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谈天下(368) 回国有感:繁华与没落

飞机降落在浦东机场的那一刻,我心中有种熟悉的悸动 —— 那是记忆里的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巨人。然而,当我真正走入这片土地,从超一线的上海、深圳,到三四线的省会、再到五线的小城、县镇,我看到的,不再只是“发展”的表象,而是“分化”的实质 —— 繁华与没落,交织成今日中国的真实底色。

最近一次回国是啥时候?感受到国内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一、繁华的幻觉

在上海、深圳、北京这样的超一线城市,城市的节奏几乎让人喘不过气。地铁口涌出的上班族像被程序控制的蜂群,手握咖啡,眼神空洞却坚定。商圈依旧灯火辉煌,咖啡馆、精酿吧、买手店、露营装备、日式居酒屋……一切都充满“生活方式”的气息。

但这繁华背后,是一座城市不断“挤压”的代价。

房租、房价、教育、医疗,每一项都像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中产阶级们表面上穿着得体,开着新能源车上下班,周末在法租界遛狗、喝手冲咖啡,但几乎每个人都活在账单的阴影下:房贷三十年、孩子的补习班、父母的养老、自己的焦虑。他们在朋友圈展示精致,却在现实里疲惫到麻木。

“卷”不只是竞争,而是一种社会结构的惯性。它不让你停下脚步,因为一旦停下,你就会被系统抛弃。

什么是“中国式内卷”?你选择“躺枪”或者“躺平”? - 知乎

在这样的城市里,“有钱人”早已活在另一个世界 —— 他们的孩子读国际学校,吃的是私厨、住的是内环的老洋房或浦东江景大平层。对他们而言,消费是一种“社交筛选”的手段,而不是需求。中产则在模仿他们;穷人,只能在外环之外看热闹。

二、冷与暖:从三线到五线

离开大城市,我去了几个三线与四线城市 —— 如洛阳、甚至更小的地级市。这里的生活节奏慢了一半,物价低了一半,但就业机会也少了一半。

街上仍有年轻人,但他们大多在做外卖、小店、电商、抖音直播。实体经济在萎缩,商场空置率上升,夜市倒是兴旺 —— 那是最后的“烟火气”。
城市改造的标语仍在喊着“高质量发展”,但写字楼里已经空了一层层,政府招商会议比商家客流还密集。

2021年全国一二三四五线城市划分名单鹤曈园

然而,这些城市却仍有一种“人情的温度”。小饭馆里,一顿30块钱的热炒、一壶啤酒,可以让几个老朋友聊到午夜;邻里之间仍有来往,孩子们还在街边踢球。

这让人恍惚——中国的“发展”似乎是一种光谱,越往上越孤独,越往下越朴实。

五线城市、县城的情况则更复杂。主街道干净整齐,但转个弯就是“半拉子”工程。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当地经济靠房地产支撑多年,如今房价跌去三四成,商铺无人问津。

但即便如此,县城仍然有人在“摆烂”中寻找安稳——白天麻将馆、晚上烧烤摊;网吧依旧开着,只是电脑换成了“手游专座”;而“外卖+短视频”成了无业青年的精神支柱。

他们的口头禅是:“反正也买不起,干脆不卷了。”这不是懒惰,而是一种社会心理的自我防卫。

三、衣食住行:层次的分化

在中国当下的“衣食住行”里,阶层差距已经体现在最细微的日常。

衣:超一线城市的品牌分层极其明显 —— 中产穿优衣库、Lululemon,有钱人穿Hermès、Chanel,年轻人追求国潮、限定款。而在四五线城市,“淘宝爆款”与“拼多多平替”才是主流。你能在县城商场看到假LV、假AJ,却也能看到年轻人穿得体面,只是他们靠的是“性价比审美”。

性价比”日渐失色,中国品牌靠什么与合资品牌抗衡?

食:外卖文化已经全面渗透,从一线的海底捞、太二酸菜鱼,到县城的“黄焖鸡米饭”“沙县小吃”。但中产在追求“精致健康”——低脂轻食、有机蔬菜、咖啡替代;而基层更看重“吃饱实惠”。消费降级,不只是口味变了,更是生活逻辑的改变。

住:一线城市是“高周转”的空间 —— 房子是资产,而非家。中产每月的房贷是枷锁;而在五线城市,房子空着一大片,却卖不出去。父母辈盖起了小别墅,子女却回不来。这种“住”的分化,本质上是人口流向的分化。

行:新能源汽车在北上广深成了身份象征;在县城,电动老头乐才是王者。外卖员、快递员、电动三轮车组成了最活跃的交通体系 —— 一种低成本、高效率、但无保障的移动生态。

四、吃喝玩乐:表面的热闹

当夜幕降临,中国的城市仍然亮着霓虹。商场、影院、烧烤摊、KTV、露营基地、甚至密室逃脱……表面上,人们仍然在“消费”。但这种消费,越来越呈现出“报复性与逃避性”的特征。

热闹是表面的泡沫,一触就破。

在一线城市,消费是一种“缓解焦虑”的手段 —— “反正买点贵的心情好点”;
在三四线城市,消费是“身份错觉” —— “拍几张照发朋友圈,让自己像在上海”;
在五线城市,消费是“唯一的娱乐” —— “反正明天也没事干”。

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消费心理:

有钱人的消费,是“体验差异化”。他们追求稀缺资源 —— 私人医生、会员制餐厅、会员制健身房。

中产的消费,是“自我证明”。他们买品牌车、精装房、送孩子进国际学校,用消费维持体面。

穷人的消费,则是“即时满足”。花300买个山寨耳机,买点彩票,点一顿外卖,就是幸福。

中国的消费结构在“总量庞大”的同时,也在“精神撕裂”。

五、结语:繁华与没落的并存

这趟回国之旅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同时存在的两个中国”:
一个中国在云端,讲数字经济、AI、智能驾驶、全球布局;
另一个中国在地面,讲油盐酱醋、房贷压力、孩子升学。

超一线的繁华确实耀眼,但往下走,你会发现无数城市在默默凋零;中产依旧在努力维持“体面”,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够了,别卷了。”

或许,中国的真正转折点,不在GDP的曲线,而在人心的疲惫与重新思考。
当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幸福不是被卷出来的”,那时候,也许繁华才不再是幻觉,没落才不再是宿命。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