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繁体字'激起千层浪 学者:简化字不能轻率废除

本帖于 2009-10-22 10:24:19 时间, 由超管 论坛管理 编辑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并指出了三点原因:1、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2、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3、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现在台湾依然用繁体字,并称其为“正体字”,深有意味,还要为“正体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祖国大陆方面造成了压力。

  对此,著名学者王立群在博客中撰文《简化字不能轻率废除——二论繁简字之争》,对潘庆林委员提出废简体字用繁体字的三点原因一一作出回应。以下为该篇博客全文:

  关于汉字的废简用繁问题最近几年屡屡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内容,因此使繁简字之争一次次提到了全国人民的视野之中,全国政协委员代表全国人民的意愿行使自己的权力,在十分严肃的一年一次的全国政协会上年复一年的提交此类议案,不能不让国人作出回应。

  今年代表提案中建议废间用繁的三个理由是:

  第一,“上世纪50年代简化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

  这个理由能够成立吗?

  未必!

  首先,上个世纪50年代的简化字并不能斥之为“太粗糙”、“违背汉字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汉字简化工作是负责任的,一大批专家、学者参与了这项十分严肃的汉字简化工作。而且,从实际上看,汉字简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理异体字,二是公布简化字。

  从文字史发展史来看,简体字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汉代民间应用的简体已相当多,北魏时期,“亂”,已简化为“乱”。所以,文字的从简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不是哪一个人能够阻挡得了的。

  我们今天使用的不少简化字本来就是在中国古代已经广泛使用的历代简化体字或俗体这,如“乱、体、宝、尽、对、办、继、杰”;有的采用的是古字或者笔画比较简单的异体字或通用字,比如“云、礼、弃、无、从、个、气、网”等;有的是利用草书楷化,比如“书、为、伟、乐、东”等。这些简化字均非无源之水,而是简约有据。是众多汉语研究专家充分吸收中国古代广泛流传的简化字成果的体现,这绝对不能说成是“粗糙 ”!能够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专家都是学有所专,在文字研究方面公认的顶级学者,不了解这段历史,轻率地将当年这项严肃的工作斥之为“粗糙”是不合适的。我们有权质问,是当年这些学者“粗糙”,还是今天写提案的代表“粗糙”?这类提案本来就不应当是非专业的人士所能轻率提出的,何况是在一年一度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

  “爱”字是不少力主废简用繁者的一个代表字,理由是繁体字“愛”有“心”,简体字是“无心之爱”。

  首先,这类字只是极少数可以让力主废简用繁者拿出来说事的字之一。但是,有“心”就有“爱”吗?古人并不懂得“心”是不能爱的,真正能够思考能爱的是大脑,因此古人造字之时为“爱”加上一个“心”是古人缺乏科学知识的一种误解;今人还有什么必要以讹传讹?

  其次,真正有“爱”心的中国老百姓并不一定非得知道繁体字的“爱”有“心”才知道爱。汶川大地震中自费驾着农用三轮车到灾区干实事的山东农民根本不知道繁体字的“愛”有“心”,但是,他们懂得“爱”,更懂得“大爱”!相反,真正懂得繁体字“愛”字有“心 ”者未必表现出了多少爱心。所以,“爱”字有“心”与无“心”并不影响我们对国民进行爱心教育。真正天天用有“心”之“爱”字的人天天干着分裂中国,鼓吹 “去中国化”的还少吗?台独分子个个知道“愛”字有“心”,但是,他们何尝有“爱”中国之心?何尝有“爱”中华民族之心?所以,“爱”字的形体有“心”无 “心”,并不能直接与有无爱心相提并论,二者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真正的爱心在才行动,在亿万中国百姓的大脑之中,不在于“爱”字的形体,至少与形体关系不大。片面夸大繁体字“愛”字形体教化意义是不切实际人。如果繁体字的“愛”真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么,对在押罪犯只教他们一个繁体字的“爱”字,让他们具有爱心即可以了,这能行吗?

  力主废简用繁的第二个理由是:“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所以这个问题已经渐渐不存在。”

  真是这样吗?

  未必!

  我们现行的小学中的识字教育是从一年级开始的,据笔者所知,目前国民教育系列的小学识字是手写而非电脑输入。即使是用电脑输入,手写也是不能废弃的;我们不可能想象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会用电脑输入,也不能想象在法律文书、银行交易等多种正式场合下可以不用手写体而改为电脑输入。无论在中国,或是在外国,所有签名都必须是手写。所以,电脑无论如何发达,手写汉字永远不可能废止不用。因此,提案者的前提就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何谈什么“这个问题已经渐渐不存在”了!不是这个问题不存在了,而是提案者熟视无睹了。繁体字对于刚刚识字的儿童来说难学难写是一客观的现实,没有必要讳莫如深。

  力主废简用繁者的第三个理由是:“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现在台湾依然用繁体字,并称其为‘正体字’,深有意味,还要为‘正体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祖国大陆方面造成了压力。

  这条理由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片面夸大繁体字在实现海峡统一问题上的作用。海峡两岸的统一是大势所趋。实现两岸统一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国大陆自身的繁荣强大。一个既贫又弱的中国大陆根本无法实现与中国台湾的统一。既然统一的基础是中国大陆自身的繁荣富强,那么,就无需在文字形体上找什么理由。试问提案者:大陆废简用繁就能有利于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的统一吗?这里既夸大了文字形体的作用,又将海峡两岸的统一简单化。实现统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绝对不可能靠繁体字来解决。

  第二个问题是申遗。汉字以繁体字为代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是完全应该的,但是,这和推广使用简化字是不是一回事。汉字作为一种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含量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是完全应当的。但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未必就一定要在现实生活中大量使用它。文化遗产首先是保护,其次是发挥它的作用。即使是发挥它的作用也未必是大量使用,而且将已经由十三亿中国大陆百姓使用了半个多世纪的简体字简单地废掉,这是万万不可轻率做出决定的。简单地在中国大陆废简用繁将会造成大陆中国空前的一场文化混乱,而且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一次文化混乱!

  中国大陆尽管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推广与使用了简化字,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废止过繁体字,以中华书局为代表的全国各省古籍出版社每年都在印制大量的繁体字书籍,而且销路很好,完全没有因为这类书是繁体字就无人问津。

  去年九月笔者到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图书交流20周年纪念活动,前来购买中国大陆简体字版的读者非常之多。这类简体字版的书籍,只是在书价处贴上一个折合为新台币的定价就直接卖给台湾读者,许多台湾读者大包小包的购买。一位专门经销中国大陆简体字版的书商告诉我:这几卖大陆版的简体字书籍让他这几年赚海了。

  去年十一月,笔者到新加坡参加华文书展,展出方在中国大陆采购了六千多万元的简体字版的图书,直接销售给一直使用繁体字的新加坡华人,购书者人头攒动,异常火爆,丝毫没有因为是简体字版而销售不动,场面的火爆让笔者大为惊叹!

  为什么海外、境外华人已经熟悉并大量购买中国大陆的简体字版的种类图书之时,我们的全国政协委员竟然还屡屡提出废简用繁的提案呢?真是令人费解。

  全国政协委员提案是一种稀缺的政治资源,并不是每一位普通老百姓都拥有这政治资源的,我真心希望全国政协委员能够提出一些真正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有益的提案,不要再在此类问题纠缠不息,这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


  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建议激起千层浪

  众专家:识繁写简是必然

  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近日在一份提案中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专家认为,完全排斥繁体字,将其陌生化、边缘化并不妥当,但识繁写简足够了。多数网民也认为,这条提案不具备可操作性。

  由繁趋简 隋代开始

  古汉语学家许威汉认为,汉字自古就存在繁与简的矛盾,商代甲骨文,殷、周时期的钟鼎文也分繁简不同写法。从秦代的小篆发展到汉代的隶书,简化现象尤其显著。自隋到清,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简体字。繁简之争,自古就同时并存、同时排斥,在某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些繁体字就被简化字替代了。汉字的繁简并存是汉字型体的对立和统一,由繁趋简是大势使然,发展主流是字型的简化。“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汉字简化的需求更迫切。《人民日报》海外版字体由繁变简,即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明证。”

  简化汉字 已成共识

  考察过中国台湾地区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汉字使用的《新读写》主编钱汉东透露,低幼学生喜欢使用简体字,海外版的《新读写》也使用简体汉字。他认为,对文史感兴趣和学书法的学生可以在课余学习繁体字,但教育机构不宜强迫学生认知。《咬文嚼字》副主编王敏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了简体汉字的地位,写字、读音都在法律法规引导下。“潘庆林的文化诉求可以理解,但有些基本共识是不可动摇的。”

  弃简就繁 代价太大

  在网络论坛上,大多数网友们认为潘庆林的提案并无多少道理可言。有人针对他提出的三条理由,给予反击。

  繁体字输入电脑不成问题,但不成其恢复的理由;至于繁体字促进两岸统一,那是将政治问题简单化。新民网网友“严朝霞”发问:“如果这样,是不是还要动员全民学习闽南语?”三点理由当中,只有“繁体字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获得肯定。但也有人认为,文字是象征性符号,拼音文字没有象形文字的特点,同样不影响表达。在简体字中,能指和所指是统一的。说简体字造成传统文化断裂,实在有些夸大其词。而让13亿人重拾繁体字所需付出成本和代价难以估算,十多亿人正在使用的简体字被作废更是得不偿失。“无疑,这是项浩大的工程,社会生活中已形成的文献资料都是用简体汉字表述,一条街道的重命名,各地政府机关、企事业名称的重制,将付出多大的代价?”

  记者从网络上看到,部分力挺潘庆林的网友也是看在第一条理由的情面上,认为使用繁体字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反对将繁体字边缘化,呼唤重视国学,或可视为这一提案的核心意义。

  事件回放

  近年来,国内建议恢复繁体字的声音不绝于耳,有学者曾建议用50年时间全面恢复繁体字。潘庆林罗列出三条理由:首先,当年简体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其次,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所以这个问题已经渐渐不存在。再次,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潘庆林举例,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愛),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现在台湾地区依然用繁体字,还要为此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有跟帖: 

政协有这种委员真被糟蹋了! -yiping911- 给 yiping911 发送悄悄话 yiping911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05/2009 postreply 10:24:50

也好,让这代表曝曝光,让大家也知道它什么水平,以后就见多不怪了. -是个华人- 给 是个华人 发送悄悄话 是个华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05/2009 postreply 12:48:05

这种政协委员只会给中国的发展制造障碍 -jj2258- 给 jj2258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3/05/2009 postreply 16:45:56

这种政协委员需要干3年苦力活,就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 -subreeze- 给 subreeze 发送悄悄话 subreeze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05/2009 postreply 20:53:0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