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会把中国人引向沽名钓誉之路?

来源: 2009-04-20 07:36:03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19日,应邀参加扬州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的世界杰出物理学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做客扬州大学,欣然担任该校荣誉教授,并为师生上了一堂精彩纷呈的“创新课”。台上87岁的杨振宁声音洪亮,妙语连珠;台下33 岁的杨夫人翁帆和人头攒动的师生一起,自始至终安安静静地当“听众”。

昨天杨博士的讲座主题是“创新”,在进行了科技创新的“铺垫”后,又花大量时间大谈“科技外创新”,视角独特,旁征博引,显示出非凡的记忆力和缜密的思维能力。

在回答学子的现场提问时,杨振宁更是将去年底在东南大学演讲时“预测”的中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的时间向前推了10年:“20年内中国本土产生诺贝尔奖是肯定的。

以上是《扬州晚报》的报道。

杨先生在理论物理学上做出了杰出贡献,和另一位物理学家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奖。擅长于社交的杨先生从此有了指导一个国家的“指导权”,在不再有可能作出创新性研究的晚年,回到中国娶妻安居,为中国的青年做了一个榜样。这个榜样就是,一定要在国外出人头地,然后就可以回国安享晚年,即使再也做不了研究,国家也会用作名片,做一个知名人士,荣华富贵。

说杨先生做不出研究,是从其推理能力下降得出的结论。他在国内反复预言,中国将在什么时候获得诺贝尔奖,视场合和参加会议的人数多少,这个数字一会儿是10年,一会儿是20年,一会儿是"本世纪“(20世纪)。不知道杨先生与瑞典诺贝尔奖选委会又是什么特殊内部关系,还是他发明了某个算法,可以预言一个国家的科学家在什么时候获得诺贝奖? 这种逻辑能力如果还能在科学研究中做出什么成就,太阳一定从延边出来。不过更令我佩服的是,国内的大学,比如烟花三月中的扬州大学,居然有人就喜欢听这种话,将一个安享晚年的不朽之躯请去讲21世纪的聊斋志异,就不愿意安下心来,把学生们引向老老实实做学问的道路上去。难道中国人搞科学就是为了实现杨先生的预言,为了在多少年之内拿一个奖?让外国人给你一个奖,对中国十多亿人又有个什么鸟用?

每当有人提到中国要在什么时候获得诺贝尔奖,实现零的突破,我就觉得滑稽。科学只为科学,是因为科学对人类了解自然,获取知识,创造财富,解放精神的巨大作用,舍弃科学的根本,而逐沽名钓誉之末,其危害远大于“买椟还珠”。其危害在于,以名利代替科学探索精神,以极端个人目的代替现代科学集体创新的现实。

在美国大学里生活着100多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他们在大学中默默无闻地正常教书,做试验,而没有以过去的成绩而沽名钓誉,巡回演讲,他们的工资甚至还不如商学院的某些教授高,学生们有问题往往可以直接敲响他们的办公室去问,这些人因为热爱他们的事业,大部分继续在科研的前沿默默苦斗,没有从事科研退休在家的,也没有又一位在社会上到处流窜指导。如果有哪位美国大学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对美国政策或者美国文学等等众多领域指手画脚,不被大众笑话才怪。在一个崇尚独立思考的社会中,那种凭一杆大旗可以照耀全球的人物,基本上没有发挥的余地。这也难怪,很多人那么热衷在中老年,做不出什么成就的时候,纷纷回国。

建议以后对一些国外回去的所谓“成功人士”,以平常心对待。任何人成功,都是在某个特定领域,过去的某个时间,对过去的成就表示尊重的同时,没有理由认为这些人对未来有天然的发言权和指导权,未来比过去大得多。

希望以后不再开大会听别人讲某年某月在某富人家吃过猪大肠,也不再沉浸在吃过猪大肠的人告诉你,你也能在某年某月吃上猪大肠的幻觉之中。

生活充满希望,但过日子要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