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中共国)2025年个税暴涨27%
https://mp.weixin.qq.com/s/kSfeJJysTQSJJBU8HC2gBg
你的钱包为什么突然“紧”了:揭秘2025年个税暴涨27%背后的真相
2025年10月的个税数据出来了。
看到那个数字的时候,我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第一反应是揉揉眼睛,以为看花眼了。
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27.26%。
甚至把今年前10个月加在一起算,累计增幅也有11.5%。
这个数据什么概念?它太吓人了。咱们摸着良心问一句:你的工资今年涨了27%吗?哪怕是涨了11%?我想绝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甚至很多人还在担心裁员,担心降薪,担心明天的早饭钱。
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诡异、甚至可以说极其荒诞的现象:大家的体感是“钱难挣”,宏观经济也在艰难爬坡,但国家收上来的个人所得税却在狂飙。
按照以前的经济学教科书,个税增长应该跟老百姓的收入增长是同步的。大家赚钱多了,交的税自然就多了,对吧?
但现在,这两个数据发生了严重的背离。
如果答案不在“我们赚得多了”,那答案只能是另一个——“网”收紧了。
而且这次收网,不是小打小闹,是连底裤都要查清楚的那种彻底。
一、 以前是“漏斗”,现在是“铁桶”
以前咱们总觉得,只要我不去大公司上班,或者我搞点副业,搞点海外投资,税务局就看不见我。
那时候的征税系统,说实话,像个大漏斗。上面虽然在灌水,但底下到处都在漏。现金交易查不到,私人账户转账查不到,海外账户更是天高皇帝远。
但到了2025年,这个漏斗被焊死了,变成了一个铁桶。
这次个税暴涨27%,钱从哪来的?主要就是三个字:查得严。
1. 海外那点钱,藏不住了
以前很多有钱人,或者稍微有点资产的中产,喜欢把钱往国外搬。美股炒一炒,香港保险买一买,觉得那里的钱是“自由”的。
现在呢?CRS(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标准)全面落地了。这就好比中国税务局和全球157个国家的税务局拉了个微信群,每天互通有无。
“哎,老美,那个叫张三的在你们那炒股赚了多少?” “赚了50万刀。” “谢了。”
回头一张补税单就寄到张三家里了。
今年3月那波“风险应对”大家还记得吧?很多自以为神不知鬼鬼不觉的大户,直接被税务局点名。不仅要补税,还要罚款。有的甚至要补几百万。这以前是监管的盲区,现在成了税收的“富矿”。
2. 线上交易,别想蒙混过关
过去这几年,电商、直播带货、微商太火了。很多人在网上做生意,资金走微信、支付宝,或者走私人银行卡。
国家以前是“放水养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了鼓励就业嘛。
但现在鱼养大了,该收网了。
2025年10月1号实施的那个《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就是一道关。
以前税务局要想查淘宝店主的税,还得一家一家去核实,累死也查不完。现在不用了,税务局直接找平台:“把你上面所有商家的交易数据,每个季度打包发给我。”
你是卖衣服的,还是做直播的,你卖了多少钱,平台记录得清清楚楚。这些数据直接对接税务系统。你报税报少了?系统自动报警。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网店老板最近都在叫苦连天,说不仅要补税,以前那种“野蛮生长”的日子彻底到头了。
3. 骑手、司机、主播,统统跑不掉
这是影响面最大的一点。
以前咱们跑个网约车,送个外卖,或者在网上做个兼职主播,这叫“劳务报酬”。很多时候是按次算的,或者平台稍微扣一点点就完事了,税负比较低。
但国家税务总局2025年第16号公告出来后,天变了。
只要你长期在平台上干活,虽然你没注册个体户,但对不起,你不能再按“零工”算了。要按“累计预扣法”。
啥意思?就是把你全年的收入加起来算账。如果你一年跑外卖赚了10万,以前可能不用交多少税,现在一累计,税率可能就上去了。
这就是要把所有的“灵活就业人员”,实际上当成“全职打工人”来征税。
所以你看,哪里有什么收入暴涨?无非是把以前漏掉的水,全部接到了桶里。每一个铜板,现在都要过一遍筛子。
二、 为什么是现在?
很多人可能会问:查税我能理解,但为什么要选在2025年这个时候,搞得这么急、这么猛?
因为真的缺钱了。
而且这个缺口,大得超乎你的想象。
这就要提到那个曾经支撑中国经济几十年的“巨无霸”——土地财政。
咱别看那些复杂的报表,就看一个数: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也就是地方政府卖地赚的钱。
2021年的时候,这个数字是8.7万亿。那是历史的巅峰,也是最后的狂欢。 到了2025年,前10个月只有2.5万亿。
四年时间,跌没了70%。
这哪怕是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收入跌了70%都是灾难性的,更何况是一个国家庞大的财政体系?
过去,地方政府修路、架桥、盖学校、发工资,甚至还债,大头都靠卖地。开发商拿地,老百姓买房,钱源源不断地流进财政的口袋。
现在呢?开发商躺平了,老百姓不买房了。地卖不出去了。
但这中间留下的财政缺口——那高达5万亿的大窟窿——谁来填?
路还得修,公务员还得发工资,养老金还得发。钱从哪来?
只能从税收里来。
当卖地赚钱这条路走不通的时候,规范税收征管、挖掘潜在税源,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所以,你现在明白为什么查税这么严了吧?这不是针对某个人,这是财政生存的本能反应。
土地财政的时代结束了,“税收财政”的时代必须顶上来。 而这个转型的过程,注定是痛苦的,而且代价会分摊到每一个有收入的人头上。
三、 股市:新的接力棒?
旧的王座崩塌了,新的王座在哪里?
很多人最近可能注意到了一个现象:A股变了。
那个常年趴在3000点要死不活的A股,最近居然稳步向4000点甚至更高迈进。
这难道是巧合吗?
当然不是。这和个税大涨、土地财政熄火,其实是一盘大棋里的不同落子。
当房地产不能再蓄水,当土地不能再生钱,国家急需一个新的池子来承载财富,同时也需要一个新的融资渠道来支持企业发展。
这个池子,只能是资本市场。
你看几个信号:
-
央国企的转身:以前央国企有钱了干嘛?拿地,盖楼。现在呢?政策逼着它们退出房地产,要求它们把利润投向资本市场,搞分红,搞回购。
-
长期资金入市:国家队进场了,险资进场了,社保基金进场了。
-
打击炒房,鼓励投资:一边是房产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一边是资本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
这就叫“财富锚的切换”。
以前,国家的信用背书在楼市;现在,正在慢慢往股市挪。
但这并不是说你可以闭着眼睛冲进股市捡钱。绝不是这个意思。
楼市那是普涨,傻子买了都能赚。股市不一样,股市是极其残酷的。
但大趋势摆在这里:未来普通家庭要想实现财富增值,靠买几套房放在那里收租、等升值的路子,彻底堵死了。 无论你愿不愿意,金融资产在家庭财富中的占比,注定会越来越高。
四、 命运的十字路口
说了这么多宏观的,这对咱们普通老百姓到底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熟悉的那个世界,正在崩塌重组。
1. 对工薪阶层:税痛感会越来越强
以前你可能觉得税离你很远。以后,你会发现每一分钱都要算得清清楚楚。
特别是那些搞副业的、做自由职业的,别再抱有侥幸心理。合规成本会成为你最大的成本。你赚的每一块钱,国家都知道。
而且,随着个税起征点如果不调整,随着通胀,实际上更多的人会掉进纳税的网里。
2. 对中产阶级:资产缩水的恐慌
中产最惨。手里握着几套房,卖也不是,留也不是。卖了亏一半,留着还在跌。
想去股市回本?又怕被收割。
这种焦虑感会持续很久。以前那种“买了房就躺赢”的安全感,再也不会有了。你需要学习真正的理财技能,需要懂经济,懂周期,这门槛太高了。
3. 对体制内:红利消退
土地财政没了,地方政府没钱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清理编外人员、降薪、福利缩减。
以前体制内是“铁饭碗+高福利”,以后可能只剩下“铁饭碗+基本工资”。那个靠公积金和隐形福利轻松买房的时代,也结束了。
五、 我们该怎么办?
个税大涨27%,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是国家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为了生存而发出的用力一抓。
这一抓,抓破了很多人关于“隐形收入”的幻想,也抓醒了关于“土地财政”的美梦。
在2025年这个节点,我们必须认清几个现实,并且调整自己的生存策略:
第一,别再赌博了。别赌房价会报复性反弹,别赌你能逃过税务局的法眼,别赌你可以钻政策的空子。以后所有的生意、所有的收入,都要站在阳光下。合规,是生存的第一条底线。
第二,现金流比资产更重要。以前为了买房,大家敢背几十年的债,敢把每个月的工资花得精光。现在不行了。房子这种流动性差的资产,关键时刻救不了命。手里有现金,账上有存款,比名下有几套房更让人踏实。
第三,降低预期,回归本源。承认吧,那个遍地黄金、闭眼赚钱的时代过去了。未来的财富增长会很慢,很艰难。 我们要习惯赚“慢钱”,习惯赚“辛苦钱”。
第四,关注新的方向。既然国家把财富的锚往资本市场挪,咱们就得去研究它,了解它。不是让你去炒股赌命,而是要理解新的财富分配逻辑。既然房产失去了金融属性,那你多余的钱该往哪放?这是每个人必须补的一课。
最后,我想说: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土地财政的终结,税收监管的升级,这是国家的大势,是历史的车轮。我们挡不住,也躲不开。
过去那么多年,我们享受了土地财政带来的城市化红利,享受了资产泡沫带来的虚幻快感。现在,到了结账的时候了。
虽然疼,但必须面对。
因为从今天起,那个草莽生长、模糊不清的旧时代,彻底画上了句号。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要在一个规则更严、监管更紧、机会更少但也许更公平的新环境里,重新学着怎么赚钱,怎么守财,怎么生活。
扎紧口袋,在这个寒冬里,好好活下去。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