想的精神鸦片。“留守”在农村的老弱病残们根本不能好好伺弄那些庄稼,基本上仰仗人民公社留下的那点家底,再加上化肥和优良种子。还有大片的良田被非法占地圈起来长期无人耕种,造成极大的浪费。
我在农村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人民公社的确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她的组织系统和干部结构非常适合中国农村的情况,非常适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应用,也非常适合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和土壤改造工程的需要,这一点是分田单干的农民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看看日本吧,那里的农民不是也形成了某种合作社吗?想一想为什么。这是“想当然吗”?要我说,那个“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才真的是想当然,是一种非常低级的本能行为,全然忘记了作为人是有社会属性的。
“三年自然灾害”的确给许多地方的农民带来了巨大痛苦,那是什么原因我想很多人现在已经知道,对于个别地方比如四川省,我知道得更清楚,就是因为某些“土皇帝”不听毛主席的话,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大搞官僚主义,大搞摊派,刮“共产风”,为了个人的权利不惜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甚至不顾农民死活造成的,直到现在,经过那个年代的农民还会指名道姓地骂那个人,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这和共产党领导的集体化道路有关吗?中国农村的根本出路就在于集体化这已经是早已被事实所证明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社会主义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受到“左”和右的干扰,但是大方向是正确的,应当坚持走下去。因为“人是自私的”就要放弃维护农民的共同利益,就要放弃团结起来追求共产主义目标,那还是共产党吗?中国革命还有什么意义?
看看现在那些失地的农民,看看那些重新处于“一盘散沙”、任由官商宰割的农民吧!谁来维护他们的利益?人们已经开始明白,走回头路必然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
2009-10-4 17:54:50 3分
【和满】 从那时开始,舆论一直都在宣传--小岗村因为实行了单干,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所以一举脱贫致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因为小岗村的领导集体很蠢,不能履行生产大队领导集体的职责。
“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利益分配”问题,从50年代末开始,就是中国社会的普遍问题,大多数单位经过“文革”以后,发扬民主,开动脑筋,群策群力,都能解决。小岗村的农民、地理条件、生产方式都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为什么小岗村那些个别单位不能解决? 2009-10-4 17:53:48 3分
【为了祖国强盛】 完全赞同。 2009-10-4 17:01:02 3分
【zfc2001】 说粮食增长完全是分地的功劳,是不准确的。作者对粮食增长的原因的结论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但是,要知道,分地是中央为了解决农村问题而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符合当时广大农民的要求的,没有听说过很多坚决拒绝分地而继续保留集体化道路的生产队嘛。这项政策是不是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可以问一下当今五十岁以上的农民,问一问人家的感受,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农民愿意走集体化的道路。
我一直生活在农村,有自己的亲身经历。共产党在农村的政策是切合当时的实际和当时的农民的,因此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冬暖夏凉】说: 小岗村成为改革的典型,就说明了这个改开的自私自利性.以自私自利来指导社会发展,这个社会一定是个恶劣的社会。
这个观点我是同意的。但是,这是另外的一个问题。
解放了几十年,不要说普通农民的自私自利的毛病没有解决掉,一般的共产党的自私自利的毛病也普遍存在。因此,如果一个政策不切合这个实际的话,是注定要失败的。果然--也就失败了。
我认为,如实地指出改革的弊端,不用通过违心地赞美改革前的政策。
农民,在共和国成立以后,始终付出最大的代价,受到最深的伤害。
三年“自然灾害”给农民多大的伤害?许多当事人还在,为什么没有人去正经地调查一下,就在这里想当然地写肯定的文章?这不是个很难的事,出北京一百公里就能得到许多你意想不到的答案。当然,你要小心有关部门对你的行为的调查。他们对你的兴趣要超过你对这个问题的兴趣。
我认为,八十年代的粮食增产是实实在在的。虽然不全是分地的功劳,但也不能说没有一点功劳。应该说,分地对于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实际,解决了广大农民吃饭吃好的问题是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的。 2009-10-4 16:34:46 1分
【达芬奇】 我在农村插队的时候“兼职”(就是不脱产的)做过记工员和管库员,社员们对我非常信任。到了晚上我一敲钟,人们就围拢过来,挨个汇报他们这一天都干了些什么活,干了多长时间,虽然这些都是生产队长安排的,但是在但是记工的时候,社员们之间仍然是互相看得到的,因此偷奸耍滑的很难蒙混过关。
关于农时的问题,我的观察,社员们和队长一样很上心,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平等的,集体的利益是摆在第一位的。因此不会出现因为懒惰而耽误农时的现象。再者说,当时的大队干部,以至于公社的干部,每当农忙季节都在基层“到处乱跑”,干部们谁也不敢懈怠。 2009-10-4 15:39:58 5分
【钢毅】 人们已经不再相信“一包就灵”、“一夜脱贫”的小岗神话,小岗村也许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但小岗村不应该被遗忘,因为它毕竟曾经引领和弘扬了“宁愿饿死也不给集体出力”的“高尚道德”和“人不为已,天诛地来”的“先进文化”。
以各顾各为精神支柱的所谓改革及其样板小岗村应该退出了! 2009-10-4 14:27:51 5分
【塔玛勒戈壁】 现在,虽然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远不及城市,但是农民的人身自由度要大大高于产业工人,这应该是事实。 2009-10-4 13:51:56 3分
【屈原魂】 有文献记载1965年5月25日毛泽东在井冈山送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下山的时候,大声问张平化:“你是没有忘记我在专列上的许诺吧?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品卖给谁嘛!工业公有制有一天也会变。两极分化快得很,帝国主义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对中国这个大市场弱肉强食,今天他们在各个领域更是有优势,内外一夹攻,到时候我们共产党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保护工人、农民的利益?!怎么保护和发展自己民族的工商业,加强国防?!中国是个大国、穷国,帝国主义会让中国真正富强吗,那别人靠什么耀武扬威?!仰人鼻息,我们这个国家就不安稳了”。张平化激动地望着毛主席,大声地说:“主席,我懂了”。 2009-10-4 13:32:41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