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O4-1i29hYCsXYsg50TovYw
地主、资本家早没有了,为什么还是有穷人?
地主、资本家等传统剥削阶级虽已消亡,但贫困问题仍存,这既是历史制度变迁的客观结果,也是现代社会结构性矛盾的集中体现:
一、历史制度变革的局限性
剥削形式的转换:地主通过土地垄断实现剥削,资本家则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金融体系延续掠夺逻辑。数据显示,1950年代土地改革后,农村基尼系数从0.6降至0.3,但1990年代市场化改革后,该系数又回升至0.45,揭示剥削从土地转向资本的新形态。
资本积累的惯性:旧时代地主阶级掌握的财富并未完全消解,而是通过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品等现代金融工具实现财富传承。如民国时期四大家族控制的“官僚资本”,在改革开放后转化为民营资本集团。
二、现代贫困的多维成因
教育代际固化: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仅为发达地区的1/5,知识鸿沟导致收入差距每代扩大30%。某中部省份数据显示,农村大学生就业起薪比城市同龄人低28%。
健康与医疗负担:贫困家庭医疗支出占收入比重超40%,因病返贫率高达67%。2024年数据显示,农村慢性病患病率是城市的1.8倍。
技术性失业危机:自动化使全球3.2亿低技能岗位消失,中国制造业就业人口减少1200万。某沿海电子厂自动化改造后,35岁以上员工再就业率不足20%。
新剥削机制形成:平台经济通过算法压榨外卖员、网约车司机,其时薪比制造业工人低22%。某外卖平台数据显示,84%的骑手月收入低于5000元。
三、制度性根源的延续
土地权益分配失衡:农村宅基地确权后,80.2%的女性未登记使用权,土地流转收益分配中村集体截留比例达35%。
金融资源错配:2024年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坏账率仅1.2%,而农户小额贷款坏账率达7.8%,反映出金融资源向资本密集型领域倾斜。
社会保障缺口:失业保险覆盖率仅为47%,灵活就业人员中93%未纳入医保体系。某东北县城数据显示,低保户中因病致贫占比达58%。
破局路径
教育公平:推行12年义务教育,对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
产业升级: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如贵州“锦绣计划”使10万绣娘人均增收3000元
金融普惠:建立“金融扶贫合作社”,将小额贷款坏账率控制在3%以内
社会保障: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公积金体系,试点“防贫保”等新型保障模式
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历史剥削形式的演变提示我们,解决贫困问题需超越简单的阶级对立视角,构建涵盖教育、医疗、金融等多维度的制度保障体系。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请长按下方图片????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