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基础是人。19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工业生产的骨干是1949年前留下的老工人,其次是斗得半死不活的海归工程师,再次是1968年前毕业的大学生。工农兵大学生很大一部分搞行政,剩下的当工人用。而1949年后进入生产大军的工人素质越来越差,直到1980年后开始考绩。其原因是毛泽东时代批判白专道路,每个人的政治运动负担越来越重,而专心技术的人却受到打击。一个有力的证明是1966年到1980年上海人每天都可以买到廉价的处理品,这些都是不合格的工人生产出来的次品,折价卖给消费者。这种处理品文化在商品经济中已经绝迹,因为损害声誉。另一个有力的证明是1979年夏天中央军委批准的内部纪录片,展示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次品坦克大炮导致无数战士白白牺牲。中国的生产大军大约从1982年开始有了质和量的补充,各个大专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始向社会输送毕业生。今天的中国工业已经全部由这批人承担重任。
其次是工业设备。1949年的中国工业并非白纸一张,而是有基础的。东北工业产值23亿元,全国工业产值140亿元。当时东北有煤炭和钢铁的重工业基地,上海有轻重工业的基础,其中的江南造船厂在1927年已经造出四艘万吨轮。1949年到1980年间中国增添的工厂不多,主要集中在三线偏远地区。大城市的工业建设主要成就是对原有的设备进行增添或改进以增加产量。这些工厂和设备到了21世纪因为不符合质量和自动化要求基本淘汰。现有的工业设备绝大部分是引进的外国装备或者随后仿造的。日本从1978年开始给予中国低息贷款5万亿日元并赠送工业技术。其中的宝钢项目到了2024年产钢5300万吨,超过任何一个日本的钢铁企业。中国在钢铁、造船、电动汽车、电冰箱等工业成为世界老大,是在引进合资企业后逐步实现的。
再有一个明显的标志是人民收入。从1949年到1980年的三十多年间,人均收入基本没变。上海人有36元万岁的自嘲,看到外国访客在友谊商店挥金如土自愧不如。全国其他地方更糟。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大批的接待人员事先受到培训,要求不卑不亢,结果一见到美国人非常别扭,就是挺不起腰杆来。为什么,生活条件太低了,没法自豪。
所以,中国官方坚持的四十年腾飞是毛泽东时代打下的基础的说法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