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价格到底有没有水分?房地产业到底存不存在暴利?这些一直是楼市上争论不休而又纠缠不清的谜题。前不久,一位郑州的开发商向央视记者提供了一份房地产成本清单,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更清晰的答案。
商品房的成本构成主要有三部分:土地、建安费用,还有就是政府的各项税费。从成本清单中,记者发现,各级行政部门林林总总的税费在当中占了20%。和15年前比,当地房地产业的税费增加了30%,不仅收费项目在增加,收费标准也在升高。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工商联副主席王超斌认为,正是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拉升了房价,也导致了部分部门的腐败。
房地产成本清单显示:各级行政部门的税费占了20%
郑州这位开发商的楼盘处于当地市区内,属于城中村改造项目,2007年底开始动工建设,目前已进入预售阶段,楼盘容积率为3.5,眼下销售均价每平方米5000元。
从这份成本清单可以看出,加上土地出让金、拆迁安置房成本,这处楼盘地价成本每亩为466万元,按容积率3.5计算,楼面地价达到了每平方米2000元,占到了售价的40%。桩基处理、土建、安装施工费、公共部位装修等建安成本每平方米为1500元,占到了售价的30%。而这份清单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
在收费项目中,最大的一笔费用是配套费,每平方米170元。
前期规划国土局要进行土地定界,均摊后费用是每平方米0.5元,而同样的工作规划局还要重新做一遍,这次的收费项目变成了规划定界费,均摊后还要再收取每平方米0.5元。
与规划局相关的费用还包括:日照复核费,每平方米4元;设计图复核费,每平方米1.5元到2元。
前期费用还包括:抗震图纸审核费均摊每平方米1.5元,环境影响咨询费每平方米均摊2元,公示费每平方米均摊1元。
工程建设当中,要交纳防雷检验费。
楼盘竣工后,测绘费每平方米1.36元,预售证交易费每平方米3元,销售许可证及面积测量费每平方米0.2元到1.8元。
这些收费项目至少有30项,涉及20多个部门,费用总计448.66元,占房屋销售价的将近十分之一。再加上营业税、所得税,每平方米税费成本达到了1100元左右。
这位开发商告诉记者,他在这上面列出的还只是主要的收费和税收项目,像道路开口费、建筑垃圾管理费、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印花税、增值税、城建税、教育设施建设附加税等,由于金额不高,并没有计算在内。
和15年前相比:收费项目在增加,收费标准在升高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工商联副主席王超斌对房地产业高度关注,并在2008年提交过关于减少收费、遏制房价上涨的提案。王超斌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研,和15年前比,当地房地产业的税费增加了30%,不仅收费项目在增加,收费标准也在升高。
在这份清单提到的30多项收费项目中,最大的一笔单项费用是配套费,每平方米170元,这是一笔什么费用呢?当地联合收费办公室负责人说,配套费由财政部门统一收取,所有费用最终用于市政设施建设,包括供水、供电设施等等。
然而记者在这份成本清单中发现,除了170元配套费外,还专门有一项市政基础设施费,那么这笔费用是否属于重复收费呢?记者随后来到当地供电公司,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并没有解答记者的疑问。
另外,和规划相关的费用包括规划定界费、日照复核费、设计图复核费。当地规划局用地处的一位负责人承认,开发商确实需要交纳设计图复核费,设计图复核费并不是由规划局收取的,而是规划局在审批开发商的设计图纸前,要求专业机构进行复核,防止开发商弄虚作假。但他承认,所有的开发商提供的设计图纸都必须进行复核,复核必须在指定的机构,也就是和他们同在一个办公楼的规划勘察设计院进行。那么,规划勘察设计院是如何拿到独家复核权的呢?这里的负责人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王超斌告诉记者,根据他的调查,抗震图纸审核费、设计图复核费等,都属于同一性质,表面看主管部门不直接收费,但通过指定收费公司,实际上是在变相收费。
开发商称:不“超载”就赚不着钱
在对开发商提供的这份成本清单进行仔细核查后,记者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
这处楼盘楼面地价2000元,建安成本1500元,各种收费448.66元,税金650元,资金成本450元,总成本相加达到5048.66元,而平均售价只有5000元。也就是说,开发商辛苦到头每平方米还会倒贴48.66元。开发商如果不赔钱,这楼又得怎么盖呢?
“现在盖房跟高速超载一样,不超载我们就赚不着钱。”当地某房地产开发商表示。
那楼房是如何“超载”的呢?在接下来的调查中,记者在这个楼盘看到,狭窄的土地上,五栋30层的高楼拔地而起,显得十分拥挤。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这处楼盘的容积率经过调整。然而,在当地规划局提供的资料里,记者却没有找到这个项目调整容积率的任何材料。
当地规划局一位副局长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曾透露,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当地居住区容积率最高为3.5。然而,很多楼盘都超过了这个容积率。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有部分开发商在竞标土地时,与审批部门打好招呼,用较低的容积率逼退其他竞争对手,在拿到土地后,再想方设法提高容积率。
当地某房地产开发商说:“开发商都会去规划局鼓捣,多批点。”
记者问:“能批下来吗?”
这位开发商表示,“那就是靠关系,靠本事。谁不改就得赔钱。房价多卖点,税金收得多点,政府并不吃亏。从开发商来说,目前房价涨了,不会吃亏。就是容积率增加了,将来给配套增加了负担,政府将来在配套设施上很吃亏。”
王超斌认为,正是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拉升了房价,也导致了部分部门的腐败。
短评
“超载”的房地产能走多远?
无论是地价在推高房价,还是各项税费抬高了房价,都可以让我们看到,地方各个行政部门从房价中拿走了一部分的蛋糕。我们关心的是,这部分蛋糕被切走之后,最后究竟用在了何处?是否盖起了更多的保障性住房,让更多的困难家庭有了自己的归宿?是否改善了城市的水电、交通和绿化,让大家享受更美好的环境?是否补贴了城市的公共开支,让市民的生活成本保持在一个稳定水平?
在房地产市场充满重重迷雾,在关于投机、炒作、暴利、泡沫的口水战日渐升级,在高房价压得普通百姓喘不过气的时候,给上面这些问题一个肯定的正面的回答,是各级行政部门必须坚守的责任。如果把从高价商品房中获得的大量土地和税费收入,真正用于提升社会福利,让大多数人不再依赖市场上的高价商品房来圆住房梦,让各种利益公平合理地在企业、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分配,那么,房价就不会成为一个如此敏感的问题,房地产市场也就不会成为一个资源配置扭曲的市场,投机和泡沫也就不会一次次沉渣泛起,难以消弭。
俗话说,理越辩越明。然而,房地产市场种种旷日持久的争论,却越来越纠缠不清。其实,分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在道理上并不难,关键还是谁都怕动了自己的蛋糕。但应该更清楚地看到,只有蛋糕分得合理,人们才会努力去把蛋糕做大,只有蛋糕做大,大家才能分到更多。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