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旱情:8年前水井就枯竭 井水贵过城里自来水(图)

本帖于 2009-10-22 10:24:19 时间, 由超管 论坛管理 编辑

河北东同下村水资源极度匮乏,灌地成本太高、种地收入过少导致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

8日,包括石家庄元氏县在内的河北中南部地区,下了场“毛毛细雨”。然而,这点雨水对于整个冬天没有下雪的这块华北土地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东同下村位于元氏县中北部,接近太行山脉,全村饮用水全靠从地下抽取,8年多前,由于水位下降,家家户户自己家的水井已无法抽水,全村百姓和城里人一样过上了需要买水喝的日子。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5773/15773594.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北高岭村麦田里枯死的麦苗。本报记者韩涛摄

今年是个大旱之年,东同下村的1500余村民和他们的2700亩地,是如何度过的?本月8-9日,记者走进了这个村落……


水井无水8年前就靠买水过日

64岁的李建彬在家院墙外有两个井盖,分别盖着两口不同的深井。“一个是旱井,一个是水井”,老李解释说,水井是上个世纪80年代打的,深入地下20多米,以前全家靠这口水井从地下抽水上来过日子。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到2000年,他家的水井就再也抽不上水来,全家开始买水生活。为了方便储存水,他家又在地下挖了一个5立方米大小的深洞,洞里面用水泥砌面防止水渗走,这个洞被叫作旱井。

东同下村一共有3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有水井、旱井。

井水涨价贵过城里自来水

据李建彬说,买来的水其实也是从地下抽取上来的井水。下午4时30分,李建彬打了一个送水电话,挖有一口深井的村民李三中开着一辆破旧拖拉机改装的送水车过来,拖拉机后加装了一个4立方容量的水罐。“4立方水10元,这是人情价,市价就要15块了”,李三中笑着将拖拉机停在李建彬家的院墙外。

“前年才8元”,一旁的村民李占国不满意同样多的水李三中收了他更高的价格。半个月前,他从李三中处也买了4立方水,但被要了15元。“油价贵了嘛,今年又大旱,水珍贵着呢”。拿到人情价的李建彬连忙出来打圆场。

石家庄市自来水价格是每立方3.63元;李三中卖的水按照“市价”来计算,每立方就是3.75元,比城市的自来水还要多出0.12元。

记者了解到,在东同下村附近一带村庄,几乎村村都有一口用来卖水的深井,水费今年都涨到 3.75元1立方。为什么村民们不都自己再挖口深井呢?李建彬说,“打一口井,再加上其它的配套设施要6万多元,关键是打的井还不一定会出水。”因此,300多户人家的东同下村,至今仍只有李三中家一口深井。

由于水资源的极度缺乏,东同下村,除了人用水和庄稼地用水外,村民们家中没有养猪、牛、鸡、鸭等牲畜。

李三中说,地下水位下降得厉害,现在要打出一口能出水的深井,除了选准地方,还起码要打到60米至80米深,再过了几年,水位可能还会下降,井还要打得更深才能出水。

浇一亩地一次花50元没人愿意

2008年10月前后,东同下村的大部分村民,在自家地里拨下麦种后,便再没有往这些土地上灌过一次水。

“往年冬天还会下几场雪,地里也就勉强对付过去了,今年不行”,李建彬说,整个冬天,元氏县地区就没有下过一片雪,有些麦地已经干裂,小麦叶子发黄干枯则更为普遍,这样下去势必会影响到以后田里的收成。

东同下村共有2700亩地,其中1500亩旱地“喝水”完全靠天,另外1200亩则靠上游6公里外的水库放水浇灌。

“不是大家有水不浇,实在是‘水’太贵了,浇了不划算。”李建彬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东同下村的旱地每亩小麦在浇水足够,追肥充足,又及时打药杀虫的情况下,亩产最高能产800斤,按照现在市价0.85元一斤计算,一亩小麦毛收入是680元,小麦从成长到收割,最少要浇水两次,一次浇水需要50元,两次就是100元,再除去肥料费、种子费、打药费以及收割费,一亩麦田最后到手的纯收入,最多不会超过350元。

“一亩地才挣350元,谁还愿再拿100元出来买水”,李建彬苦笑着说,“大家都是看老天爷的意思,能收多少就多少吧”。

不愿管旱地青壮年又返城找工

李建彬说,他家7口人,一共11亩地,去年从地里获得的收入是7040元。这些钱是包括他在内,全家3个半劳动力劳累一年的结果(注:李建彬儿子在外打工,只有在农忙时才回家帮忙,所以李把儿子只当半个劳动力)。

然而,他40岁的儿子李军红,去年有8个月在石家庄等处的建筑工地打工,年终回家,给家中带回的纯收入有1.4万余元。

半个劳动力在外打工赚的钱是3个半劳动力在家种地赚的钱的两倍,这种诱惑让种了一辈子地的李建彬也怦然心动,“如果再年轻20岁,我也想到外面去打工。”

打工成主业,种地成副业。在东同下村,绝大部分5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常年在外打工,留在村里侍弄田地的只有50岁以上的老人和少数必须在家督促孩子读书的妇女。

由于金融危机冲击影响,去年8-12月份,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被迫提前回家。李建彬说,几个从外面回来后变得有想法的年轻村民,聚在一起,计划着承包村里几百亩田地,说是要在村里搞科学机械化种植,一个无雪的冬天一过,结果全被吓得又跑回城里找工去了。

目前,1500余人的东同下村里,已很少见到青壮年劳动力,大家都急着重返城市,继续打工或重新找工,地里2000多亩正受旱灾侵袭的麦地,则没有多少村民愿意热心过问。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