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靠近北京北二环的一家酒店里,操着港式普通话的香港商人刘梦熊对一干记者侃侃而谈。不久前,他所在的国际资源公司以2.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澳大利亚OZ公司位于印尼莫塔贝的一处金矿。
几个月前,同样是这家名为OZ的公司,来自中国的五矿有色试图收购其位于澳洲的铁矿。几乎是在顷刻之间,来自中国的公司吞噬了这家市值位列澳洲矿业第三的公司。
OZ迫不及待要出售,原因是欠银行的贷款即将到期,债权人一直催逼,不得已只能变卖资产。在这轮波涛汹涌的金融危机里,大部分西方公司都患上了同一种病:现金流饥渴症。而大洋彼岸,在急速转型期的中国对资源却无限渴求。在一场危机里,他们不期而遇。
几乎在所有的国家转型崛起的过程里,对资源的吸纳都是必不可少的。日本就曾支持大型财团赴海外收购,如今,轮到中国了。2009年以来,在国际资源市场上,中国企业的影子频繁出现。
尽管不少人为中国企业欢欣鼓舞,但不能否认的是,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大多刚到而立之年,与那些在市场经济里浸淫了几个世纪的西方企业相比,他们仍处在青春期。此外,即使控股国外的资源,他们的管理经验、人才配置是否能够驾驭海外的大船,这仍是值得人们忧虑的话题。中国企业海外抄底,时机真的成熟了吗?
中资频频出海,掀并购高潮
进入2009年,国际资源市场上,到处晃荡着中国人的身影。仅在今年2月,就有中金岭南收购PEM公司50.1%股权、中铝195亿美元入股力拓、五矿有色入股OZ以及华菱钢铁购进第三大矿业公司FMG5亿新股,中国企业俨然已成为资源大买家。
肖亚庆完成了一笔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最大手笔:195亿美元。而更让外界意外的是,在完成这笔交易后不久,肖升任国务院副秘书长。肖的故事意味深长,不过,中铝收购力拓的股份,只不过是这波金融海啸里的一个最高潮。
根据数据提供商Dealogic的统计,2009年有可能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收购资源的一个高峰。目前,中国企业跨境收购的主要领域为自然资源,收购金额比重占到所有领域的97%;资金流向非常集中,在澳大利亚的收购金额占到总金额的90%;相比之下,2008年全年自然资源领域的收购案占60%,而流向澳大利亚的资金仅占7%,去年吸收中国投资最多的是英国,占资金总额的32%。
5月8日,华菱集团与FMG举行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全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此时,距离华菱入股FMG成为后者第二大股东获得双方政府审批还不到一个月。在此前的3月31日,澳大利亚财政部有条件地批准通过了华菱钢铁注资FMG的交易,并提出3个附加条件。这是近期澳大利亚批准的首个中国企业并购项目。资料显示,2008年FMG铁矿石产量1480万吨,主要销往中国。
在全面收购遭到否决之后,中国五矿有色修改收购方案再次出击,这次他们迎来了好消息。澳大利亚政府5月6日发布公告,批准OZ与中国五矿有色所签署的总金额为12.06亿美元的新收购协议。此次获批距交易双方向澳政府提交新的收购方案仅隔1周有余,审批之快堪称神速。
进入2009年,国际资源市场上,到处晃荡着中国人的身影。仅在今年2月,就有中金岭南收购PEM公司50.1%股权、中铝195亿美元入股力拓、五矿有色入股OZ以及华菱钢铁购进第三大矿业公司FMG5亿新股,中国企业俨然已成为资源大买家。
联合金属网分析师张平告诉记者,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由于资本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不景气,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矿山公司市值已达到历史低点,对外资有较强的需求。据了解,由于矿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资本市场关闭融资大门,海外矿业公司和资源公司正面临艰难时刻。在去年底的国际矿业大会上,加拿大、澳大利亚、非洲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均表示欢迎中国资本的进入。
张平的判断从刘梦熊那里得到应证,他表示,OZ现在不卖不行,银行一直在催债,现在能接盘的只有中国企业。
而最新的闯入者则是中石油。上周末,中石油宣布以总价69.4亿人民币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权。这次收购中石油付出了高于目标公司连续6个月平均股价120%的高溢价,而去年初中铝收购力拓的股价也只支付了溢价124%。在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大背景下,单纯从财务投资来看中石油这笔投资的确有买高之嫌。
有人认为,战略投资才是中石油考虑的重要原因,新加坡炼油公司的日产能为28.5万桶,有可能将该炼厂生产的油品运往资源紧缺的中国南方地区,加大在南方地区的成品油市场占有率。
新政频出,为企业涉外收购开路护航
以往,如果一家中国的企业要到海外投资,它至少得经历三道关卡:发改委、商务部、外管局。在2009年,过去严丝合缝的三道关卡,有两道出现了松动。
如此多的中资海外寻矿,显然并非巧合。根子出在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源定价话语权的缺失。
以2008年的铁矿石谈判为例,宝钢在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达成65%和71%的涨价协议后,又与力拓公司达成粉矿和块矿分别上涨79.88%和96.5%的协议,亚洲市场第一次出现了两种铁矿石长协价格。
在2008年,国际大宗商品过山车般的行情里,不仅仅是铁矿石,石油、铜甚至大豆,中国由于人口众多,需求量巨大,发出去的订单立即会国际市场的价格太高,中国的企业深感丧失话语权之“痛”。
而海外投资政策的松动,则是激发中国企业海外冒险的最新助力。
以往,如果一家中国的企业要到海外投资,他至少得经历三道关卡:发改委、商务部、外管局。
发改委审批是宏观战略上的,看是否符合国家利益以及产业布局;商务部则负责确保国家贸易平衡,核实是否鼓励向该国投资,是否会牵涉到反垄断、贸易制裁和WTO诉讼。外管局则是审批用汇,央企还得接受国资委的批准。
不过,在2009年,过去严丝合缝的三道关卡,有两道出现松动。
巧合的是,就在中石油收购新加坡石油的前几天,外管局出台了一个文件。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为便利境内机构的境外直接投资活动,规范和完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外汇管理局起草了《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定》)。这是自2009年3月颁布《境外投资管理办法》,5月初外管局下放部分资本项目外汇业务审批权限后的又一次政策松绑。
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外管局的意图明显,在《规定》中指出“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的审核方式,将由事前审查改为事后登记。”这实际上就是鼓励企业利用中国充足的资金,在全球经济衰退导致资产贬值的机会进行境外投资。
而商务部在3月份也放松相关的管制。商务部此前表示,《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将下放核准权限,仅保留对少数重大的境外投资的核准权限。
与现行规定相比,新《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下放核准权限。商务部仅保留对少数重大的境外投资的核准权限。二是简化核准程序,对绝大部分境外投资企业只需递交一张申请表,即可在3个工作日内获得投资证书。三是突出管理重点,境外投资经济技术可行性由企业自行负责。四是强化引导服务。建立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五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积极稳妥开展境外投资。
商务部发言人姚坚16日在例行发布会上透露,商务部最近制定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将下放核准权限,仅保留对少数重大的境外投资的核准权限。据悉,新《办法》将简化程序,加强服务,大力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另据有关部门透露,《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和《对外投资合作条例》也正在酝酿中,不久将陆续出台。
并购青春期,是机遇是陷阱还很难说
中铝收购力拓,亏损750多亿元人民币,创下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亏损的纪录;国开行收购巴克莱,亏损200多亿元人民币;平安收购富通,238亿元人民币的投资仅剩10亿元人民币,投资基本被清零。
在这些动辄几十亿美元的交易完成之际,几乎都获得一片掌声,但是,后来发生的一切显然不如人们想象的美好。
中信泰富事件是一个缩影。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中信泰富是在金融危机中追其衍生产品而导致巨额亏损。追溯事情的源头,还在中信泰富收购澳洲的矿产。这样的例子还有中钢。他们是第一个遭遇恶意收购的。自从中钢收购MIDWESE的消息传出去之后,被收购方的股票,在澳洲市场上涨了好几倍。
并购专家马光远的研究表明,在2008年次贷危机演化成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全球跨国并购的规模大降60%,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规模却“暴涨”了40%。
几乎所有的交易下场凄凉。上世纪90年代日本日元大幅升值,现金流充裕,日本企业大肆在全球范围内收购,标志性事件就是三菱购买洛克菲勒中心14幢办公楼。7年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日企最终只能将其以约为当初一半的价格卖给了美国公司。
当然现实的残酷没有那么遥远,就目前而言,中国公司的收购已经一片惨淡:中铝收购力拓,亏损750多亿元人民币,创下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亏损的纪录;国开行收购巴克莱,亏损200多亿元人民币;平安收购富通,238亿元人民币的投资仅剩10亿元人民币,投资基本被清零。
美林中国区主席刘二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认为这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来早了20年,如果20年以后来的话,我想中国的企业会毫不犹豫地去到海外收购资产, 因为今天中国的企业,第一买得起往往管不了,没有这个驾驭的能力;第二收这些不良资产的话,你知道窟窿有多大吗?有的东西看起来便宜,买完以后不知道怎么管,钱就打水漂了,特别是金融机构。
马光远说:“经济衰退究竟什么时候到底,金融危机有没有到底,那么在一片迷茫的情况下,我们自己判断认为到底了,可以去抄底,我认为这种情况首先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马光远告诉记者,海外并购涉及到文化、政治、法律等多方面的矛盾和冲突,许多并购在其交易过程中充满了陷阱,而国内企业到海外并购的成功几率也并不很高。据了解,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经营情况大体呈“三个三分之一”,即1/3盈利、1/3持平、1/3亏损。
不仅仅是出海的时机,中国企业的单薄的并购手段同样值得反思。与中国钢企相比,日本钢企对海外铁矿石依存度更高,85%的铁矿石需求都依赖海外。日本企业走出去投资矿产资源的历史从上世纪60年代起,当时他们向西澳提供金融支持,在当地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形成伙伴关系,目前在澳大利亚24个主要铁矿中, 日本企业重点投资了8家,参股了16家。
资深钢铁研究专家李新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企业,动辄追求控股权,其实并非明智之举。毕竟,如果获得控股,则势必要参与当地的经营,而这同样是中国企业的短板。
李新创向记者谈到,日本企业投资海外资源时,日资往往只占5%-10%股份,在价格谈判时日本比其他国家的钢铁企业更了解真实的成本等内部信息,另外投资也可帮助扩大产能,避免造成供不应求而价格上涨的情况。此外,日企并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管理,避免了在当地陷入就业、劳资、土地等问题。还有就是日本企业往往不投资于最大铁矿企业,而是投资于其竞争对手。比如在澳大利亚,日本投资了原第三大罗布河铁矿;在巴西,日本投资了第二大的MBR铁矿,为卖方扶植竞争对手,有效防止了卖方的垄断。
■专访
国际资源公司董事局
主席刘梦熊:
中国企业需要的是
国际化人才
记者:您如何看待外管局放松外汇管制,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政策?
刘梦熊:是合适的,并且应该早就如此。我们的经济体系已经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但是我们的外汇机制,从思路到管理手段,还是计划经济的一套。
比如新加坡,他完全将外汇交给淡马锡公司来运作,每年的收益率是很高的。我今年在两会期间提出,应该藏汇于民,藏富于民。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对比下国外的基金公司一千多亿的规模,已经需要一个十分庞大的团队来管理了。
记者:您的意思是利用国有企业出海投资,作为一种战略收购来化解目前庞大的外汇储备?
刘梦熊:在商品价格低迷的时候,中铝投资195亿去收购国外的资源,另一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主动,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办法。无论是从化解外汇储备的高风险而言,还是收购战略资产而言,都是相当不错的。
记者:我们目前出去的企业无论是从国际视野还是管理经验,都无法与那些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的国外企业竞争,这会不会是一个极大的隐患?现在这个时刻,对中国的企业而言,是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去海外抄底?
刘梦熊:我们在人才的招聘、使用,国际视野要开阔一些。比如我的公司,我就敢把澳大利亚的两个老外请过来当我的副CEO。邓小平先生也讲过,不管黑猫白猫, 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我们的企业走出去的时候,也应该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现在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就得使用国际人才。此外,国外不少公司债台高筑,而我们风景这边独好,延揽国外人才也是一个好时机。
记者:我们还注意到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目前的资金都是单向流动,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大部分都是作为收购方出现;我们也可以理解,国外的公司现在资金困难,但是,是否有其他的原因阻止了国外的资金向国内流入呢?
刘梦熊:我们注意到,A股市场上,比如紫金矿业、中金岭南在资本市场很受追捧。但是目前主要是政策的限制比较多,比如中国的矿产,有一个准入的门槛。比如金矿,是否外资来拥有,有些是商务部设置不能超过50%,还有一些商务部投资的指南,我们都是遵照这个来执行的。
■链接
2009年主要海外资源并购案
2月中金岭南公告,成功收购澳大利亚PEM公司50.1%股权,成为中国有色金属行业首家绝对控股发达国家资源企业的公司。
2月中国铝业发出公告,公司控股股东中铝公司将以总计195亿美元投资力拓集团,并认购发行可转换债券以使转股后增加中铝公司在力拓集团的持股量。
2月中国五矿有色金属股份公司对外宣布,以17亿美元要约收购澳大利亚OZ公司的矿场。
3月武钢以2.4亿美元购得加拿大矿业公司ConsolidatedThompson19.9%股权。
5月华菱集团以11.85亿澳元成为澳洲FMG集团第二大股东。
5月中石油收购吉宝公司所持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的全部股份,交易对价约合10.2亿美元。
记者观察
以日为鉴以日为师
中国企业目前出海并购的遭遇,几乎是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翻版。上世纪90年代,由于日元大幅升值,充裕的现金流,让日本企业大肆在全球范围内收购。其中,标志性事件就是三菱购买洛克菲勒中心14幢办公楼。
甚至美国人当时都心感忌惮,毕竟,日本的汽车、电视、电器产品已经占领美国市场,有媒体惊呼,“日本是否正在收购美国?”
不过,收购洛克菲勒,日后被证明是日本企业并购失败的一个开端。在7年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日元大幅贬值,三菱所以向本国银行贷款的抵押物大幅贬值,加之对洛克菲勒中心经营不善,最终只能将其以约为当初一半的价格卖给了美国公司。类似失败的例子几乎层出不穷。
如今,相似的一幕正在上演。在澳洲、巴西,甚至非洲,中国商人的影子四处出没。每当一宗交易完成之后,媒体大多欢呼雀跃,它或多或少迎合了中国人的潜意识的民族主义,很少有人翻开历史看看日本曾经的失败故事。
日本的失败值得借鉴,不过日本同样应是中国企业的老师。
在海外市场付出多年的代价之后,最近他们开始获得回报。以2006年东芝公司收购美国核反应堆设计商西屋电气公司为例,今年第一季度,西屋电气的盈利同比上升了5倍,对东芝因半导体业务下滑而出现的整体亏损起了一定的弥补作用。
此外,由于中国企业目前的收购领域多数集中于资源领域,日本更是我们的老师。
中国企业出海并购时,动辄要求控股权,政府在审批时也极力强调这点。但日本的经验表明,控股权就是埋在海外的一颗定时炸弹。
日本企业在海外的矿业权项目,80%以上均是协作的,只有很少部分完全自主由日本企业经营。由于只是部分参股,省掉了异国经营可能会带来的一系列麻烦。
此外,中国企业走出去之后,仍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甚至在海外也发生过内讧。
反观日本,日本企业集团的强强联合是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成功的基础之一,包括,集团内的冶炼企业与贸易商社联合、综合商社集团间的联合等。矿业投资以冶炼企业为主,商社为辅。联合舰队式的海外投资形式起到了共担风险和利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