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贫富两极分化中的不同应对

贫富的两极分化不仅威胁社会和谐,更危及长远稳定。有两种形式的贫富分化尤其值得警惕:一是富裕国家与贫困邻国之间的发展差距,二是富国内部财富过度集中于少数精英阶层,而劳苦大众则没有经济资源改变自己在底层挣扎的现实。

美洲大陆典型体现了这两种形式的贫富分化:一方面是美国与南美贫困国家间的巨大反差;另一方面,美联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美国前1%富豪掌握49万亿美元家庭净资产,而底层50%人口仅持有4万亿美元。换句话说,1%的顶级富豪的财富规模超过半数国民财富总和的十二倍。美国政府对这两种极端分化听之任之,致使该极端分化近年来持续加剧,未见遏制迹象。

与美国政府不同,中国的政府和社会对该问题有不同的应对方法。国内多数民众认为这两种形式的贫富分化既违背道德准则也缺乏可持续性,因此支持政府推行两大战略:一是通过"一带一路"帮助邻国发展经济,二是在乡村实施扶贫政策。虽然两大战略在落实中存在资金滥用等问题,但整体取得显著成效。

市委干部T先生讲述的案例令人动容:某偏远山村家庭中,父亲与两名子女患有遗传疾病,全靠母亲在砖窑日夜劳作维持生计。这户人家收养了一位幼女。这位女孩子自幼健康,且通过刻苦攻读考入大学经济学专业,但却因经济困境入学一年后被迫辍学。T先生通过扶贫政策为其争取到大学学费及家庭基本生活费补助。女孩毕业后在杭州获得良好工作,更用公婆赠送的60万元聘礼为原生家庭新建住房,安置患病家人。

另一位干部H先生则揭示了扶贫领域的阴暗面:刚下班关门时遇见一位守候在门外的带着孙子的佝偻老妇。老妇怯生生地向他解释,说小男孩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但最近经济不好,两人失业,所以没有钱寄回家。老妇希望申请孙子的学杂费补助。这笔费用尚不及H先生日常公务接待的一座宴席。但让H先生不解的是政府的扶贫政策正是针对这类家庭,为什么老妇和其孙子并没有成为扶贫对象?经调查后发现村级官员将扶贫资金大量拨给非贫困的亲友,真正贫困者反遭忽视。经整改后男孩获得资助。两月后老妇再度来到H先生的办公室,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装着大约一斤左右的泥鳅,一定要H先生收下,称泥鳅是自己田里抓的,万望H先生不要嫌弃。此情此景让H先生深切体会到公务员的责任重大。

当前扶贫工作正致力于将九年免费教育延长至十二年,并推进全民免费学前教育。电视公开辩论中既有支持也有质疑:反对者认为在全球经济低迷背景下应暂缓部分扶贫项目,支持者则视其为保障国家未来繁荣的长期投资,不仅在道义上而且在经济上都是利多弊少。

国内这些进步的举措与热烈的辩论表明,经济分化既非不可避免亦非无法逆转。尤为鼓舞人心的是人民大众对公共政策的积极参与。若此类公共辩论能从经济领域延伸至政治领域,则善莫大焉。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