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多远,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就有多远。
最近看到报道,1月7日,美国银行将所持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通过配售方式抛售了56亿股H股,套现28亿美元,约合每股0.5美金。按照1月7日港币对美金汇率7.7529,每股约为港币3.88元。2005年,美国银行是以每股0.94港币价格购得建行股份。如此算来,三年下来投资回报率高达412%!如此暴利!!!此外,建行回归A股时,美国银行以1.15元购股淂建行A股。即使建设银行经历了中国股市2008年的大幅调整,从8.37元暴跌到1月7日的3.87元,但当大多中小股民被深深套牢时,美国银行帐面利润依然高达336%!国际战略伙伴还是战略利益掠夺者?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瑞银(UBS AG)以8.08亿美元抛出了所持中国银行全部1.3%的股份,获利3亿美金。更不用提2006年,高盛集团、安联集团及运通公司出资37.8亿美元入股工银,收购约10%股份,收购价格1.16元/股。苏格兰皇家银行、新加坡淡马锡、瑞银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投资中国银行51.75亿美元,入股价格1.22元。中国银行业自改制以来,总共引进外资250亿美金,回报率照此类推,一场针对中国国民财富的饕餮大餐。
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天真的认为牺牲一些眼前利益,让海外投资者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中国的银行业市场,作为股东为了追求更好的回报,它们肯定会不遗余力的教会中国银行如何控制风险,如何增强盈利能力。然而事与愿违,有着先进风险控制经验的老师们如今都已经因为风险管理不善而纷纷濒临破产的边缘,禁售期刚刚到期,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抛售起学生们孝敬的廉价股份。而与此同时,与高师们相处的三年时间里,学生们的表现也乏善可陈,除了将不良资产划给国家,同时免费获得国家巨额注资(中行建行各225亿美金,工行150亿美金,国家开发银行200亿美金,农业银行1300亿人民币),将规模变得更大以外,业务能力就像他们的服务水平一样几乎没有丝毫的进步。与之相反,拿了纳税人的巨额资金后,不思回报,反而想方设法的打起了纳税人的主意,什么跨行跨地手续费,帐户管理费等等,甚至是储户自己的账户开个存款证明之类的基本服务,都要收费,还美其名曰与世界接轨。全世界各大银行,中国银行业的搜刮水平绝对属于世界领先水平。至少,我在国外生活时从来没有享受过国内银行所收的这些名目繁多的费用。难怪中国银行业不敢开放市场,唯有靠垄断市场,才能欺骗国人,谋取不义之财。
中国银行业从国民手中卷走巨额资金,富了所谓战略投资者,不得不对国内有点交待。于是大肆炒作海外收购,彷佛自己的国际业务水平是和自己的规模已经成正比。但讽刺的是,这些脸上涂粉的事,最终也沦为笑话。2008年3月,工商银行以54.6亿美金的代价收购南方标准银行20%的股份,成为非洲第一大优质银行标准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本以为从此中国银行业终于可以拉起了国际化的风帆,在高盛等所谓战略投资者的指导下,将一路高歌走进非洲为中国企业和华人提供金融便利。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不到一年的时间,一支20多人的标准银行团队就空降北京,并在上海设立了一个代表处,计划借助工商银行的网络和资源,尽快在中国市场申请一个银行牌照,开展相关业务。这到底是谁收购了谁?到底是谁走向了国际化?如果工商银行的志向只是坐收红利的话,请把钱还给我们纳税人,作为个人投资者,请相信我们的投资回报率绝不会比工商银行的选择更低。
中国银行业引入战略投资者只是中国企业尝试国际化努力的一个缩影。同样的教训,几十年前,中国汽车市场决定以市场换技术时就发生过。可悲的是,中国汽车业的教训很快就被经济决策者所忘记。同样的故事发生再次发生在银行业上,但这次时间更短,损失更重。上千亿的国民财富在弹指一挥间,灰飞烟灭。事实证明,与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谈战略合作就是与虎谋皮,不对称的综合实力导致的就是话语权的旁落,在莫名其妙的自卑和盲目的崇拜的心理下,引入的所谓战略合作伙伴实质上就就是引狼入室。最终既丢了市场,又丢了人。让别人赚了你的钱,还不说你的好。如华尔街日报报道的那样,“大规模地减持也凸显出中外银行合伙关系所面临的困难,原因是预期与现实并不一致,彼此都对对方的表现感到失望。波士顿咨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驻北京合伙人霍尔格8226;迈克里斯(Holger Michaelis)说,主要的失望之处在于技术帮助上,如风险控制体系。令中方银行家常常感到不满的是,具有丰富国际知识和经验的外资顾问并不能解决本地的问题,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国内的情况。外资机构也对难以影响银行业务和不能控股中国的银行感到失望。多年来,海外战略投资者一直期望能够解除对外资持有中国银行股份不得超过20%的规定,但至今仍没有结果。”这就是这些海外战略投资者的态度,赚了你的钱,还说你不够意思。即当了*****,又不忘给自己立个牌坊,上面写着不是老娘不帮你,而是你的规矩太多。
我从不反对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相反我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忠实的支持者。政治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美国之所以强大,并不是因为它所鼓吹的民主自由等价值观,而是因为它实力庞大的经济。政治是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而经济的发展又会促进政治的健康发展。民主和自由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天然产物。没有强大经济基础所保障的民主自由,就想脱离活水的鱼,无论个头有多大,外形有多绚烂迷人,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这些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从非洲大陆到南美,再到亚洲,建立在落后生产力之上的所谓民主政治往往就是一出闹剧,是披着民主外衣的特权阶层的垄断统治。类似比尔 盖茨白手起家成就微软,奥巴马从一介草根成为总统之类的美国梦永远不会发生这些披着民主外套的国家。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的老祖宗早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纵观世界五百强,国家声望与所有跨国企业数目成正比。苹果、微软、百事可乐、CNN让美国声名远扬。日本因为任天堂、丰田和索尼而变得充满亲切感。韩国因为LG、三星、现代而享誉世界。而中国却缺乏有实力的国际企业,即使是少数榜上有名的中国企业,如中石油之类,其规模虽大,但效率低下,单位产出远远低于世界同行。他们的榜上有名带给中国的不是声望,而是暴露出中国企业有多么的虚弱和不堪一击。没有了政府的保护和中国银行业的廉价的融资(说到底还是纳税人的钱),他们的生存能力都值得置疑,更不要讲开疆拓土,扬我中华美名。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努力和尝试从未停止过,但是鲜有成果。2004年,TCL先是并购处于严重亏损的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随后又并购了阿尔卡特移动电话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