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2000年前后,大陆依然存在许多乱象,这让我感到失望。我相信,很多70后、80前的一代人,都曾因国家的现状而心痛。当时我选择去日本,并不是为了逃离中国,而是因为我一直认为:日本在某种意义上吸收并保存了中华文明。我希望通过亲身体验,理解日本为何能迅速崛起。直到最近,我才终于用自己的方式想明白:为什么中国会孱弱这么久。
原因在于,自明朝覆亡、满清入主中原以来,长达三百年的异族统治几乎毁灭了中华文明。而明朝遗臣朱舜水被日本尊为“支那圣人”,他将中原最后的文脉传入日本,使得日本在近代的成功,与满清的衰败形成了鲜明对照。也正因此,日本逐渐生出了取代满清、继承中华文明正统的野心。
一百多年前,中国人终于推翻了异族的封建帝王统治,又历经国共内战,最终建立了新中国。这段曲折与磨难,让我联想到汉朝的建立:自夏以来的贵族诸侯制,在秦亡后被彻底粉碎,经由楚汉争霸,才迎来平民皇帝的汉朝盛世。今天,我们也许正处在一个类似的转折点——中华文明走向复兴与真正崛起的时代。
正文
如果说一个文明的崛起,必须依靠主体民族的觉醒,那么近二十年来的中国,正是在一点一滴间,走过了这样一条文化再生的道路。
一、2000年前后的萌芽
在新世纪的开端,互联网刚刚普及,一些年轻人悄然掀起了“汉服复兴运动”。他们提出一句口号:“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在当时看来,这不过是一群爱好者的浪漫尝试,但它触动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记忆。与此同时,西洋节日正在快速流行,圣诞节、情人节热闹非凡,而清明、端午、中秋却逐渐被遗忘。这种反差,让人们开始重新追问:我们的传统节日呢?
二、2008年的转折
2008年是一个关键节点。国家正式将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节假日。民间的呼声,终于在制度层面得到了回应。这一举措,标志着传统文化重新走入公共生活,也让许多人第一次意识到:传统,不是过去,而是现在。
同一时期,央视的《百家讲坛》带动了一股“国学热”。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让传统典籍以通俗的方式再次进入大众视野。无论是赞同还是批评,这股热潮说明:传统文化已经回来了。
三、2010年代的扩展
进入2010年代,文化自觉的迹象愈发明显。海外的孔子学院在全球传播汉语和汉文化,国内中小学的国学课程逐渐增多。网络空间也成了文化认同的新战场:贴吧、微博、知乎上,关于汉服、书法、红楼梦的讨论热火朝天。尤其是癸酉本《红楼梦》的出现与传播,提出“悼明之亡、揭清之失”的解读,让人们在文学背后重新思考历史与民族的命运。
大约在2015年前后,抵制“洋节”的浪潮达到高潮。许多城市、校园里出现“不过圣诞节,要过冬至”的标语,尽管争议不断,但可以看出:人们已经不再盲目接受外来文化,而是尝试寻找自己的节奏。与此同时,《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综艺节目走红,让古典诗词和经典名句在大众舞台上重新闪光。
四、2020年代的加速
到了2020年代,文化自觉不再是小众的象征,而是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汉服从边缘走向主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节日、婚礼、校园活动中自然而然地选择汉服作为服饰。短视频平台成为文化传播的高速路,抖音、B站上的汉服妆造、国风舞蹈、古风音乐,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浪潮。
与此同时,人口政策的重大调整也揭示了另一层现实:一孩政策的取消,本质上是对汉族人口危机的回应。一个文明若要延续,必须保证主体民族的生机。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对这一点的清醒认识。
而在消费领域,“国潮”成为新的关键词。从李宁到故宫文创,从传统纹样到国风设计,汉族文化的符号重新焕发生机。传统不再是古董,而是潮流。
五、未来的可能
可以预见,随着文化自觉的持续积累,未来一些少数民族的特殊优惠政策可能会逐渐调整,更强调普惠和公民平等。教育体系中,汉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中华文明的复兴,正在走向“以汉文化为根基,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
结语
回望这二十年,我们会发现,汉族文化自觉的轨迹并不是突兀出现的,而是一条渐渐汇聚的河流:从汉服爱好者的坚持,到国家节日的恢复;从书斋里的红楼梦,到综艺里的诗词大会;从抵制洋节的呐喊,到短视频里的国风热潮。
这一切共同指向一个事实:
中华文明的崛起,必须以汉族的再觉醒为前提。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