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瑞士模式看中国特色的民主 zt

本帖于 2009-10-22 10:24:19 时间, 由超管 论坛管理 编辑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特色”是一个充满争议和魔力的术语。只所以充满争议,原因在于“特色“之下似乎传统概念的社会主义特征不复存在或所剩无几。而之所以被认为充满魔力,则是三十年在“特色”的旗帜下,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奇迹: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美国最大的债权团、四亿中国人脱贫……也就是这种“魔力”面前,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得到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支持和全球范围内的肯定。然而,当历史前进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2008年,面对遇到的新问题和挑战,中国又提出了新的特色术语:社会主义民主或中国特色的民主。

民主的概念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但在西方长期是一个被刻意冷落、甚至否定的概念。直到十九世纪末,才渐渐扶正。一直到冷战后上升到世界潮流和普世价值的高度。但是如果以西方标准的民主模式:“多党、普选、三权分立”来看中国的话,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和之毫无关系。或者也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模式的民主才取得的成功。然而,进入2008年,在中国模式成功和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的政治精英、理论学者接连提出与西方不同的民主观点,“中国特色的民主”逐渐成型。

2008年9月23日,中国总理温家宝首次出席纽约联大会议,在这个举世瞩目的特殊舞台上,温家宝出人意料地大框架勾勒出中国的未来民主蓝图:“中国要加强民主建设,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贪污腐败。要让政府的运作透明在阳光下,一个制度、一个政府,只有不断地听取批评意见,才能够不断改进工作,不断进步。要让人民来监督政府,让人民提出批评意见,政府接受人民的监督。要完善法制,所谓依法治国,最重要的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司法独立和公正。民主法制建设、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进行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才能保证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保证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道德力量的国家。”如果说温总讲话只是搭建了一个框架的话,几天之后,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女士则以更加明确和细化的方式宣示中国的民主发展路线图。傅大使在英保守党伯明翰年会期间举办论坛,开宗明义明确的指出:西方民主不适合中国。傅大使随后进一步宣示了中国的民主观和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民主,不能只看有没有一天的全国性选举,关键是政府的决策过程是否民主,政府是否服务于人民的利益。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初期,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用西方模式衡量和要求中国是不适宜的”。她进而指出西方民主的特殊性、发展曲折历程以及非普及性:“西方民主脱胎于西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几个世纪 的工业化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成熟起来,它在特定国情的土壤里和相应的经济、社会基础上发展顺利,但是世界上移植西式民主的国家并非都是成功的范例”。如果说傅莹大使在指出西方民主不适合中国的同时,并没有提出具体的中国特色民主模式的话,这个空白是由中共四号人物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来完成的。2009年1月17日,贾庆林在中共最高理论刊物《求是》发表文章,明确提出“筑牢抵御西方多党制的防线”,将西方民主的标准之一“多党制”排除在外。不久之后,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房宁在《求是》杂志红旗文稿发表了《民主还是中国的好》一文,提出:“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实现的,经济成功总有政治上的原因。那么,中国经济社会成功发展的政治原因是什么?中国究竟是不是一个民主国家?这涉及民主的标准问题。长久以来,民主的概念一直是人们关心和争论的问题,关于民主有数不清的定义。在人们无法就民主的概念与定义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最好的方法是客观地观察一个国家所实行的政治制度的实际社会效果。”而且提出“不能仅从形式上和概念上去定义民主”。并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功,论证了“民主还是中国的好”的结论。而2009年2月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英国伦敦接受了《金融时报》主编巴伯专访时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标志着中共对“中国特色民主”阐述的接近完成。

毫无疑问,中共政治精英对“中国特色的民主”的阐述和创新是充满自信与无比勇气的。然而,如果我们放眼全球,仍然可以发现与中国特色民主想类似的“瑞士模式”。

瑞士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民主国家之一。然而其民主制度的形式却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因为这个国家只有执政党,没有反对党!长期以来是四个主要政党以大联合政府的形式执政。这和中国只有执政党、参政党而无反对党最为接近。而且到现在也没有领导人直接选举,有的只是国会议员的选举。既可以节省大笔选举经费,更可以避免政局的对抗和大选引发的争议。除此以外,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产生方式最为奇特:由国会议员选出由七位成员(来自四个党)构成的联邦委员会,由这七人轮流担任总统各一年。每名联邦委员的任期为4年。在4年之内国会不能因不信任案而将其免职,联邦委员也同样无权解散国会。这和中国的七常委、九常委制也很类似。而瑞士模式与全球(包括中国)另一个不同的特色是大量采用公投这种直接民主方式来决定内政或外交的重大事件----正如绝大多数国家没有采用这种瑞士模式一样,中国继续完善中的特色民主也未必一定要借鉴。

其实纵观全球发达国家,几乎没有相同的民主模式。英国是君主立宪形式的内阁制,法国是总统、总理双首长制(创造第五共和的戴高乐认为法国不适合英国的内阁制和美国的总统制),直至1962年才实现总统直选(在此之前由国会两院议员间接选举产生,这和中国人大选举方式类似。不同的是总统不受国会监督和制衡,直到2007年才修宪增加弹劾程序),但直到2008年总统还可以连选连任,毫无限制(俄罗斯如果采用法国宪法,普京自不必再去做总理)。德国则是总理内阁制,总统只是名誉职务(这和中国的国家主席一职相似)。美国则是唯一的发达国家中不采用总统直选的方式。日本则是在西方民主的外壳下,仍然保留了二战前财阀和派系的格局。而在选举的具体规定上更是不同。比如,法国对选举经费设立上限,同是政府补助占主导地位。而美国选举过于看重资金来源的透明(特别是严禁国外资金进入,这和新加坡相同),但对资金总额并无最高限制,而且政府选举资金只起辅助性作用。

关于中国的民主模式,西方也早有研究和评论。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报》文章说:“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本阶级民主。 ”2008年2月,美国“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模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民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做法,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

作者:宋鲁郑
http://blog.ifeng.com/index.php?action=article&itemid=2180209&page=10&time=1234495445#comments8628096

所有跟帖: 

民主不是目标,只是手段! -还是黑的好- 给 还是黑的好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2/13/2009 postreply 00:11:4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