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生育抚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很低,不需要上幼儿园,上小学的费用很低,没有让孩子上中学和大学的打算;孩子到六七岁时,可以从事放羊、拾草、砍柴、收粮等劳动,对于家庭有收益;而且农村由于地少,有的农妇一年12个月可能11个月没有农活可干,农业收益很低,生育和抚养孩子的机会成本为零,也就是说生育孩子没有什么损失。在农村有一种强劲的人口生育动力。而且越穷的乡村,生育和抚养的成本和机会成本越低,未成年子女的收益越高。这就是一些地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穷和生恶性循环的经济机理。
在工业和城市社会,特别是市场经济发达的社会,人口的生育和抚养数量在微观上受到家庭预算的制约,生小孩要考虑家庭支付能力、生育的成本和机会成本、抚养孩子的成本等约束。
没有一个人,不想追求高素质的生活,伊斯兰教徒也一样,只要生活改善,融入正常社会,想维持一个高素质的生活,对生育的态度就会有所改变。俺想终究会达到一种平衡吧。
至于从宗教教义上来讲,伊斯兰教,基督教都是单神信仰,有排他性。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恩怨情仇已经延续好几千年了。1798年,拿破仑侵入埃及,以此为起点,伊斯兰文明在其传统对手基督教文明的全球性咄咄进逼下逐渐居于下风,伊斯兰国家渐次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总而言之,近几百年以来,伊斯兰文化在全世界开始衰退。原因很多,有一点很重要,伊斯兰教没有象基督教一样经历过宗教改革,亦没有经过“政教分离”和“宗教宽容”的现代洗礼。
但是,以1979年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在伊朗掌权为标志,一些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开始在全球声势大张。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开始代替共产主义对西方构成威胁。
就人口和地域而言,今天全世界已有十二亿穆斯林,就算在中国这样一个非伊斯兰国家中,穆斯林也达三、四千万之多,遍及十个少数民族。地域上,以中东阿拉伯国家和伊朗为轴心,西起西非的塞内加尔、矛里塔尼亚,东到南亚的阿富汗、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和印尼,这一大片广袤的世界,都是在新月旗笼罩下的伊斯兰势力范围,它已经超越了历史上兴盛时期的奥托曼、萨瓦菲与莫卧尔三大伊斯兰帝国广阔疆域。
这些国家,基本都属于发展中国家,穷人居多,几百年以来备受西方压迫。从这个意义上讲,近些年来伊斯兰教势力增长可以说是伊斯兰文明受压迫之后对西方势力的反弹。西方基督教为主的发达国家对此忧心忡忡。西方人尤其忧心的是,历史上看,以儒教文化为主的东方文明,因其宽容的特质,与伊斯兰文明没有信仰方面的冲突。如果东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联合起来对抗西方,对他们来讲是不可容忍的。
就中国而言,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唐宋元明四朝期间,同中国主流文化有较为和谐的关系,并呈日益上升的态势。譬如明代,很多回回是明朝的开国元勋,航海家郑和,就是个回回,他亦体现了明朝对外政策的亲回色彩。明代最值得一提的,是最终形成了一个讲汉语的、以伊斯兰教为精神纽带的民族共同体—回族。清初,鉴于回回与明朝的特殊渊源,他们同情并参与清初的“反清复明”举事。这就决定了清朝与伊斯兰教之间基本的敌对态势,并预示了穆斯林在清朝及其之后的悲剧命运。自清朝至中共时代,伊斯兰与中华主体文明的关系每况愈下,日益恶化,并且,与这一历史进程同步,他们在华居住的地区也逐步边缘化了。今天,中国几乎成了单一民族的国家。而历史上,汉族虽然是中国的主体,但各民族的融洽关系自古就有,我们讲各民族是兄弟关系并非虚言。中华文化延绵五千年不绝,与文化本身所拥有的兼容并蓄特质密切相关。
本次新疆事件,死的人里头汉人,维族人都有,而且从杀人的手段可以看出这是个阴谋。初级目的是挑动中国国内的民族矛盾,如果查出有背景,俺想最终目的是激化伊斯兰世界和与中国为主体的东方世界的整体关系。从整个世界的大格局来讲,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文明争斗态势已成,中国实在不应该随便插足他们之间的争斗,而应该像二战期间的美国一样,稳住阵脚,静观其变,采取的任何行动,都要从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
说多了,俺只是希望大伙多想想,不要出于一时义愤!
似乎是穷人更喜欢多生,与宗教好像没有直接关系。
所有跟帖:
•
有道理,有启发。谢谢
-在山泉水清-
♀
(36 bytes)
()
07/10/2009 postreply
06:18:25
•
比较有意思,有数据支持吗?
-richard_hz-
♂
(112 bytes)
()
07/10/2009 postreply
08: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