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3日清晨,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通过竞选网站宣布,他将选择来自特拉华州的联邦参议员、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拜登作为他的竞选搭档。这样,现年66岁的拜登就成了美国副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在接受《今日美国报》采访时说,他选择了一位独立的竞选伙伴,一位能帮助他重振美国经济,并随时准备好代理总统职务的人。他还盛赞拜登是一个有优秀政绩和优良人品的人。随着11月4日总统大选落下帷幕,拜登也正式成为美国新一届副总统。
奥巴马与拜登的结合,被视为最佳组合。
经历坎坷 感情深沉
拜登,1942年11月20日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斯克兰顿市的一个工薪家庭。10岁那年,拜登全家迁到特拉华州。在高中时代,他就显出了卓越的领导天赋。1961年,经过刻苦努力,他考上了特拉华大学,成为全家第一个大学生。1965年毕业于特拉华大学,取得了历史与政治学双学位。 1968年毕业于锡拉丘兹大学法学院并获得法律学位。拜登一度曾以律师为职业,后来从政。1972年,年仅29岁的拜登成功竞选特拉华州参议员,至今已有超过30年的议政经验。他曾任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现任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从政经验丰富,尤其是在外交领域。他同时还是大学兼职法律教授。
拜登的父亲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有注重家庭的传统观念。这种特殊的宗教、家庭背景也影响了拜登的一生,令拜登也成为一个重视家庭生活的人。拜登回忆说,自己的人生观、家庭观,甚至世界观都深受天主教观念的影响。拜登认为,自己幼年深受美国前总统约翰.甘乃迪的影响,而甘乃迪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天主教总统。
1964年,拜登在巴哈尔群岛度假时认识了来自纽约的女孩内利亚.亨特。1966年,尽管内利亚的父母因为拜登的天主教背景反对他们的婚姻,但当时还在读大二的拜登还是与内利亚.亨特结婚了。婚后他们先后生下三个孩子。1972年,在拜登成功当选参议员一个月后,他的妻子在驾车将圣诞树运回家的途中发生车祸,她和一岁的女儿在车祸中遇难,两个儿子也在车祸中受重伤。
刚刚踏上仕途一帆风顺的拜登,遭遇这一沉重打击后几乎被压垮。备受打击的拜登一度打算退出政坛,但是在同事和朋友劝说下,他才决定到参议院上任,并在儿子的医院病床边宣誓就职成为国会参议员。从那时起,拜登每年都在车祸发生日(12月18日)停工一天,以寄哀思。更令人感动的是,车祸之后数十年来,拜登几乎每天都往返于华盛顿与特拉华州,跟家人相聚,同时也照顾在车祸中受伤的2个儿子。
拜登后来回忆说,当自己在得知车祸噩耗后,绝望、悲愤与麻木的感觉同时袭来,他甚至认为自己来到了世界末日。他说:“那个时候我才真正理解到人绝望的感觉是怎样的,我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人会选择自杀这种不理性的行为。我感到上帝在可怕地捉弄我,我真的很愤怒。”
拜登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家庭观,也继承了父亲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生活观。在参议院工作期间,拜登没有像其他参议员那样在华盛顿租房或买房,而是每天下班后回到170公里外的特拉华州家中。在美国所有的参议员当中,拜登是常年排名最不富有的参议员之一。根据拜登2007年的收入申报,去年他的收入主要包括112,000美元的预付版税、165,000美元的参议员工资和妻子吉尔在宾夕法尼亚州威得恩大学教书的20,500美元收入;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
政绩卓越 善辩主攻
拜登被认为是民主党温和自由派人士。在担任联邦参议员之初,他侧重的是国内事务,特别是在公民自由、执法和民权领域颇多建树。拜登于1975年成为参议院司法委员会成员,并于1987年到1995年担任司法委员会主席。
拜登在这个时期最突出的立法成就是他起草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防止对妇女施暴法》(1994年)。这项立法为打击性别歧视犯罪提供数十亿美元的联邦资金。拜登在他的自传《信守承诺:谈生活与政治》中也说:“我认为,我为制止巴尔干半岛的种族屠杀和为通过《防止对妇女施暴法》所发挥的作用是我在公职生涯中最引以为豪的时刻。”担任参议员35年来,拜登参与起草并推动通过多项法案,是民主党在参议院有关犯罪、保护妇女权益和执法等议题的出头人。因为在参议院的活跃表现,拜登与工会、民权运动领袖和妇女组织等各个团体结下密切关系。不过,拜登有时会偏离传统的自由主义路线。例如,他曾坚决要求以更严厉的判刑法规来惩治贩毒。他也曾在坚持保护民权的同时,反对用校车运送学生的方式实现学校种族融合。
作为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拜登是国会在外交政策上最有影响力的声音。《纽约时报》报导称他是“有关国际事务最见多识广的立法者之一”。拜登支持美国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的强烈支持者,同时他也是布什总统模糊的、单边主义作法的主要批评者。美国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前,身为参议员的拜登在表决中投票支持对伊拉克动武,但他认为动武的目的是解除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不是推翻萨达姆政权。不过,拜登在这之后成为伊战的坚定批评者,并于去年推动国会通过了一项决议案,该决议案宣布布什总统向伊增兵决定不符合国家利益。拜登还在国会积极活动,主张在伊拉克实施自治,按照什叶派穆斯林、逊尼派穆斯林和库尔德人等不同派系、种族的居住地在伊境内成立自治区。虽然拜登的这一建议最终不了了之,但得到包括奥巴马在内不少民主党人士支持。
拜登说:“我认为,布什政府在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问题上的基本方式经不起现实的考验;一味强调先发制人、改换政府、围绕着反恐战争的那些简单化的口号,所有这些,我认为,都让我们国家的处境更加不安全,而不是更加安全。”大多数观察人士认为,拜登最突出的外交成就,是他在1990年代为解决巴尔干半岛冲突所作的努力。他被视为一位敦促克林顿政府对塞尔维亚领导人米洛舍维奇采取行动的有影响力的人物。他还敦促采取干预手段来制止对波士尼亚穆斯林的种族清洗。
拜登在美国政坛还以擅长辩论、言语机警幽默着称。拜登29岁时就凭藉过人口才和机敏反应当选特拉华州参议员。两个月后宣誓就职时,他才刚刚达到出任参议员的最低法定年龄30岁,当时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参议员。2008 年总统选举开始之初,拜登作为民主党竞选人参加预选。虽然他没有胜出,但他的口才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纽约时报》记者布罗德认为,整个预选中,“ 两句比较令人难忘的话”都是拜登所说。其一是他讽刺前纽约市市长、共和党竞选人朱利亚尼在国家安全方面的经验。拜登说:“他一句话?只有三件事儿:名词、动词和‘9.11’。” 在麦凯恩闹出不知自家有几套房子的丑闻时(外界查证是七套),拜登说,下层美国人家愁的是“没有地方让七个孩子坐下”。
强强结合 优势互补
奥巴马竞选提名之后,一直打着“求变”的大旗。人们本来预期,他会在华府以外找一位新人联手。有人看好巴赫参议员,有人看好凯恩州长。但是奥巴马最后选择了接近权力中心达30余年的拜登,虽然这一选择与他的“求变”口号有点差异。美联社记者罗恩.福涅尔认为,始终宣扬“求变”的奥巴马最后关头选择了属于华盛顿圈内人士的拜登,意味着奥巴马选择了掩盖自身弱点,而不是去努力打造摒弃传统的新一代总统候选人形象。他还说,奥巴马走出了符合逻辑的必要一步。拜登的优势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
外交经验丰富。拜登是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的主席,他同世界上多国领导以及外交官都很熟悉。此外,他通晓国外政策以及国际安全事务,瞭解全球所有复杂的热点问题。在华盛顿,拜登被认为是一位学院派人物,可在发表热情赞扬言论后立刻言词犀利。数十年以来,拜登一直都是国会有关国家安全辩论的重要角色。由于竞选中麦凯恩多次攻击奥巴马缺乏外交政策方面的经验,拜登的当选则能很好弥补奥巴马在外交方面的软肋。
有亲和力。拜登出生于一个普通工薪家庭,与工会组织关系良好,对蓝领阶层颇有号召力。拜登的天主教背景、坎坷的人生经历也使他非常具有亲和力。此外拜登在犹太人中也很受欢迎。
反对犯罪坚决有力。共和党曾指责奥巴马在打击国内犯罪问题上立场软弱,这一指控可能影响到奥巴马在白人选民中的印象。拜登恰好在反对犯罪方面有不错的表现,他的加盟无疑将扭转这一印象劣势。正是拜登在1994年带头起草了控制暴力犯罪的法律。根据这部法律,超过10万的员警走上街头巡逻,大大降低了美国街头刑事案件的发生。
在美国总统选举的激烈竞争中,竞选副手的优势往往是总统候选人的“缺陷”,这样才能两相结合、强者更强。拜登极好地弥补了奥巴马经验有限、不善外交的“弱项”。正是二人的这种组合为最终赢得总统选举奠定基础。
对华友好 主张对话
在奥巴马的竞选阵营中,有涉华经验的人并不多,拜登是其中之一。
拜登认为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应是与之共事,并将中国融合到国际秩序中。他同时强调必须推动中国遵循法律和政治方面的国际准则,以及巩固现有联盟以提防中国异常地侵犯美国及其盟国的根本利益。他反对把中国视为敌人,但也不以中国为盟友,而是认识到中美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共同利益的关系。他认为能源和环境是对华关系的两个特别重要的领域。作为联邦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他于2007年要求议会研究服务机构全面研究中国在亚非拉正在增长的软实力,并于次年主持了参议院“全球化时代的美中关系”听证会。总的来说,拜登对中国的国情及外交有较一般美国政治家更广泛,深入的认识及思考。
拜登在对华关系上历来主张与中国进行对话。2001年,布什上台伊始对华持强硬态度,他对此表示不满,认为积极沟通和协调才是解决中美分歧的关键。他在1979年和2001年曾经两度访问中国。2001年8月,拜登在访问中国期间与时任总理朱镕基举行会谈时强调,美国与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关系极为重要,美国政府应继续与中国进行接触,努力发展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他说,美中关系可以用“利益交汇”一词来概括,两国在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以及防核扩散等方面有着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