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的民族气节、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进取精神、顽强的意志力、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这须归功于一种强烈的情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产生了一批批杰出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者其中很多人如苏武、岳飞、文天祥的事迹均感人至深。但这还不是主要之点。中华民族优于其他伟大民族处;是他的人民具有更优良的素质,尤为令人感佩的乃是他们伟大的爱国精神。这或许是中国文化精深博大的真正基础。如果缺乏这个深厚的基础、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在疾风暴雨般人类历史进程中保持历久不衰的强盛势头。
前文所提的那些伟大国家——苏美尔或埃及、巴比仑或赫梯、希腊或罗马;他们之所以缺乏持久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文化在本国劳动群众中缺乏深厚的根基。古希腊被誉为古代民主政治的楷模、但实际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群众处于完全无权的地位。若埃及、罗马之属;其文化在本国劳动群众中认同度之浅自是远不及希腊。以至于在西罗马末期、蛮族势力席卷帝国的时侯,广大奴隶群众毫无“祖国”概念、他们视入侵者为救星、并协助其粉碎罗马的抵抗。这些民族在强敌面前难逃覆灭厄运;其基本原因乃在于基层群众对“祖国利益”漠不关心
中国的情况则是:每当面临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甚至在统治者已屈膝投降的严重时刻,人民总是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并以大无畏的精神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捍卫祖国的独立和尊严。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一系列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无论是平英团的勇士、太平军的战士还是义和团的英雄;均是中国最贫穷、最卑 贱、最普通的群众。正是他们在危难之秋不惜以血肉之躯悍卫祖先的土地、以最简陋、最原始的武器给武装到牙齿的来犯之敌以迎头痛击。现代史上抗日与抗美援朝战争、以中国之贫穷落后、军队装备之简陋却终于赢得胜利,相当程度上须归功于人民群众伟大的爱国精神及由此激发出来的顽强战斗意志。
中国劳苦大众至为可贵的是对祖国的极度忠诚。《高山下的花环》概括了生动的生活真实、具有深刻的普遍意义,它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在捍卫民族利益的战争中,英勇冲在最前面的正是像梁三喜、靳开来那样一大批来自底层的群众。小说成功的背景揭示使这一思想更加深刻、感人。那些可爱的战 士、他们多数来自农村,有的还是当年老区支前模范的后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的家乡大都贫困、落后;许多人为了补偿家用而负债累累。与此同时;某些高高在上的官僚却利用手中的权利败坏着国家的机制。这就不能不使他们百思不解、牢骚满腹、以至怨气冲天。可这并未减弱他们对祖国 的忠诚,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行动足以使那些饱食终日的伪君子相形见绌。他们是中华民族柱石般的英雄。
你可以去走访一下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农工、你将会发现他们心中对祖国的激情。记得一位也许是目不识的老农曾这样对我说道:“嘿,谁要是看不起中国呀,那他就等于零!”这简单朴素的话语;表明了一种深遂的民族信念;一种从遥远古代世代相传至今仍未泯灭的信念——中国的荣誉高于一切!这种信念深深地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他那不朽的诗篇里曾形象而深刻地描述过这类信念。在安史之乱、胡人大闹中原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杜甫深入社会底层,写下了千古名篇《三吏》《三别》。在《石壕吏》中,诗人揭露和鞭挞了统治者毫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表示了对人民的极大同情。同时诗人以简洁深沉的笔墨高度赞扬了人民伟大的爱国主 义情感。诗中那位与酷吏周旋的老妇人在最后这样表示道“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请”、“急”、“犹”三字用在这里极有分量;人民群众那种忍辱负重的高尚爱国情操被刻划得唯妙唯俏。
在《垂老别》中,诗人满怀深情地歌颂了一位儿孙死尽后英勇奔赴战场的老人的光辉形象。
《无家别》中,诗人通过对一位从相州战败归来士兵的描写;把人民群众那种无代价的爱国精神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位士兵在队伍被打散之后返回家园,见到的是一片慌芜景象;迎接他的只有“竖毛怒啼”的狐狸。伤感之余他欲重整家园。县吏知悉重又把他征入军中。临行,他的心情凄惨之极、以至仰天长叹“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这里不仅饱含这位士兵追忆亲人怀念故乡的深切情感;更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仇恨、流露出不愿与他们共戴天的决心。然而“宿鸟恋本枝、安辞穷且栖”。正是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对故乡、对祖国的热爱;竟使他毅然从军、重新投身于平定胡人的战争。
《新婚别》中,诗人更通过为丈夫送行的妻子之口;道出了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这,就是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经久不息的坚强柱石。而人民具有这种精神的普遍性和持久性,又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产生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爱国者的基本前提。许多英雄人物之所以能够在逆境中建立永垂青史的功勋;这与其伟大的爱国精神密不可分。毫无疑问;如果不是对祖国的忠诚;探险家张骞将无法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完成对丝绸之路的开劈;外交家班超也很难在西域那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境中为祖国建立起彪炳千秋的历史功绩。忠心为国建战功的飞将军李广;勇猛善战、威震翰海的卫青、霍去病;雄才大略、布国威于万里之外的唐太宗李世民、心昭天日、赤心报国的岳飞;凛然正气、坚贞不屈的文天祥;以及戚继光、郑成功、李定国、林则徐等等等等;这些人物之所以能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英雄活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父母之帮的热爱、对中华民族荣誉的珍惜。因为由此所激发出的巨大精神力量能够使人们一无所惧。
人们大概对苏武的故事并不陌生;当年,做为汉朝使节他曾出使匈奴。因意外变故遭其无理扣留。因拒绝投降,他被匈奴人流放于荒芜的北海整整19年。在最艰难的时刻他只能用破布、碎羊皮片拌着积雪充饥。降将李陵在奉单于之命劝降于苏武时告之:朝廷法度无常,连苏武的哥哥、弟弟也因获罪而被迫自杀;言外之意就是说,朝廷既然有负于你苏武、那又何苦这样对他忠心不贰呢?苏武凛然答道:就算朝廷有什么不谅解我们的地方,难道我们就该望掉祖宗、望掉父母之邦吗?一席话,说得李陵哑口无言。而让人感佩至深者;乃是苏武那崇高博大的精神境界。
13世纪蒙古征服时期,俄罗斯也曾有过一位叫德米特里的英雄;当年他作为基辅守将曾与拔都亲率的蒙古西征军主力展开殊死战斗,终因寡不敌众、城陷被俘。德米特里不讨饶、不下跪,昂首挺胸地站在拔都面前只等一死。然而、当拔都亲释其缚、并奉其为上宾;他却受宠若惊,不但归顺了蒙古、还建议拔都进兵波兰。
相比之下,文天祥是在坚决拒绝了忽必烈授与中书宰相的巨大诱惑之后视死如归地走向刑场。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曾写出了五幕悲剧《中国孤儿》。内容是歌颂蒙古征服时期中国人高尚的民族气节。并试图说明尽管蛮族能够使统治中国的王朝中断、但他们却永远无法征服中华民族!相反、连他们自身也将被淹没在中华民族的汪洋之中。剧本虽然在内容上以春秋时期赵氏孤儿的故事为蓝本、但它精神上的模特正是南宋时期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他是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最杰出的体现者。他用他光辉一生所谱写的悲壮乐章恰恰就是《中国孤儿》的主题。无疑、这个主题的感染力是极其强烈的。伏尔太先生创作本身和剧本在巴黎上演引起的巨大轰动既是极好的说明。而这种浩然正气历史性的延续则又在我们民族中促成了一幕幕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英雄活剧
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并没有停止它的脚步。18世纪伏尔太先生高度赞扬过的那种中国人的伟大民族精神能否在新的历史进程中继续放射出灿烂的光芒、那完全要看我们这几代人的素质如何。遗憾的是我们许多青年朋友对中国的认识远未达到当年伏尔太先生的水准。在他们的脑海里充斥着极端主义的概念、简言之就是外国的 一切都好,中国则什么都不行。什么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在他们看来不过都是些毫无实际意义的东西。这种思想流传的结果并没有导致这些人努力汲取西方某些好的、先进和有益的东西,相反一系列崇洋媚外丧失人格国格的的事件却应运而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失却了民族精神的结果。没有了民族精神、无异于丧失了民族的尊严!而一个没有尊严的民族其命运只能是跟在别人后面摇尾乞怜、任人奴役摆布。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曾这样写道:中国“人民在文物、艺术、聪明、才智、政策以及他们对哲学的品味等方面优于其他任何亚洲民族,不但如此,有些作家甚至判断;就上述各方面来说,他们胜过最开化的欧洲人。”然而,事实有可能表现出全然相反的情况;那就是如果我们对我们的文明不了了之,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尤其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知其所以然,那我们将只能在怨天尤人、百无聊赖中虚度年华。久而久之我们将会丧失开化民族最重要的素质进取与自尊。看看我们身边甚至发生在我们自身的那种庸庸碌碌、无所事事的思绪、以及前面提及的那些流行在社会上的、缺乏文明观念的、显然是在给中国人丢脸的种种不良风气,尤其是对祖国前途完全丧失信心的种种陈词滥调。如果我们对此习以为常并任其自流、那么无疑,我们的前景将十分暗淡。
其实,暂时的落后并不可怕、如德日两国直到19世纪中期仍是十分落后的国家,然而他们却凭着极强烈的民族信念、以顽强的拼博和奋发的努力终于赢得了他们各自在世界上屈指可树的地位。
反之、象末期埃及、罗马;尽管他们都曾是震动世界的民族;但因民族信念和民族尊严丧失殆尽;故终于无法摆脱彻底灭亡之命运。可见民族信念和民族尊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着怎样的意义!
所以说,如果我们把中国人的尊严丧失得干干净净,那是真正可怕的事情。
那么,何以妄自菲薄的现状如此令人忧虑呢?我们知道,中国文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曾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 ,这对造就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世代相传伟大传统极有裨益。而今天我们的文明水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特别容易使人们在片面的对比中淡化自身的形象,这样的背景加之教育的疏忽极易制造弥茫的人群。
人们常常强调传统因素的巨大力量,尤其经常谈到某些传统对发展的阻力与束缚;的确、某些过时的、阻碍我们前进的传统应当被丢弃;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也要把那些世代激励我们前进的光荣传统抛到九霄云外。反之,我以为愈是在国家处于暂时落后的时期、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愈是具有重要意义。
前文曾经谈到许多在世界历史上堪称巨人的民族却不能长久保持其优势、以至过早地消失在了历史之中。究其深因我以为是各国没有摆正历史的位置。我注意到无论是埃及或巴比仑、印度或波斯;他们的历史全貌甚至概貌都难以从本国文献中得到了解。人们为了了解这些国家的历史不得不费力地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并在外国文献中旁征博引,例如人们熟悉的中国人的著作《大唐西域记》就被人们看作是研究古代印度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与此相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意识觉醒的很早。当其他民族还沉溺在早期奴隶社会通常弥漫的宗教意识和神话气氛的包围时,中国已在研讨历史、社会和政治行为的因果关系了。德国著名汉学家夏德指出中国古代史籍浩繁、比希腊罗马著述中错误少得多,而且从未间断。欧洲古典文献的研究则显得断断续续,有时甚至要经历数世纪的销声匿迹。
前因不同、结果也相异,同是面临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如公元前6世纪的埃及、公元15世纪的罗马、公元19世纪的中国;前者土崩瓦解,后着则能渡过难关。而且中国当时的处境比埃及、罗马要糟得多;埃及面对的是波斯的单独入侵,罗马面对的是土耳其的单独入侵,中国则经历了同时面对几乎所有世界列强的艰难历程。显然,由于前者自身历史在国民思想中的非连续性;故衰落时期的国民在强敌面前唯有自卑而已。后者则因相反的原因使得国运衰微时期的国民也能从本民族英雄时期得到信心、力量和勇气。这就是历史对现实的巨大意义。
若拿我国的某些思潮与东邻日本略作比较;或许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一问题。人们普遍赞赏日本所取得的成就,认为这是全盘西化的结果。但是真正了解日本的人们却懂得日本的成功是在顽强保持并发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进行执着追求的结果。日本学者通岛森夫写道;“正如‘和魂洋才’这个口号所表明的那样日本人一直是强烈地拒绝西方的精神观念的。日本人强烈地希望保留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同时还要建立一个具有可与西方国家相匹敌的力量的近代国家。这种愿望在明治维新前就已持续了整整一个世纪。后来无论在明治末年的日俄战争时,还是把纳粹德国作为典范的军国主义时期。无论在世界大战、战败后国家处于崩溃时期,还是当今天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巨人的时候,这种愿望都没有改变。”[《日本为什么成功》]而在我国,一味主张丢弃历史、丢弃民族文化而全盘西化的人士却大有人在。却不知这些先生们对日本人的成功经验做何感想?
就此问题还可听取一下西方人士的意见;美国学者库里斯特发认为;中国文化的传统“仍然渗透在所有日本人的头脑中,从这个意义上讲20世纪后半叶的日本人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古代中国的继承者。看吧,当今世界第一流发达国家日本竟在他们当之无愧的洋先生那里被当作了“老古董”中国的继续。此事在其深层揭示的意义难道还不足以使人们有所领悟吗?
如果正视现实,就应恢复我们民族固有的那种尊重历史的传统美德。实际上,在我们的人民、尤其是青年中间进行广泛深入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已经变得刻不容缓!人们最须了解的问题就在于:继承我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民族情操对于当前的现代化建设有着怎样的意义!继承的关键不是被包袱而是寻动力,这个由精深搏大的中国文明所派生出来的动力,不仅足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而且还能促使人们去赢得那些伟大的、永世长存的东西。就中国本身来说;千百年来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多少名扬千古、功垂万世的伟人、巨匠和英雄。产生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富有创造精神的伟大人民。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文明的客观贡献自不必言;她还象茫茫大海中的仙山那样,使一些原本与之风马牛不相及的人们从心底产生出一种近乎推崇之极的情感。
英国学者李约瑟教授原本是位驰名世界的生物化学家 ,然而一次颇为偶然的对话,竟使他把主攻方向转向了全新领域的中国。经过大致如此:教授以漫不经心的口吻问问他的中国研究生;中国何以没有产生科学?学生生气地做了相反的回答。教授便以好奇的心情对中国的情况作了一定的了解,不料中国文明的深遂内涵在他在内心引起极大震动,于是一个伟大的计划开始在他的脑海中酝酿形成,而为完成此计划教授耗费了他毕生的精力。终于,一部比《史记》还要厚的、在中国来说也是空前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已在全世界陆续发行了。该书以严密的科学论证;阐述了中国文明在世界史上所占有的崇高地位。此论一出,不仅使那些欧洲文明中心论者大感意外、即使许多中国学者亦感始料不及。然而以一位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在文化系统上均与中国相去甚远的英国学者在近乎白手起家的情况下,自觉自愿地去编撰一部对中国人来说也是十分困难的、卷佚繁浩的巨著;这件事情本身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李约瑟先生为科学而献身的那种严谨、求实的态度,同时也使我们领悟到中国文明做为原动力的巨大力量。如果能使这种力量在我们人民中间发挥作用,我想中国之改观将指日可待。
康德.凯塞林曾经说过:“古代的中国,他们苦心经营、完成最完美的社会形态,犹如一个典型的模范社会…中国创造了为今日人们已知的、最高级的世界文明…中国的伟大吸引了我,使我感触良多…这个国家的伟人们跟我们德人相比代表更高一层的文化水平,那些君子型的人物…代表一种非常高尚的社会典型,特别是他们超群优越的风范使我印象特深,…文明的中国人谦恭有理是多么完美…中国人的高雅风采在任何环境里都表露无遗…也可以说中国人是所有人类中最有深度的人”。无论人们对这番作何评价,它都能给那些勤于思考的人们以深刻的启示;中国文明的魅力感人至深。
当然,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精神。我们的先民正是凭借着中国人特有的“人的精神”,在顽强而执着的追求中、不止一次地抵达文明世界的光辉顶点。
今天,人们把日本当成了“古代中国的继承者”,这对我们来说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然而,它更应引起的是对我们心灵的震动!
如果我们仍旧不去了解一点中国人的精神、仍旧不思奋进以做出我们的事业,则我们不仅愧对我们的祖先和子孙后代、我们甚至无颜以见对中国寄以厚望的当今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