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曾经,外出打工,是安徽泗县墩集镇农民改变自己命运的重要途径,而一场经济危机,又让他们回到了自己的原点。随着建筑工地的停工,工厂的裁员,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再次成为农民。
经历了打工“洗脑”的他们,归乡后又将目光投向了自己曾试图挣脱的土地。不同的是,以前是耕耘糊口,现在的期待是创业:土里淘金。
墩集镇返乡农民工,自发成立了大棚西瓜种植组织,统一贷款,统一采购,进行着高效农业生产的探索。而过程中,农民靠土地创业的薄弱环节也充分体现:改善农业配套基础设施、进行政策引导,给予技术与资金的扶持,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5702/1570283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西瓜协会的农户常常在一起聊天,共同的话题将他们拉近。本报记者 郭铁流 摄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5702/1570285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牵头人孙保来掌管着小组的公章,虽然很少用得着他还是很愿意向人们展示。本报记者 郭铁流 摄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5702/1570288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2月6日,一户农民在自家的大棚内施肥,这个大棚预计将有1万多元的产值。 本报记者 郭铁流 摄
干旱还在持续,枯黄在蔓延。
目睹了自家麦田里青绿色的逐渐消失,安徽泗县墩集镇小孙庄,37岁的孙保来心急如焚。
孙说,最多半个月,再不见水,麦子就会干死,这片土地上将寸草难生。
更令孙保来上火的,是他正在搭建的4亩西瓜大棚,这可是他返乡创业的项目,而培育、种植瓜苗更需充足的水。
“如果瓜苗不能在半个月内下地,就错过了种植的最好时机,再搞大棚种植就没有意义了。”2月5日,孙保来忧心忡忡。
还让他忧心的是,他领导的西瓜协会已轰轰烈烈地开始采料、施肥、建大棚、育苗了,但镇里给架电、打机井和修路的承诺,依然没有消息。
如果没能通电出水,“苗种下去很快就旱死了,大棚种植将成为笑谈”。
在孙保来看来,如果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这次创业肯定会失败,最终,“村民连政府的贷款都没能力还的”。
突然“回归”的人群
劳务市场的民工越来越多,活儿越来越难找,去年10月,孙保来回到了小孙庄
在回村搞大棚西瓜之前,孙保来在江苏昆山的建筑工地打工。
他是个小工头,带了十多名民工,苦力出得少,日子过得也还滋润。
到2008年9月的时候,孙保来发现,许多建筑工程停工了,然后他注意到,制衣厂、鞋厂等工厂的工人开始失去工作,劳务市场的民工越来越多了,而活越来越难找。
随着活儿难找,工资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打工者开始返乡。
一名在工厂务工多年的老乡告诉孙保来,这是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一个月后,他对这个崭新的名词有了切身感受———建筑工地的老板告诉他,工程没有资金了,只能停工,所有的工人都要遣散。
于是,10月的时候,孙保来回到了小孙庄。
他发现,已经有大批在外务工者回村了。而往年,打工的人都是春节将至了才回。
孙保来的分析是,村里出去打工的人,大多初中以下文化,多数做的是建筑、服务方面的工作,金融危机一爆发,这些行业最早受影响,他们也自然最早失业,或者收入大受影响:“本来一年能挣一万多元,因为危机可能也就六七千元了。
墩集镇地处苏皖两省交界,3.4万人口,有10万亩耕地,是个典型的农业镇。
小孙庄的老村长孙保良称,全村185口人,常年在外打工的人数约130人,打工者人均年收入6000元到1万元,占其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二强。
去年年底,这些打工者多数早早回到了家乡。
回到村里的打工者,他们预料到来年的打工生活不会好过,于是重新开始了对土地种植的思考。
与从前不同的是,多数人手里有些积蓄,而外出打工又增长了见识。
一年的昆山打工生活,让孙保来手里有了8000元“资本”,他对土地的新思考是,以前种地靠天吃饭,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如今要搞高效农业,应该收入会高。
“水”阴影下的基础改良
曾经,缺水在孙保来心里留下了阴影,改善基础设施,水的问题首当其冲
发展高效农业,孙宝来首先想到“基础设施”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水。
小孙庄水资源匮乏,水井越打越深,水却越来越少,遇旱情听天由命,汛期时又受洪涝影响。
孙保来心里有缺“水”留下的阴影。2004年时,打工回乡后他就曾想创业,买了1000多只鸭和鹅、20头猪,结果动物饮用水无法保障,最后因缺水病死了很多,“血本无归,又打了两年工才把账还清”。
要想“土里淘金”,必须治水,这是老村长孙保良多年来就有的想法。
孙说,村里人都被旱涝害得很苦,以前一直想挖一条水渠,但一是没钱,二是村里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挖沟、铺路的活儿找不到人干。
去年6月,孙保良曾雇来挖掘机准备挖排水渠,但村里只能找到4名年龄在60岁以上的男村民,最后只好作罢。
去年10月下旬,在外打工的人陆续返乡后,孙保来找到孙保良商量挖沟铺路的事。想沿着全村450亩耕地挖一条排水渠,再铺一条贯穿全村的石子路。
村里有多年种植蔬果的传统,但因旱涝频繁而收成不定,另一方面,道路不畅,阴雨天根本不能走机动车,蔬菜水果运不出去。
“解决了水和路的问题,种地也能赚钱”。孙保来和孙保良开始挨家游说。他们得到了村民的响应。
孙保良说,大家以前种地穷怕了,致富的决心很大。
到2008年12月底,村里终于挖成了一条长数公里的排水渠,铺成了一条村级公路。“有钱出钱,没钱出力,村民自发完成了这两项工程”孙保良称。
孙保来认为,改善基础配套设施后,发展高效农业,重要的是变革传统的种植习惯。
他的思路是,规模发展蔬果的大棚种植。
一个成功的样本
目睹了曹二永的成功,孙保来决定也搞大棚西瓜,而且想搞出规模来
搞大棚种植,孙保来决定向搞了两年大棚西瓜的曹二永取经。
曹二永,是小孙庄的西瓜种植能手,也是该村第一家大棚西瓜种植户。
2002年,25岁的曹二永南下无锡打工,因没有技术,只能在建筑工地干小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月收入不足千元,“这都比种地强多了,但工程的活总是断断续续的,收入不稳定”。
2003年曹二永结婚,妻子所在的村庄多年来一直大棚种植草莓,在妻子劝说下,曹感觉到大棚种植是一条致富之路,不再外出打工,专心搞大棚。
当年曹二永搞了一亩大棚草莓,但并不顺利,因为村里只他一家种草莓,没有形成规模,客商不愿上门订货,只能运到周边集市上卖。没有条件保存,村里交通不便,草莓很容易变质,价格一直很低。
当年,曹二永亏本一千多元。他又继续外出打工了,到2005年底他攒了1万元。再次回村后,曹二永改种大棚西瓜。他让在北京做教师的姐姐邮寄了西瓜大棚种植的一张光盘和几本书。
2006年搭建了1亩西瓜大棚,投资2000元左右,当年产值1万多元。次年,他将西瓜大棚扩大为2亩。
孙保来目睹了曹二永的成功,决定也搞大棚西瓜,而且想搞出规模。
他联系村里的返乡农民工,想统一搞西瓜大棚种植,“规模种植,可以建立品牌,外地客商愿意上门订货,提高产出效率”。
在挖排水渠和修路两件事上,孙保来的组织能力得到了小孙庄村民的认可。去年11月,他联合曹二永和老村长,挨家找返乡的农民工,解释什么叫金融危机,分析来年打工的不易,建议大家一起搞大棚西瓜种植。
曹二永作为“成功人士”,愿无偿给村里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
孙保来他们的“串联”得到热烈响应。很快,曹二永那张“西瓜大棚栽培技术”光盘在村子里流传开,被村民借去反复播放。
“这张光盘彻底点燃了我们的创业激情,大家都想轰轰烈烈干一场。”孙保来称。
25个手印与西瓜协会
25户村民聚到孙保来家,按了手印,“小孙庄西瓜协会”就此成立
有了创业的激情,也有了曹二永以及他那张光盘做技术保障,但小孙庄搞大棚西瓜,还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旱涝问题。
老村长孙保良说,以前也有人种西瓜,收获时经常西瓜漂在水里,要到水里捞,而旱时又没水无法保证灌溉。
尽管村里已修了排水渠,但只能保证不受水淹,灌溉水,却成问题,而搞大棚离不开水。挖一口机井约需4000元,有了机井后还需要电,以电抽取水。
挖井,架电都需要钱,架棚、育苗需要钱,而村民们没有充足的启动资金。
这是孙保来他们的大棚事业面临的第二个问题。
为此,孙保来去找了父母官,墩集镇党委书记卢书君。他说小孙庄20多户农民想集体搞大棚西瓜种植,急需资金,做好水、电、路的配套建设,希望政府能帮助解决。
基层水利官员出身的卢书君,对孙保来的想法大为赞赏,他承诺启动资金他去县政府跑,水、电、路的问题镇里解决,“让农民放心搞”。
卢书君建议,要大规模搞大棚种植,可成立一个协会,便于向政府申请贷款,能享受相关政策扶植,还可有组织地参与生产和市场竞争,能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2008年11月底,被村民自发推荐为生产队长的孙保来,与孙保良、曹二永召集全村村民开会,通报了卢书君的承诺,并提出建“西瓜协会”。
12月14日,25户村民聚集到了孙保来家,“墩集镇小孙庄西瓜协会”正式成立。孙保来是会长,曹二永任技术组长,孙保良任顾问。
25户村民都按了手印,保证自己搞大棚生产的决心,他们中22户是返乡农民工。
孙保来还让每个会员交了100元会费,作为学习经费,“搞大棚,不能没有技术,曹二永一个人也忙不过来,我们要买许多这方面的光盘和书籍,还会请一些农技师来给我们讲课。”
卢书君书记曾向孙保来他们说,春节后会帮助请一个农业大学的大学生给他们做技术指导。
2009年1月底,墩集镇政府还为小孙庄的大棚西瓜在工商局申请注册了商标———蜜恋牌西瓜。
孙宝来说,协会一成立,他就联系了许多超市,他们都承诺会订协会的西瓜。这让他充满期待。“县长都来考察过,承诺一定为我们村修一条柏油路,用来向外运西瓜”。
启动“西瓜”的资金
有了政府的贷款,又经历了集体“采购”,孙保来充满信心:15天,瓜苗下地
“去县里跑了10多趟,终于从财政局争取到一笔20万元的扶贫低息贷款。”镇书记卢书君说,这笔贷款将全部用于小孙庄大棚西瓜的种植。
每亩贷款限额7000元,年利0.6%,还款期限1年。卢书君认为,这笔贷款可在小孙庄循环用于大棚西瓜的发展。
对于这笔贷款,卢书君要求孙保来他们成立了一个“互助资金项目领导小组”,职能是初步接受村民的贷款申请与筛选申报,监督村民的贷款使用,敦促贷款的回收。孙保来被镇政府任命为组长,小组还设立了会计、监督员。
12月29日,孙保来到泗县公安局申请刻制小组的公章,办事人员告诉他,农民来刻这种公章,闻所未闻。
拿到了公章,孙保来感觉责任重大:“长这么大,第一次自己掌握公章,也第一次体会什么叫责任。”
小组最后向镇里申报了11户29亩大棚,其中孙保来申报了四亩,曹二永申报了7亩。孙宝来说,其实交贷款申请的特别多,但考虑了两点,一是贷款资金有限,只能先发展一批人,这样风险低些,另一点是,想贷款做他用的,不考虑,只能是用于大棚西瓜种植的。
为了不让大棚贷款被挪做他用,在孙保来建议下,财政所从贷款中扣下了每户建大棚的设备钱,由小组统一购置材料。
近年关的时候,孙保来、曹二永一行人奔赴江苏、天津采购大棚设备,“为了省钱要找厂家磨价,我们买不起西瓜苗,只能买回种子,自己看着光盘学着育苗。”
孙保来认为,如果资金充足可以购买外地温床培育好的瓜苗直接下地,“每棵要5毛,太贵了我们买不起,现在是各家都在曹二永的指导下,建起了瓜苗的温棚。”
“时间太紧了,钱发到小组都进入1月份了。搞大棚年前最合适,越晚越影响产值,跟普通的种植就没什么区别了”曹二勇有些忧心。
而孙保来担心的是,大家没搞过大棚,育苗也是第一次,一旦失败了,后果不堪设想,“本来想集中建一个大的育苗棚,但大家思想并不统一,也没这么大块的公共用地,最后还是决定各户自主经营”。
2月5日,孙保来在家搭建育苗棚。村里大棚修建需要将钢管弯曲并焊接,打工时学习到电焊技术的孙保来,设计了一个土制弯曲器,把废弃的车轮钢券用到大棚上,“仅此一项,每个大棚可节省500元左右”。
“顶多15天,瓜苗肯定能下地了。”孙保来充满信心。
创业路尚欠“东风”
“瓜苗下地就搞定水井”“没有水井怎么种苗”———政府与村民,僵持的逻辑
大年初九,2月3日,小孙庄29亩大棚已基本建好。
大棚和瓜苗都没问题了,村民的热情也已充分被调动。每天都有十多人到曹二永家的大棚现场学育苗、插秧、管理。
曹家那张光盘,已刮痕累累,还是被一遍遍借走学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水。
曹二永提醒孙保来,若没水,瓜苗没法下地,而若半月内瓜苗还没种下去,大棚就没意义了。
29亩大棚至少要6口机井,还要铺设电线。但一直未见镇上有动静。
孙保来和曹二永心急火燎去找镇书记和镇长,希望能尽快落实水、电的承诺。
镇里说,正向县里申报资金,瓜苗下地前,肯定会解决这些问题。
镇财政所春节后到村里检查,说“瓜苗怎么还不下地”?村民说,水井都没修,瓜苗下地肯定瞎了。
财政所的人说,项目资金还没到位,也没办法。
孙保来他们又找镇供电所,希望先向大棚通电,所长说,已将小孙庄电网改造规划上报了,等待批复中。
老村长孙保良说,以前种地不赚钱,许多人家都将土地包给了别人,价格很低,一度还抛荒,今年不好打工了,又听说政府准备改造村里的水电,很多人找到他,想承包土地,搞规模化种植。
不过,有的返乡者节后见镇里承诺的水电工程没进展,又再次外出找工作了。但多数小孙庄的村民依然信心十足,“政府都给我们贷款了,支持的决心非常大,镇干部都公开承诺了,总不会忽悠我们。”
孙保来却没有十足的信心,如果水电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我们的大棚创业肯定失败,别说致富了,可能连贷款都还不上。”
孙保来说,自从29亩大棚建好,许多县领导都来视察过,并要在全县推广小孙庄经验,其他镇的干部也都来学习,称这是“民生工程”。
而在孙保来看来,真正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才是讲‘民生’,“现在对我们来说,能尽快多给我们打两眼井、通上电,解决大棚种植的最现实困难,这才是重视‘民生。”
政府的意识与难处
对于大批农民工返乡,镇书记卢书君认为,“这可能是个机遇,但一定是个难题”
2月2日,墩集镇书记卢书君说,镇政府财力有限,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有些力不从心。
“我坐的车都已报废多年了,镇里没钱换,镇政府欠干部工资达10多万元了。”
对于小孙庄镇大棚的水电问题,他说政府一定能够帮助解决,但需要一个走程序的过程。他称,年前镇里已向县财政申请扶贫资金50万元,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墩集并不只有一个小孙庄需要改善”。
他介绍,2008年金融危机后,墩集镇有大批在外的农民工返乡。
“前些年,都是江浙一带的老板主动给我们打电话要人,或直接到镇上招工,大年初二车站就全是外出打工的人,今年到了初十也只是有零星外出的,很多人呆在家里观望。”
这部分人面临“做什么”的问题,许多人再次将眼光投注到农业。
卢书君说,能有钱办工厂的农民工,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要小本经营,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进行高效农业生产是条现实的路子。”
小孙庄的西瓜协会,在卢书君看来是个好的思路。
“集约发展高效农业,便于统一管理、经营,能提高单位农业的产值,这次民工返乡可能是个机遇,但一定是个难题。”卢书君说,发展高效农业,势必对农业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但现有水利设施少而陈旧,道路也不通畅,无法保证农业发展。
卢书君称,就乡镇而言,软硬件的服务都亟待改善,例如目前的农业科技服务站,资金短缺力量薄弱,缺乏技术人才,更缺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和新产品的开发。
“我们鼓励农民成立协会,进行高效农业的规模生产,是个明确的思路,现在的问题还是缺钱。”卢书君称,因有限的财力,政府“只能做好服务工作”。
到2月8日,干旱仍在继续。
孙保来他们,依然等待解决创业路上“水”的问题,“或许一场春雨会比政府的承诺来得更快”。孙保来有些焦躁了。
孙保来个人一共贷款2.8万元,又借了亲戚朋友一些钱,“如果失败了,我将一无所有。”更重要的是,作为西瓜协会的牵头人,“现在压力特别大,是我鼓动大家创业的,不能让他们承受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