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时代: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现代经济起飞和增长
(一)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实证考察
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在实现了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的前提下取得的。近代以来,由于特定的国际环境条件和落后保守的社会政治制度,中国从1840~1949年,百年之间的经济进步微不足道,整体发展水平极端落后,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逻辑充分表明,要推进经济进步和工业化,首先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在经历了近代一百多年的屈辱和痛苦之后,新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推进呈现强烈的、积极进取的追赶型特征。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2年,经历了为期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农业生产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发展阶段中关于经济起飞的标准,中国经济起飞的时刻是新中国建立并使国民经济得以恢复的1952年(见表1)。
表1 罗斯托认定的部分国家的经济起飞的年代
国家 起飞时间 国家 起飞时间
英国 1802~1873 俄国 1890~1914
美国 1843~1860 中国 1952
日本 1878~1900 印度 1952
毛泽东时代中国(1949~1976)经济发展成就,综合体现为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起飞和增长,从1952年到1979年,中国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8%~9%,国民收入平均每年递增7%(见表2);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中国现代化的推进打下了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实现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变迁。
表2 中国1952—1979年的经济增长率
项目 按当年价格计算平均每年递增% 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递增% 按可比价格计算1979年为1952年的倍数
社会总产值 8.3 9.4 7.9
工农业总产值 8.3 9.5 8.5
国民收入 7.1 7.2 4.8
以下进一步从工农业产值、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国民收入、人均寿命等具体指标的变化进一步加以描述。
1949~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从 142亿元左右增长到4 681亿元,增长32倍;同一时期,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都有迅猛增长。发电量由43亿度增加到2 820亿度,增加了 65倍;原煤产量由 0.32亿吨增加到 6.35亿,增加近19倍;钢产量由 15.8万吨增加到3 448万吨,增加211倍;棉纱产量从32.7万吨增加到263.5万吨,增加7倍。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329.5亿元增加到1979年的16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加8倍多。主要农产品产量也有明显增长。特别是粮食产量在30年中由1.12亿吨增加到3.048亿吨,平均每年增长3.5%,大大超过人口每年2%的增长速度。
从1949~1979年,国民收入从358亿元增长到 1978年的3 350亿元,增加9倍多,按可比价格计算,30年约增长4.5倍,年平均增长15%,按人均数额计算,从 66元增到 343元。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也增加较快,1952年只有477亿元,1979年增加到2195亿元,增加4.6倍。扣除人口增长因素,近30年人均消费额增长1.6倍。
长时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和新的社会制度,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这一点可以从人均寿命的延长这一重要的人文综合指标得以清楚反映。1978年我国男性公民平均寿命达66.95岁,女性达69.55岁,男女平均寿命为68岁,比50年代的57岁延长11岁,比解放前的35岁延长近1倍。
从50年代~7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中的波动幅度较大。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蓝图审慎取选,殚精竭虑,但仍然由于追赶型战略选择这一总体背景,尤其是由于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之间产生的偏差等方面的原因,发生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两次重大波折,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在此期间发生了两次较大幅度的波动。如果没有这些偏差,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绩效无疑会更好。考虑到那一时期的特定国内外社会政治历史和条件,对一个有着深远农业传统的民族来说,要求在大规模地推进现代经济发展和增长以及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探索中不犯错误,这其实是非常苛求的。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30年的经济成就为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英国学者布拉莫尔认为,新中国建立后的最初30年,通过持续的高投入,中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为转轨时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农村的灌溉面积大规模地扩大,1950~1978年期间增加32倍;大量的交通和工业基础设施在许多贫困地区建立起来;教育体系扩展、受教育人口的增加等,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专业化铺平了道路。
(二)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国际比较
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也许更能体现相同或相近条件下各个国家的进步程度。关于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取得的重大进步,我们也可以通过国际、国别比较进一步确认。这里,我们分别以历史和国情与中国相近的印度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作为比较对象。
1 、同时期印度经济的比较
作为新中国起点的工农业生产条件均比印度差。但是。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中国却获得了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印度更快的经济发展(见表3)
表3 中印两国工业生产水平比较
人均产量 单位 印度(1950年) 中国(1952年)
煤 公斤 97 96
粗钢 公斤 5 2.8
生铁 公斤 4 2
电力 千瓦 0.01 0.005
纱锭 枚 0.03 0.01
水泥 公斤 9 4
从各种可比指标来看,50年代初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实际上低于印度,但是,在此后的20多年里中、印两国显示了完全不同的经济增长绩效。1949~1978年,印度工业生产发展速度比过去快得多,年平均增长率6%。然而新中国工业发展更迅速,1953~1979年的年平均增长为11.1%,除生铁产量外,包括钢、原煤、原油、水泥、硫酸、棉纱和发电量等在内的工业产量,都先后赶上并大大超过印度。1950~1976年,印度农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5%,而我国,1953~1979年这一指标是3.4%。新中国30年,包括粮食、棉花、油菜、花生、茶叶、甘蔗。黄红麻、猪、羊和水产品在内的农产品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比印度增长得快。
比较经济学家格雷戈里和斯图尔特在分析印度经济发展时这样评价: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度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较慢。尽管中国和印度在相同的起点上摆脱殖民统治后的经济,但印度经济增长的成绩也比中国差得多,由于较低的经济增长率,印度的人均收入只是中国的3/4。大多数权威人士认为,中国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方面超过了印度,而印度和中国很可能是以相同的人均收入水平进入战后时代的。
2、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相比较
关于新中国经济发展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程恩富教授的比较方法十分恰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代表性。这里采用他的方法和数据。
其一,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繁荣发展时期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70年代以前是西方国家发展的黄金时代,1953~1978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为:日本10.9%,联邦德国5.7%,法国5.2%,美国4.0%,英国2.5%;1953~1976年其农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法国2.5%,日本和英国2.1%,美国1.8%,联邦德国1.3%。前述新中国大约同期的这两个指标都比发达国家高。
其二,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初期对比。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最快,1850~1859年为6.l%,1860~1869年为8.2%,1870~1879年为 3.1%,1880~1889年为 5.5%,1890~1899年为3.3%,而我国经济正常运转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8%。
其三,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起点相近时期对比。我国钢产量从1949年的 15.8万吨提高到 1979年3 448万吨,花了 30年时间,而类似的发展过程,美国用了 40年(1872年的 14.5万吨到 1912年3 195万吨),日本用了 53年(1910年的 16.8万吨到 1963年的3 150万吨),英国 1860年为 15万吨,用了120多年,才达到3 000万吨。这是单项实物量的变化对照。整个工业价值量的变化对照同样能说明问题。1952年我国工业生产的“底子”,总量比1860年美国工业生产的“底子”大,而以这两个年份为起点的工业增长速度,中国大大地快于美国。1860~188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从18.9亿美元上升到53.7亿美元,20年才增长了180%;1952~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从270.2亿元上升到650.2亿元,五年就增长了 141%。
上述比较表明,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至少不比另一个历史和国情相近的印度差,不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大致相同起点时的发展水平差,并且总体而言,也不比同时期处于“黄金时代”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平均水平差。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基本结论,即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大体上是成功的,它创造了比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高得多的经济发展速度。同一时期,新中国也进行了比其他国家更多的探索,犯了不少错误,因而也多了许多经验教训——如果能正确地总结和对待这些教训,它同样会变成我们前进中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如果说印度人民常常表示对他们独立后所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那么,中国人民更有理由为毛泽东时代取得的经济成就(同时也为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