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小康的城市居民,农村穷是实,这是横向比, 要让广大农民富裕起来, 我们的社会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给农民以平等的机会, 给他们国民待遇. 包产到户,改革开放把八亿农民变成二等公民. 这已经是邓小平等人的历史功劳, 有如林肯之于美国黑人. 黑人少,但林肯解放黑人在先, 邓虽居后,但解救的人口众多. 所以两人可以相提并论.
纵向比话,别的地方我没有第一手资料. 就说说本村本生产队的事. 我的家乡是个还不算贫困但远谈不上富裕的山村. 如今的农民基本上无衣食之忧. 最近见村里很多人都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 听老人说过去村里的小地主的生活也没这么好, 更别说那个全体农民挨饿的年代. 农民的主要问题是没活干,种地又不来钱,子女学费太贵, 集体化时代, 学生近乎免费. 医疗费太贵, 只能求老天保佑健康活到80岁,一旦得了大病,少数富裕的问题不大,对大部分来说要么等那个最后日子,要么就得倾家荡产. 这其实在集体化时代也是一样,农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 大队的赤脚医生虽不要钱(实际也是大家养着), 但也治不什么了病, 县里的医院现在看来不贵, 那时的农民也看不起,交通住宿伙食就负担不起. 公社的卫生院不见得比土郎中高明. 村里的人病了一般去邻村的医疗所看, 那里有两位祖传的医师, 也是要付钱的, 但可以赊账. 现在村民有病是去看他的儿子. 小病可以在那里解决,大病就只能扛着, 过去现在基本一个样. 总的看来寿命还是延长了,那时80岁老人很稀少,现在很普遍.
当初的集体化是行政命令强制实施的, 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也曾对精英们为他们设计的那个"康庄大道"充满希望, 但现实是几十年如一日的饥饿逼得他们不得不去另想活路. 包产到户好不好都是八亿农民的自愿的选择,饿急了的人不可能有精英们那样长远的眼光, 只要能解决眼下肚皮问题就行. 包产到户是广大农民被饥饿逼出来的办法. 当年我们农村小伙子大姑娘为了每天半斤米的补助, 把步行几百里去修铁路公路,水库电站等视作美差. 那时的民工是没有工钱的, 每天半斤米的补助而已. 当然,对于个人来说, 同时在生产队还照样记工分, 也就是一种生产队供养给别人打工的人一种体制. 那时有个说法叫做"自带粮食,自筹资金,土法上马". 那些十六七, 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因为一天多了半斤米的缘故, 本来由于缺乏食物而被推迟发育的身材也就明显快速地长高了. 看一看五十年代及60年代早期出生的那一辈乡下人, 明显比上一代和下一代都要矮小. 可以这样动员民工, 也体现了某些人说的集体化的好处, 可以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可以集中力量搞重点建设. 放到现在, 没有工钱,谁给你白做? 可是农民得到过什么? 享受那些重点建设好处的人, 都以鄙夷蔑视的眼光回报给这些他们眼里贫穷愚昧的贱民, 以至于农民二字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居然成了骂人的词.
集体化好? 不错, 华西村, 南街村, 还有现在不大提及大丘庄都是活鲜的例子. 但请问他们是农业吗? 那里是农村吗? 增经是的, 现在不是, 早已不是30年了. 他们现在是城市,是工商集团. 他们坚持了集体化,有了如此辉煌,这话不错. 既使没有集体化, 禹作敏, 吴书记们或村里别的什么人也会是个大款, 村民大多也会分到一口肉一杯汤(入伙,打工,卖地,带动的相关产业创造的机会等). 其他地方要是也坚持集体化会不会还有一批农村转化成这样工商城镇呢? 总会有几个, 但绝大多数还在挨饿, 朝鲜不还在挨饿吗? 不是每个村都有那个天时地利可以发展工商业的. 就像中国有大款大官, 但我等绝大部分人只能想想而已. 有条件搞工商业并搞成了的地方还多. 这几个村的人是富了,比之温州,无锡,珠三角的富裕农民人口,这些村才多少人. 就是说走非集体化道路而富裕起来的农民人数要多得多.
其实所有这些所谓富裕农民都已不是农民, 都已成了资本家,小业主. 华西村和温州的资本家一样, 是靠外地民工给他们打工. 外地打工者远超过村民人数, 这些打工者是享受不到村民那些福利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是集体所有制吗? 不是. 同样是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少数人占有多数人的劳动成果. 或者说是个股份制企业比较准确, 村民是持有股份的股东. 要是都搞集体化,也就没有他们的辉煌,没有劳力自由流动,哪来的人给他们打工?
原文作者提到他的父亲是生产队长, 所以他可能没有饿肚皮的经历.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老队长老支书. 此公解放前体弱多病,不能从事繁重体力劳动, 家中兄弟多不缺劳力, 他又是最小的, 所以十七八岁了, 还只是帮家里放放牛什么的. 即解放军将至, 保长甲长等人惶惶不可终日, 甲长于是找他相商, 给他5石谷, 请他把甲长位子给接了. 等解放军来了,他就积极帮解放军筹粮筹款, 斗地主, 打土豪, 加之甲长当的时间很短. 结果不仅没事, 土改时还入了党, 于是红了起来, 以后一直是队长,最后还作了10来年书记直到去马克思那里(共产党都是去马老那里). 当年, 别人家饿肚子时, 书记夫人老喜欢说些风凉话, 什么"一个主意3石米"之类. 意即他们家主意多注意好, 所以不存在挨饿的问题. 刚分田那几年, 全生产队都解决了温饱问题, 唯独此公因不擅农业生产, 他们家反而出现了温饱问题. 尽管他当时还是书记, 还是有人问他们家好主意都哪里去了. 去年某日,几个儿时伙伴酒后"忆苦思甜", 当书记之子也说到当年吃不饱时, 立即有人说:你爹是书记,你们家怎么会吃不饱? 结果差点拳头相向.
中国农村既贫穷的又是富裕的, 就看怎么比.
本帖于 2009-08-14 18:45:44 时间, 由超管 论坛管理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