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工业化的现状以及对工业社会经济性质的广泛深入的研究表明,工业化是不可阻止的历史潮流,同时,在不同的世界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工业化过程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实现工业化、使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也成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是改变中国落后状态而臻于富强的关键所在。
从 19世纪 60年代,中国就开始学习西方,发展近代工业,但是由于独立、统一地位的逐步丧失,思想政治领域的落后、保守,经济领域的倒行逆施等原因,近百年过去了,中国社会仍然没有摆脱极端的落后贫困面貌,中国经济仍远远落后世界水平。虽然在某些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从总体说,中国的工业化程度极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所占比重很小。大约有90%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1949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17%,全国钢产量只有 15.8万吨。据测算,从1933年至 40年代末,中国工业总产值中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基本保持在70%以上,生产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则不到30%。经济对外依赖严重,整体发展水平极端落后。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是在这样的近代工业很不发达同时农业经济又十分脆弱的基础上起步的。
中国领导人所选择的工业化的基本方针是:以政府主导和计划管理为体制条件,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对工农业产品实行剪刀差以获得工业化所需的资金积累,致力建立独立的工业生产体系。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中,中国的工业化取得了骄人的业绩。1949年我国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值只有120亿元,1979年达到4892亿元。30年的积累相当于旧中国近百年积累的近40倍。在这期间,中国建立了一批新兴的工业生产部门,其中既包括旧中国所没有的传统的资本密集的基础产业,如矿山设备、冶金设备、电力设备、石油采炼设备、化工设备、精密机床、拖拉机、汽车、飞机、轮船等制造工业,也包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技术密集型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宇航工业等等。除行业的扩展外,整个工业生产规模也日益扩大。总之,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打下了一个较为雄厚的工业化基础,用30年时间走完早期工业化国家上百年所走的道路。以下我们分别从工业化率、重工业增长、工业化结构水平的国际比较等几个重要指标,对此一时期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进行进一步描述和分析。
1、工业化率。经济学家一般用制造业的份额每10年平均增加的百分点数来衡量工业化进展的速度,称之为工业化率。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对50年代以来数十个准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率进行了计算,标准型式为: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从19%增加到36%,人均收入从280美元增加到2100美元,这一过程需要50年,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6.2%,人均收入年递增3.9%,工业化率大致为3.2%。
70年代以前,中国没有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资料,因此,难以直接进行工业化率的国际比较,但我们可以从国民收入及社会总产值的统计资料中获得关于中国工业化的基本状况。从1952年,中国的工业净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和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9.52%和 34.38%;至 1976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提高到45.57%和60.33%。平均每10年增加的百分点分别为10.85和10.81,远远高于钱纳里准工业国家标准型式中平均3.2%的工业化率(见表4)。这充分表明,中国工业化的推进相当迅速。
表4 1952~1976年中国的工业化率(%)
国民收入 社会总产值
1952年工业所占比重 19.52 34.38
1976年工业所占比重 45.57 60.33
平均每10年增加的百分点 10.85 10.81
2、重工业的增长。重工业的优先增长是中国工业化积极进取的最突出的表现之一。50~70年代,中国工业增长的速率分布明显偏向重工业。这可以从重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重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轻重工业增长指数等指标的比较中得以清楚反映。1952~1979年,重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5.3%提高到41.3%,平均每10年增加10个百分点;重工业的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从35.3%提高到56.3%。平均每10年增加8个百分点(见表5)。工业结构向重工业的过度倾斜后来也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失衡问题,因而后来也产生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这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另一个问题。
表5 1950~1970年中国重工业的优先增长情况
年份 重工业产值占工业农业总产值的% 重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 工业增长指数(1952年=100) 轻工业增长指数(1952年=100)重工业增长指数(1952年=100)
1952 15.3 35.5 100.0 100.0 100.0
1965 30.4 51.6 452.6 344.5 650.5
1970 36.4 53.9 798.1 522.5 1300.5
1979 41.3 56.3 1805.3 1105.3 3108.9
平均每10年增加的百分点 10.0 8.0 655.9 386.7 1157.3
3、工业化结构水平的国际比较。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已达47%~48%。中国工业化的这一结构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也高于人均收入水平相当的大国的水平。按世界银行对1980~1981年大国标准结构水平的估算,中国在此一时期的工业化的结构水平已相当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500~1000美元的国际平均水平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 500美元的大国平均水平(见表 6)。
表6 1980、1981年工业结构的国际比较(占GDP的%)
产业 中国(1981年人均300美元) 世界银行估算的大国标准结构(1980~1981年)
人均300美元 人均850美元 人均2500美元
农业 35.8 35 24 13
广义工业 47.0 30 38 45
其中:
制造业 24.5 13 19 25
服务业 17.2 35 38 42
中国工业化推进的速率较快、产业结构变化向工业和制造业的迅速倾斜重工业的优先增长,所有这些均表明中国工业化进程具有显著成效,国家制定的积极工业化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时代中国工业化的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要成就,对中国经济的现代化的影响极为深远——使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从此建立在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产业体系的基础之上。
西方著名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斯图尔特8226;施拉姆高度评价毛泽东时代中国工业化的成就。他在研究毛泽东“使他的国家现代化并巩固他的国家方面的建树”这一问题后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确实可靠成就是;比印度高一倍或两倍的钢产量,虽然两个国家都从非常低的水平起步,以及不仅能生产原子弹,而且还能生产一系列像载重火车、火车头、重型机械和科学仪器等大数亚洲和非洲的国家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的项目能力。”
毛泽东时代积极进取的工业化战略为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内著名学者朱佳木在《毛泽东是中国工业化的伟大探求者》一文中指出,在毛泽东逝世27年后的今天,中国工业化建设进一步取得举世瞩目的高速度发展;钢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经济总量居于世界第六位,500多个工业行业都已齐全,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最近又成功发射了载人飞船。毫无疑问,所有这一切都是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结果,是实行改革开放总政策的结果。但同样毫无疑问的是,所有这一切也是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为中国工业化奋斗的成果及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