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临照─“故于科大校园”
蒋家平
钱临照塑像,位于科大东区郭沫若广场东侧
提起钱临照先生,科大人无不肃然起敬。他是“第一茬”科大人,从学校一创办就给物理系的学生讲授普通物理学。 1970年,他随科大南迁合肥,是终生与科大相伴相守不离不弃的少数几位老科学家之一。甚至曾经一度,在科大最为艰难的时期,他是学校唯一的院士。或许可以说,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曾经落魄的科大才没有被外人彻底看轻,才能够保持一股不散架的精气神儿。某种意义上讲,他已是科大的化身,是科大的象征,是科大人心目中的一尊神。
钱老的可敬,在我看来,不在于他在光学、晶体缺陷、物理学史等领域做出了杰出成就,也不在于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更不在于他曾是科大的副校长,而在于他对科大的一往情深,在于他对科大视如家园,从不萦萦于个人得失,而把所有的才智和爱倾注在这片土地上。
和吴健雄、袁家骝夫妇在一起,前排右一
1958 年科大创办时,钱老已是中科院学部委员,可他上起课来依然兢兢业业,没有一点 “耍大牌” 的派头。最初一个月,大部分同学反映他的课听不懂,原来当年很多同学没有学过高等数学,而钱老的普通物理学课堂上的物理运算需要运用高等数学的知识才能理解。于是,钱老干脆在课堂上连数学一块讲,还根据同学们的具体情况认真备课,每天面壁试讲,有时候还把备好的课先讲给大学毕业不久的女儿听。在课堂上讲授转动惯量时,他曾亲自坐上旋转凳作演示,大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给听课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72 年学校复课时,钱老已是 66 岁高龄,可他仍然精神矍铄,再登讲台,热情为学生传授物理知识。
七、八十年代的恢复重建与快速发展,九十年代的平稳发展,科大的许多工作,教学、科研、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少年班,无不倾注了钱老的汗水和关切的眼神。许多科大人大约永远也不会忘记,当自己在海外苦苦求学的时候,是钱老和他们始终保持着书信联系,那信纸上由钱老特意盖上的“月是故乡明”的印章,时刻呼唤着海外游子学成归来报效祖国。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事,无不饱含着钱老以科大为家的深情厚谊。
给学生上课
钱老在世时,每从外地出差返回校园,总是十分高兴地对身边人说:“到家了。”他生前的一个心愿就是“故于科大校园”。1999 年他 93 岁时,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当时,他在省立医院,得知病情不可逆转后,便毅然提出 “回家”的请求。当得知自己的病情已不适合在家里护理治疗的时候,又坚决表示,就算回到科大校医院也是“回家”。7 月 26 日上午 9:40 分,在科大校医院三层东南角的一间特护病房里,钱老的心脏平缓地停止了跳动。
据麦汝奇老师回忆,在校医院的 100 天左右时间里,钱老病房中使用的冰箱、彩电、微波炉、轮椅、充气床垫,包括生活护理人员的酬金,甚至病房门口的拖鞋,都是钱老自己出钱购买或支付的。他还交代,冰箱、轮椅、充气垫要无偿留给校医院,供其他患者使用。钱老的 93 岁生日是在校医院病房中度过的,他一再叮嘱家属要给校医院职工每人送上一个小蛋糕,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1981 年 10 月,和华罗庚先生在合肥
为了实现钱老永远在“家里”的心愿,2000 年春天,学校在东区郭沫若广场东侧的绿树林中,为钱老安放了半身塑像,钱老的骨灰就安放在塑像的旁边。
笔者每天上下班都要从郭沫若广场中间穿行,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拐过去几步,从钱老塑像前经过。更多时候,则是远远地向钱老看过去一眼。每每这时候,就想起 1998 年夏天去钱老家看望他时的一幕。那年夏天,世界杯足球赛如火如荼。钱老面色红润,满脸慈祥的笑容,漫语轻声地说:“我喜欢看足球,好多场比赛我都看了。”
80 年代初,在日本名古屋大学
那一年的世界杯主题曲叫“生命之杯”,有一句词是这样的:“如果你真的想要,就从命运之神的手上夺取那生命之杯,因
为你的名字就写在那上面。”如果说,科大五十年锻造出一只灿烂的生命之杯的话,那么,刻在这座生命之杯上的名字里,一定少不了这三个字: 钱临照
真正把科大当成自己的家,把所有的心血和才智奉献给这个家,而不是把科大当成个人的晋升之阶,或者谋求个人发展的资本,正是历经坎坷的科大之所以为风光无限的科大的真正脊梁。
2007-11-6
《科大瞬间》文学城编辑部
许赞华 803 | 陶李 8112
刘扬 815 | 黄剑辉 815
滕春晖 8111 | 陈锦雄812 | 余明强 9115
陈风雷 786 | 沈涛 822 | Jay Sun 836
吴钧 856 | 王9015 | 林菁 8616
本文网上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8df22701000csp.ht
ml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