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南京大屠杀“活菩萨”女传教士魏特琳

https://mp.weixin.qq.com/s/8QBOBs-iZsii3n61PdpgcA

88年前,南京大屠杀“活菩萨”女传教士魏特琳的27个人生细节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
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新约·约翰福音11:25-26
 
 
“要是日本有良知的人知道南京发生的一切就好了!上帝,阻止日军凶残的兽性,安慰今天无辜被屠杀者的父母们破碎的心,保护在漫漫长夜中受威胁的年轻妇女和姑娘吧!愿没有战争的日子早日到来!正如你在天国所为,你也一定会恩泽芸芸众生。”
     ——明妮·魏特琳1937年12月16日南京日记
 
在我为《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搜集写作素材的时候,我第一次听到明妮·魏特琳这位伟大的女性。
——张纯如,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
 
我诚恳地建议有良知的中国人要去阅读《魏特琳日记》,中国的基督徒要去阅读《魏特琳日记》,去明白苦难的真相,去明白拯救的真实。
——本文作者袁卫东
 
 
 
 
 
Image
 

年轻的魏特琳图片,来自网络

 

此篇还是要还原在88年前南京大屠杀中挺身而出的伟大女性明妮·魏特琳(Minnie Vautrin)(1886—1941),见证其作为信仰坚定的女传教士一生珍贵的细节,因为她的光辉不仅在于南京大屠杀中挺身而出拯救万民妇孺,更在于其生命中无数的积累与选择,最终预备和成就了在南京大屠杀人间地狱中的拯救仿佛如耶稣基督再现

写作此篇,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对于魏特琳伟大的义举,很多时候有意或无意去忽略其传教士的背景,而只是彰显金陵女子大学教育家的身份或是美国侨民的身份这些身份都是确实的,而且这样做的考虑也可以理解,就是相当一段时间,对于来华传教士的历史以“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而打入另册没有传教士的这个本质使命,可以说就没有魏特琳及其震惊中国与世界的伟大义举
而魏特琳在人间地狱中的见证恰恰却如黑暗中升起的光芒照耀到这被遮蔽的历史,恢复了其应有的尊严。
 
Image
 
在南京大屠杀中守护妇孺难民的魏特琳插画,来自网络
 
另一个原因是,经常会有读者留言,对于“活菩萨”与传教士放在一起,觉得相互矛盾,不太理解。
的确,从宗教的角度看,菩萨是典型的佛教用语,而在千年以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部分,成为救苦救难、保佑和平安宁的最高象征。
而当在88年前在南京大屠杀人间地狱中的中国难民用“活菩萨”来称呼魏特琳,无比感激她挺身而出保护难民们生命与人身的安全,把她比作“活着”的“菩萨”。
这是最高的赞美!
只是他们不明白魏特琳是一个信仰坚定的基督徒,是一个怀有使命的基督教传教士,更不明白基督教的文化,因为他们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普通民众。
 
Image
在南京大屠杀中被金陵女子大学护卫的妇孺难民,来自网络
 
而这恰恰并不矛盾,因为耶稣基督也是救苦救难的,是以爱来拯救世人的罪的,耶稣基督为此被钉十字架。在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人间地狱发生时,魏特琳作为耶稣基督福音的传播者就在现场见证,就在现场挺身而出救苦救难,这就是耶稣基督拯救世人的再现,这样的见证更加证明了,在人间地狱中,有上帝在拯救,祂没有离弃世人,尽管这些中国难民并不是祂的信徒。但祂籍着魏特琳和其他在现场的美国传教士,做到了这一点(详见《88年前在南京大屠杀中拯救25万难民的14位美国传教士》)。
这样的见证就更有说服力,由一批基督徒共同完成了只有“菩萨”才能完成的拯救功业。而在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人间地狱降临时,只有具有这样坚定信仰的人们,才能在黑暗与凶暴中站立,才能献身般地去救苦救难。
 
Image
 

中年的魏特琳图片,来自网络

 

 

 
 
 
 
在88年前,魏特琳与其他美国传教士亲自见证了这一点,并将其化为永远不可磨灭的历史立在那里,让我们即使在长期的遗忘和尘封之后,返回到历史现场,依旧能感受到耶稣基督是曾降临到这里,祂的福音也曾传播到这里,最终不可磨灭。
由是,我提笔再创作此篇,满怀热忱的去勾勒美国女传教士魏特琳人生珍贵的27个细节。
 
第一个,魏特琳1886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西科尔小镇铁匠之家。母亲在其6岁因病去世,魏特琳不仅失去母爱,还过早承担了家务;但她从小深明事理,好强上进,1903年进入伊利诺州立大学。这是一所两年制师范学院,但她从小敬重教师这样的职业,也希望自己未来能成为一名教师,所以,边打工边学习,用了四年时间,190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而她在17岁时已经成为十分虔诚的基督徒。
 
 
Image

 

大学时代的魏特琳,来自网络

 

 
第二个,魏特琳从伊利诺大学毕业后,并没有在美国开始工作,而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到海外传播耶稣基督的福音。当时,全美正沉浸在“志愿海外传教运动”,魏特琳的家乡伊利诺伊州是当时全美响应号召最积极的州之一。而魏特琳选择的传教国家是中国。
 
 
Image

魏特琳母校伊利诺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校徽,来自网络

 
第三个,全美有上百个基督教传教会团体,而魏特琳在大学期间加入的是基督会(Foreign Christian Missionary Society,简称FCMS)。该会是美国教会中的师徒派。1912年秋,联合基督教传教士公会派遣魏特琳前往中国,她属于教育传教士。
 
 
 
 
 
 
第四个,魏特琳来华传教办学,第一站就任合肥三育女中的校长。而基督会在此耕耘已经有16年。但魏特琳到来时,因为中国人传统文化中不主张女子读书,大多数父母也认为女儿读书是浪费,所以,女子中学的学生人数很少。她特别震惊于中国女子的教育现状,决心用自己的力量尽可能改变这样的局面。她的工作卓越,校务蒸蒸日上,备受推崇。而从这里开始,她有一个中文名是华群。
 
Image
 
Image

 

合肥三育女中历史图片,来自网络

 

 
第五个,1918年秋,魏特琳工作6年后,按照教会惯例回美休假一年。当她回到家乡西科尔小镇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小镇居民为本地能出这样年轻勇敢的女传教士而深感自豪。
 
 
Image
 
 
第六个,1918年回美国休假,对于魏特琳的人生也比较重要,她正要与同样是在中国传教的美国未婚夫要筹办婚事,但在南京的金陵女子大学请求帮助的需求来了。原来正在创办金陵女子大学的校长德本康夫人,要回美国筹款建校,就急需一个合适的人选代掌校务,而魏特琳在三育女中的成就使她成为最合适的人选。魏特琳受聘了金陵女大的教务主任,但为此推迟了婚期,结果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婚约解除,魏特琳为此终身没有婚嫁。
 
Image

选择魏特琳进入金陵女子大学的德本康夫人,来自网络

 
第七个,1919年10月,魏特琳回到南京,受聘为金陵女子大学教务主任,并代理校长职务1年半,开始了其与南京、与金陵女子大学长达21年的情缘。在此,她将自己最黄金的年华奉献给中国女子教育的进步,贡献给金陵女子大学的进步使其成为中国最著名的13所基督教会大学之一。在此,她成长为一代杰出的教育管理者,也在与金女大共命运中处理危机与运作组织中成为一名杰出的领导者,为1937年至暗时刻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Image
 

魏特琳在金陵女子大学,来自网络

 

 
第八个,1925年,魏特琳第二次例行回美国休假,她进入芝加哥大学教育系深造。一边学习,一边为金女大负责在美国购买图书和甄选教职员。一个晚上要写五六封信,而光为金女大甄选合适教职员,就多垫付邮票和电报费9块多,而当时她的月薪才75元。她又不放过任何机会为金女大筹款,在印第安纳州一个夏令营,一次筹款几千元。
 
 
 
 
 
 
 
第九个,1927年中国政治、军事局势动荡。南京事变后,魏特琳不惧安危推动金陵女子大学如期开学。
3月24日北伐军进攻南京,金陵大学副校长文怀恩被散兵枪击而亡,停在下关长江江面的英美军舰炮击南京,形成南京事件。外籍人员纷纷回国,教会学校纷纷停学。在南京市秩序还没有回复时,魏特琳就在8月间返回学校处理校务,又未经美国领事馆准许,与8位女同事在金女大负责学校校务,是当时南京城里唯一的一群美国人。正如在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被日军攻破的时候,她们是唯一的一群美国人一样。这仿佛是一次预演。1927年9月22日,金陵女子大学如期开学。
 
 
Image
 

魏特琳在金陵女子大学,来自网络

 
 
第十个,魏特琳在金女大更重要的一个贡献是,她带来了爱的教育。她推动这些来自社会中上层家庭的学生,去关注下层人的家庭与生活,推动她们去做助贫服务,真正把金女大“厚生”的校训落实到行动中,把“爱国”的精神落实到服务中,而不是漂亮的口号与文字。
 
Image

金陵女子大学校徽,正中有“厚生”的校训,来自网络

 
第十一个,1937年6月21日早晨,魏特琳接到弟弟从美国拍来的电报,83岁的父亲去世。魏特琳对故乡和亲人满怀眷恋,但聚少离多,每六年一度的回家,太过短暂。她在金陵生活、工作20多年,这里就如同她第二个家,但她牺牲了太多。
 
Image
魏特琳的父母图片,来自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
 
第十二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魏特琳思考基督教会如何阻止战争。
7月19日,提前结束度假的魏特琳赶回南京。8月13日,中日淞沪会战爆发。8月14日,她与马吉等基督会工作人员开会,讨论基督教会将做哪些有益工作,以道义的力量阻止日本这场反人道的战争。
 
Image
 

日军对南京的轰炸,来自网络

 
 
第十三个,1937年8月15日,日军开始对当时的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开始长达近4个月的轰炸,战争危机严重。魏特琳选择不撤离南京。
8月27日晚,美国大使馆给魏特琳送来一封措辞强硬等等信,要求所有美国公民撤离南京。信中表示,如果她不撤离南京,今后发生的一切事情,大使馆将不负责任。魏特琳很感激大使馆的通知,但她选择了不撤离。“这也是我的使命,就像在危险中,男人们不应弃船而走,女人们也不应丢弃她们的孩子一样。”
 
Image
 

《魏特琳日记》的摘抄,本文作者袁卫东

 
 
Image
 

《魏特琳日记》封面,江苏人民出版社

 
第十四个,金陵大学传教士、教授史迈士曾在《世界的呼唤》文章中,谴责外国传教士在大使馆命令下撤离南京,认为这是“逃跑”。魏特琳认为“我们应该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对于基督教领导人来说,现在是其成员救济百姓、从事各种有益工作的绝好机会。”“我还感到,现在是我们基督徒更深刻理解基督教教义的绝好机会。”“他们能更深刻理解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说的话:上帝原谅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不是撤退的呼吁,而是在中国和日本继续基督教计划的前进号角。”
 
 
 
 
 
 
 
第十五个,南京的基督教组织成立了基督教战争救济委员会,开始救护源源不断运来的伤兵。魏特琳参与了这样的活动。
 
Image

南京国际安全区的布局,来自网络

 
 
第十六个,1937年11月17日,在日军向南京步步紧逼的情况下,魏特琳向美国驻华大使馆官员佩克写信,建议在南京设立一个安全区。几乎与金陵大学校董会董事长杭立武提出在南京建立国际安全区同时。
 
Image

同时提出南京建立国际安全区的杭立武,来自网络

 

 
第十七个,1937年11月20日,金陵女子大学成立紧急委员会,由魏特琳、程瑞芳、陈斐然、E.C.陈和闵先生组成,魏特琳代理校务,开始筹建金女大难民营。由此,建立了在南京大屠杀到来时,保护上万民妇女和儿童的难民营。
 
 
Image
金陵女子大学三人留守组成员(从左到右):陈斐然、魏特琳、程瑞芳,来自网络
 
 
第十八个,1937年12月3日,美国大使馆最后一次打来电话,要求魏特琳在3个选项上做出选择,1、现在就走;2,过些时候再走;3,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走。魏特琳坚定地选择了第三项。
 
 
Image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了南京城后,华中日军最高指挥官松井石根率队在南京城举行入城仪式,图片来自网络
 
 
第十九个,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破南京城,南京大屠杀降临,在人间地狱中,她挺身而出,面对残暴的日军,以金女大为根据地保护和拯救了上万名妇女和儿童,被爱戴她的难民们称为救苦救难的“活菩萨”。而她所遭受的困苦与考验,压倒肉体,直击灵魂,也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概述。我诚恳地建议有良知的中国人要去阅读《魏特琳日记》,中国的基督徒要去阅读《魏特琳日记》,去明白苦难的真相,去明白拯救的真实。因为,你要明白,南京大屠杀不是发生一天,不是一周,而是长达数周。
 
 

Image

 

Image

《魏特琳日记》的摘抄,本文作者袁卫东

 

 
第二十个,1938年2月4日,日军占领当局要求难民营解散服务的最后期限后,一些难民营开始被迫解散,但魏特琳依旧在坚守金陵女子大学的难民营,并在6月金女大难民营最后解散后,还继续帮助救济难民。
 
 
 
Image
金陵女子大学护卫的部分妇孺难民,来自网络
 
 
第二十一个,当南京在日军血腥屠杀下成为一座恐怖之城、一个人间地狱时,传教士魏特琳在金陵女子大学难民营开展了基督教宗教活动,以对抗这样的恐怖与苦难。“当你走向前,面对一群穷凶极恶之徒,他们闪亮的刺刀沾满了鲜血,这时耶稣就成了伴你左右的朋友。”
 
 
Image

《魏特琳日记》的摘抄,本文作者袁卫东

 

 

1938年1月17日开始,金女大难民营每天有两次宗教聚会。有布道,有宗教歌曲。
1938年2月27日,魏特琳启动了主题为“主的生活”的宗教活动。她根据所有的难民接受教育的能力,分为不同的年级和班级,人数超过千人。所有班组每周上三次课,还学习《耶稣传》和《圣经》篇章。4月18日,学习班600名学员进行了毕业仪式,并做了汇报演出。
这是一个奇迹,在人间地狱中,依旧有上帝的布道与歌声,依旧有灵魂的救赎。
 
 
Image

《魏特琳日记》的摘抄,本文作者袁卫东

 
 
第二十二个,1938年7月31日以重庆为战时首都的国民政府,为表彰魏特琳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妇孺的壮举,秘密给魏特琳颁发一枚“襟绶采玉勋章”。通过美国大使馆员秘密带入被日军占领的南京。1939年2月,魏特琳前往美国大使馆秘密领取。
 
 

Image

国民政府秘密给魏特琳颁发一枚“襟绶采玉勋章”,来自网络
 
第二十三个,1939年11月18日,魏特琳在日记中写道:“中国的战况日益严峻,好像中国最后一条重要的铁路干线也将落入敌手。”她对于中国的爱,因为中国在日本侵华战争中的不断失败,以及她长期的劳累,让她的精神越来越难以承受。
 
 
 
 
 
第二十四个,1940年4月14日,魏特琳写道:“我快要精疲力尽了”。她病倒了,变得整天忧郁而不能自拔,并有自杀的倾向。金女大的校友轮流照顾她,但没有好转。联合基督教传教公会接到德本康夫人来信后,决定将魏特琳接回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心理疗养院治疗。
 
 
 
 
 
 
 
第二十五个,1940年5月14日,魏特琳乘坐美国长江舰队司令格拉斯将军的军舰前往上海,准备返美。5月19日,魏特琳由马吉牧师等陪同乘坐“亚洲皇后号”出发回美国,自此,魏特琳离开了她奉献28年的中国。
 
 
Image
亚洲皇后号图片,来自台湾历史博物馆收藏
 
 
第二十六个,1941年5月14日,魏特琳一个人在联合基督教传教士公会办公室时,打开了厨房的煤气自杀。留下并不连贯的遗书:“我在中国的传教失败了”,“与其受精神错乱之苦,不如一死为快。”
 
 
Image
魏特琳在美国雪柏德镇墓地墓碑,来自网络
 
 
第二十七个,1941年5月18日,在美国密歇根州雪柏德镇城郊,联合基督教传教公会和金陵女子大学美国校董会为魏特琳联合举行庄严的葬礼。在她的墓碑上,刻着“金陵永生”四个汉字,在汉字的下面是英文:
 
                         MINNIE VAUTRIN
                    “GODDESS OF  MERCY”
                    MISSIONARY TO CHINA
                           28 YEARS
                       1886——1941
 
中文意思为:    明妮魏特琳
                          活菩萨
                       在中国传教
                          28年
                    1886——1941
 
 
 
Image
魏特琳在南京师范大学的雕像,来自网络
 
此篇就此完成,而在2023年10月26日即将结笔之际,我要回应魏特琳在82年前的遗言——她在中国的传教并没有失败,尽管曾被误解、被遗忘或尘封,但她在南京大屠杀中的见证与拯救不可磨灭,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史不可更改的标尺,她的义举唤醒和将继续唤醒中国人对于两百年来来华传教士奉献和价值的认识,继续唤醒中国人对于耶稣基督的祈祷。
因为,这片广阔的大陆,曾被基督所拯救,也曾被基督所祝福。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