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辰:“刺激海外‘内需’ 向全球输出人民币”
——访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孟凡辰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孟凡辰日前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向全球输出人民币”,认为这一举措可以让中国刺激海外“内需”,更有效利用海外财富。他说,人民币先区域化而后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和方向,这越来越成为中外有识之士的共识,必须稳健推进这一进程。
建议中国政府在未来数月内首先考虑海外“高出低进”四大战略举措
孟凡辰说,在金融海啸给中国经济带来影响的时候,全球尤其是那些只亏不赢、挨了一闷棍的发达国家,正在将羡慕甚至嫉妒的眼光投向中国。胡锦涛主席在华盛顿、利马发表演讲时,在场的各国领导人、官员和记者都在认真倾听。可以想象在这一时刻,全球又有多少人在关注。在为“世界在瞩目和倾听中国”自豪之余,有一个问题自然浮现:此时此刻,作为美国最大债主和全球最大生产能力过剩国家之一,中国如何能最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孟凡辰认为,美联储随时可以通过零利率政策有效减少美国高度负债个人、企业和政府机构的债务成本,抬高债券价格,并由此大幅影响、压低商品市场价格。鉴于美国能针对包括此次金融危机在内的各种情况随时减少对债权国或商品进口地的有效支付,即便是在美国克服了这次金融危机后,作为债权国和商品出口国的中国若不能影响改变游戏规则,也很难预防未来的大起大落,实现中国国民经济社会的相对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可以预见,美国现在各项挽救金融系统和市场、但总体上仍治标不治本、通过低利率和政府额外负债等滥发货币重振经济的举措,会导致危机下次很快爆发,以及不断缩短危机周期,其实质是让所有美元财富拥有者不断为其恶果共同买单。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他2008年最后一次与媒体的沟通中表示:“他们在警告我们美国注定会衰落。我们今年确实变穷了,但他们忘了其他国家衰落更甚,美国还是在领先。不管怎样,在瞎子王国中,独眼人是王者。”对此,已站起来的中国必须努力把至少一只眼睛睁得大大,来把握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
这位西门子高层人士认为,中国拉动内需的4万亿元人民币自己来用,固然是保本及短期平衡国内经济需求缩水最有效的做法。但在全球能源、原材料和企业技术设备等有形资产大幅贬值和美国政府债券大涨之际,美联储在2008年底直接开始购买用贷款担保的8000亿美元债券、将融资利率降到0-0.25%范围,并不惜通过增印美钞将其总资产负债表从9000亿美元放大到2.2万亿美元时,中国政府在未来数月中应该首先考虑海外“高出低进”四大战略举措:
高出一:在坚持对人民币汇率及整个金融体系严格管理和监控的同时,通过多边、双边协定,如用人民币购买进口货物和服务及个人全球消费,并同时鼓励用人民币结算出口,向全球输出人民币。短期可以通过这一举措在海外有的放矢地增加对中国制造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刺激出口并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中长期则为实现人民币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做准备,有效增加全球贸易中人民币交易的比例,效仿美元和美国用纸币换取实物利益。
高出二:逐步变现美元系统内已有溢价的债权甚至短期资产,短期减少美元债权在整体海外财富中所占比例,中长期甚至可以与美国政府商谈用人民币购买债券;同时借助中国拥有的美元外汇储备和美国政府债券,逐步建立人民币国际信用。2009年中国对2.4万多亿到期美金外债的偿还,完全可以考虑用人民币来协议支付,强调并利用其升值潜力及预期。中国中长期应考虑借助人民币摆脱海外财富对美元及美国债券的依赖,实现海外财富更多的本土化;有效使用海外财富积累来长期扩大可持续“内需”,不断减少将自己发展的可持续依赖于别人的举债消费。
低进一:将自己拥有的包括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在内的国际财富,坚定不断地优化投向资源密集性和技术密集型的全球一流企业,并在可能情况下用人民币来结算相关交易,充分借助在中国的跨国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操作,规避行政手段和政府行为。对此,有必要由至少一名副总理掌控,对两类不同领域进行不同操作: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前者可由发改委牵头,协同国资委、商务部针对不同行业,选择目标国家、企业,并邀请最优秀的海内外行业专家参与评估,做最终是否决策;后者则应由科技部牵头,协同国防科工委等相关部门进行筛选,做是否决策。所有这些投资对象和是否决策,必须由国家根据整体发展战略、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需求予以判断、运筹帷幄。至于中金等机构,则应只是承担用最国际化手段、选择最佳时机予以落实到位的职责。对各项措施落实的监管,也必须由相关决策机构负责,避免任何潜在既得利益团体生成及对相关决策的误导,并预防屁股决定脑袋的本位主义、部门主义狭隘等局限导致的因小失大风险。
低进二:在全球范围内长期可持续地投资建立能源和稀缺贵金属等矿产资源储备,满足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需要。同样,若有可能用人民币进行相关支付,并利用依赖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和民营企业来具体落实相关举措。中国在此次金融海啸中因资源保值型对冲在航空、冶金等领域所蒙受的损失证明,中国在海外资源性的扩张及任何交易,仍处在“单兵作战”和“各自为政”的高风险、非专业化状态,仍需统筹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企业、整合上下游骨干企业协同互补、共赢的决策与监管平台。此次金融海啸充分证明了中国金融体系整体监管优化的优势。对石油能源、铁矿石资源等短缺的进口大宗商品,中国必须建立一套类似国家宏观管控、市场化运作体系。
中铝在力拓的投资,既使在账面严重缩水的今天,也比我们在黑石基金的投资更具有无与伦比的战略价值:它既有效阻止了全球垄断70%铁矿石资源寡头形成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巨大机会成本,也落实了对这一中国所需要而长期必然因此稀缺铁矿资源的未来利益分享。必和必拓在解释放弃对力拓收购时做了如下说明:“必和必拓与力拓的组合市值在2008年11月21日仅为840亿美元,净负债则高达780亿美元;而在2008年2月5日,其合并市值为2980亿美元,远高于当时780亿美元净负债。”
战略与战术措施并举,追随并赶超美国各项新兴产业战略
相关数据显示,美国财政部2008年12月的一次4周短期国债中标利率为0,而投标倍数高达3.67倍。这也意味着现在是中国变现美国政府债券的最好时机,因为其作为国际资金避风港,交易价格正不断被推高。在美元通货膨胀指日可待之际,中国从2008年7月至10月却在不断增持美国国债幅度,并在10月增持659亿美元,刷新单月增幅纪录。中国外汇投资机构的这一投资做法令国际金融界感到费解。国际金融界对此浅薄的解读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借此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刻薄的判断则是美国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在决定人民币的发行量。
MSN专栏评论家Jubak在2008年12月30日为投资者提到的2009年10大趋势中,其中有5条也特别值得中国财富在海外使用时借鉴:
1)通货膨胀将进入一个新时代。经历了20年低通胀,全球正进入下一个价格上涨十年。
2)世界也许不会用尽石油,但是它也许必定会用尽便宜的原油。
3)大宗商品危机:发展中经济体将需要更多的铁、更多的铜、更多的镍、更多的煤。
4)食品是新的原油:过去证明增加食品供应与寻找新的原油一样难。
5)我们已自我束缚,但是环境问题将变得如此严峻,所以已是挽救世界并赚一笔钱的时候了。
述建议的中国对外把握此次金融危机机遇的各项举措,将面临众多操作、实施难题,下面仅对最大的两方面挑战提出一些思考:
首先,全球过去金融体系及其此次危机的既得利益个人、团体及相关政治势力,必须有机会并被鼓励参与、支持人民币崛起和新的金融系统营造,以实现共赢。无论是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比例的提升,还是人民币所代表的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扩张,都应该也可能是中国参与振兴全球经济,帮助所在国经济复兴、挽救甚至创造当地工作岗位的应有贡献和应尽义务的具体落实。中国和韩国的货币互换协议,是一个很好的开始。2009年全球各(发达)国家政府预计将发行3万亿美元政府债券,以满足应对金融危机财政支出需求。中国无疑完全有可能也需要运用更多的智慧,让人民币共赢、多赢地走向世界。
其次,中国必须努力在全球获取公正媒体,尤其是发达国家广大民意的认可甚至支持。如果有必要,甚至可以考虑走出去,在主流媒体市场建立自己的市场化运作的新闻机构。中国必须预防任何潜在举措将面临的诸如“中国的过度出口及对美国过度举债推波助澜”等非议,或至少能保证做到第一时间和全球范围内合情合理的“针锋相对”。
总体来说,中国在采取应对金融海啸、把握相关机遇的战略举措时,必须有战术方面的配套方案予以保驾护航。而且中国的各项海外战略举措,必须有助于中国摆脱出口依赖,尤其是摆脱美国市场必须依靠举债消费维护需求、而中国不得不将大部分辛苦积累的海外财富借给美国,有效预防美国对负债的逃脱及相关恶果的转嫁。美国私人和公共负债高达其国民生产总值350%以上,且以每年6000亿美元速度在进口资本。这一全球难题的最终解决,将取决于美国经济和企业在新一轮产业创新、突破的领先,将取决于其在诸如新能源、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等领域革命性的产业营造。中国在海外应对金融海啸的各项举措,至少必须是对美国各项新兴产业战略的追随和赶超,及在全球为此而进行的资源优化配置、为我所用。最理想的将是优化利用有限的海外财富,实现对至少一、二个产业领域的真正自主创新、突破,获取全球主导和先机。
孟凡辰:“刺激海外‘内需’ 向全球输出人民币”
所有跟帖:
•
好文章,中国还是有明白人
-出入自在-
♂
(0 bytes)
()
02/23/2009 postreply
12:07:31
•
回复:孟凡辰:“刺激海外‘内需’ 向全球输出人民币”
-HonestBigMan-
♂
(151 bytes)
()
02/23/2009 postreply
15: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