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文网∶香港与大陆经贸融合,政治疏离,企业今年破产倍增
金融海啸冲击?香港破产倍增
最新公布数据显示,香港2月份破产呈请案件数目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倍。
香港破产管理署星期五(3月20日)公布,2009年2月份接获破产呈请1500起,是2003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这数字比去年同期倍增;比2009年1月增加1266起。今年1月和2月的破产呈请数目总和为2766起,比去年同期增加65%。与此同时,破产管理署2月份发出了1675份“破产及接管令”,比上月增加1.2倍。
香港在环球金融风暴下,其经济也开始出现负增长。当地最近接连传出企业大规模裁员、减薪,或要求员工休无薪假期的消息。不过香港汇丰银行总经理梁高美懿接受香港电台采访时说,香港失业率仍处於正常水平,加上房产价格跌幅比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3年“萨斯”疫情期间的跌幅为低,个人和企业的借贷也不高,因此破产案例预料不会急速恶化。
路透社一项意见调查预测,香港今年将出现3%的经济收缩,到2010年可望恢复增长,但增幅将只有2.7%。

广东省长黄华华抛出深港双子城念头
香港与大陆∶经贸融合 政治疏离
香港观察
冯木清
粤港一体化最近又成为热门的话题,事关广东省当局规划的珠三角发展纲要,最近被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对外颁布,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区内未来二、三十年的发展规划,已成为国策。而珠三角的发展,撇不开香港。撇开了香港,广东单方面的折腾意义不大,而香港亦陷入可能被边缘化的尴尬。
粤港在经贸层面的一体化不但没有问题,而且现时才落实已有点迟了,当中香港方面的责任要大一些,香港早年的冷淡不但令自己错失了再发展的机遇,而且也使区内在某些经济领域落后于长三角。
这主要是由于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为首的"防火墙"派消极对待粤港融合所造成的。陈方安生在前港府官员中,能干也具有一定的民主理念,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政界人物,但她有关在中港之间建诛"防火墙"的理念误港不浅,一度使香港迷失发展的方向。当中陈方安生当年特别提到不应将公帑浪费在跨境基建方面,这是十分错误的。
香港除金融中心的优势外,只有制度的优势,当然人力资源的质素亦不错,除此之外,相对优势并不明显,有些过去是优势,但现在已不客存在。如何能够孤立于经济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大陆之外?
相反,推动粤港融合,香港可以获益良多。比方,在金融方面,可以吸纳更多华南以至全国民企来港上市,将总部或对外的窗口设在香港;而参与跨境基建,可以进一步巩固香港的大华南国际物流枢纽地位。
多年前,笔者已指出,香港应不惜付出高昂的代价捍卫"全球第一港"地位,因为旅游不是也不应是香港的核心产业,而仅靠金融,是无法养活七百多万市民的。
也就是说,香港不但不应不分青红皂白的对大陆诛起什厶\"防火墙",而应主动的寻求经济融合,然后利用香港的制度优势,某些领域的领先优势,在大陆特别是华南的高速发展中,摘取其产业链中的高端价值,并以此推动香港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避免意识形态一体化
我们唯一要警惕的是,在经贸互动的过程中,要避免两地上层建诛以及意识形态的一体化,避免香港人在精神层面的大陆化。
我反对陈方安生的"防火墙"理论,因为它障碍香港由孤岛经济向半岛经济转型。但同样不认同香港亲中势力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香港有些人很自私,一方面希望在经济上与大陆融合,在大陆经济起飞过程中获得好处;另一方面又希望在政治上与大陆保持距离。"这种说法是"防火墙" 理论的另一极端。
此间某些亲中人士恨不得香港实行"一国一制",所以将本来是理所当然的事看成了不顺眼,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香港拥有高度自治的权利,在政治上是一个半独立的实体,如果撇开"国防"与"外交"不谈,香港在政治上更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因此在管治及政制设计上,在意识形态领域与中国大陆保持距离是理所当然的,反之是不正常的,政治融合,那就不是一国两制,而是一国一制了。
基于这一简单而清晰的原则,所以笔者一直反对北京干预香港的民主化进程,因为这是香港的"内政"。同时,我也不认同香港电视天天高奏革命色彩浓烈的国歌,这是在意识形态上对香港蓝色文化的干扰,香港花公帑做这样的事愚蠢至极。
粤港、中港融合是香港人向北京要好处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粤港经贸的融合正常不过,而在融合过程中,是公平竞争与互惠的关系,不存在谁照顾谁的问题,包括撤消两地之间的种种限制也是这样,香港人可以自由去上海,为何开放上海等内地城市居民自由来香港就成了是对香港的照顾了呢?开放是正常的,限制才是不正常的。
今后香港人应该理直气壮的在中港互动、粤港互动过程中获取好处,同时应坚守"经贸融合,政治疏离"的原则底线,这不是自私,而是香港日后在大中华圈内扮演独特角色所必须的。
但香港今后在中港融合、粤港融合中最大的隐忧还不是来自"左"与"右"的干扰,而是自身的管治体系当中缺乏有力推动融合的精英。香港公务员体系对深圳河以北的认识大都十分肤浅,当中有些甚至从未踏足过广东省一步,有些北上的活动范围也只是工作地点与酒店之间的两点一线,因此规划粤港衔接对于他们来说有如"老鼠拉龟",不但难有主动的建设性方案,而且对于粤方任何的建议都是先放一放,望观一段时间再说。
因此,粤港合作,多年来时有提起,但进展缓慢,有建树的东西并不多。特区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将内地事务从政制事务局中剥离出来,组建与广东省甚至其他内地省市对口联系的专门机构,然后从社会上招揽通晓中港事务的精英,加快推动粤港在经济层面的一体化。目前港府的架构设置并不能肩负这样的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