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绝不降低环保要求

来源: 2009-02-27 20:13:46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2009年02月28日 12:02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对扩大内需投资中的环保审批,将“绿色通道”与“收紧缰绳”并重,抓住机会增加环境保护投入

    在媒体连续8年开展“您最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网上调查中,今年环保问题首次上榜,超过97%的网友表示“绝不能因为要拉动内需而放弃环保要求”。

    承担

环保工作主责的国家环保部已经在多个场合明确表态,在扩大内需背景下,环保工作一方面将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将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绝不会降低环保要求。

  “绿色通道”与“防火墙”并重

    去年11月中央颁布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后,各部委和全国各级政府闻风而动,立即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台措施,配合扩内需促增长的国策。环保部与之最密切相关的一项工作,就是环评审批。

    几乎在第一时间,环保部加快了环评审批速度。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明确指出,要为扩大内需开辟一条快捷审批的“绿色通道”。对于满足环境准入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适当简化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对于不符合环评要求的项目,要主动在技术和政策等方面提供服务和指导,适应国家拉动内需的要求。

    去年11月26日至28日三天间,环保部连续召开两次项目审议专题会议,批复项目环评文件93个,总投资达2600多亿元。

    今年1月9日,“绿色通道”开通,随即批准涉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1个,总投资1393亿元。

    据了解,近期环保部缩短了环评办理的时间,建设项目受理决定的时间由原来的5天缩短至2天,审议项目的会议次数由原来1月1次调整为1月2次。2008年11月至今年一月中旬,已有总投资额达4700多亿元的建设项目获得了环评批复。

    但是,担忧和疑虑也随之出现:短时间内大量建设项目被批准,环评会不会放松?这几年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会不会被冲击掉?

    这种担忧并非多虑。环保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近期一些地方,已出现在环评审批工作上放松管理的“苗头”。部分地区存在片面追求审批速度,盲目下放环评审批权限,已被淘汰的项目重新以“投资拉动”等为名复活现象。

    环保部一位部门负责人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周生贤多次在环保部内部会议上强调,环评工作既要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好服务,又要为控制“两高一资”借机扩张把好关口。之所以反复强调,就是担心出现上述问题。

    为此,在开通“绿色通道”的同时,环保部提出,必须为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建设项目设置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火墙”。

    周生贤提出要求,对于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对于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劣,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项目,一律不批;对于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没有总量指标的项目,一律不批;对于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项目,一律不批。据了解,截至1月中旬,已有11个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煤化工、火电项目暂缓审批,总投资达438亿元。

    针对地方上环评审批有所放松的态势,去年12月4日,环保部公布了《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级环保局在加快审批工作的同时,借此契机收紧“高污染”项目审批的缰绳。

    环保部一位部门负责人说,通知要求,虽然目前国内经济面临严峻挑战,但建设项目的环评工作,依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建设项目仍必须严格遵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不得随意更改环评等级,应严格执行环评分级审批规定等。

    据了解,根据有关规定,中央财政性投资建设项目规模达到2亿元以上,以及规模较大的非政府财政性投资重大项目的环评审批工作权限,依然归属环保部。

    环保部强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和调整分级审批时,对污染较重的有色金属冶炼及矿山开发、钢铁加工、垃圾焚烧、化工、造纸、印染、酿造等建设项目,将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和环境影响程度,分别由省级或地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不得简化手续下放审批权限。

抓住机遇扩大环保投入

    在中央扩内需促增长的政策确立之后,环保部连续出台具体举措,多项举措均紧扣当前经济形势和扩内需促增长的紧迫任务,并抓住机会扩大环保投入。

    部署环评工作自然是首要任务。去年12月12日至13日,环保部召开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会议,周生贤在会上强调,环评工作必须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今年2月16~17日,环保部召开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这一会议强调把扩大内需作为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契机。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作为中央新增投资支持重点的历史机遇,大力强化监测基础能力,抓紧做好环境监测项目的储备,尽快改变目前监测条件简陋、能力不足、设备老化、应急手段落后的局面。

    2月18日,全国环保科技工作会议召开。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说,当前广大环保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就是为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在2009年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周生贤强调,将一以贯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

    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央提出扩大内需的政策。在经济大提速的情况下,我国的环保将延续怎样的道路?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一条是以防范体系、治理体系为核心的环保新道路。显而易见,我们必须,也只能选择后者这条环保新道路。

    环保部一位部门负责人解释说,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一方面必须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将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全面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是有效防范环境污染产生和资源环境损耗的重要防线,是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成效的根本方式,是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关键。

    另一方面,必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高效治理,就是要在有效防范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治理成果,从根本上减轻环境压力。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瞭望》:绝不降低环保要求
  • 论钓鱼岛主权的归属
  • 中国南沙群岛状况恶化 形成四国五方军事占领的格局
  • 2009年美国还会发生什么重大情况
  • 圆明园兽首拍卖:一场惶恐紧张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