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我国96万英镑买辛柏林雷达,让越军

1) https://mp.weixin.qq.com/s/dPcEugqsJ2HUbN_rJeH1DQ

96万英镑买辛柏林雷达,让越军炮战中不敢还手?我军到底买亏了么

沐风谈兵论道 2022-02-09 19:2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战情解码 Author 战情解码

 

Image

1984年7月6日,老山地区正笼罩在漆黑的夜幕和绵密的雾气中。凌晨2点30分,我方境内的白石岩地区突然传出一阵刺耳的爆炸声。紧接着,各处阵地一时间警报大作,嘈杂的呼喊声此起彼伏。“敌人偷袭!”好在混乱很快就结束了。
遭遇袭击的是我边防17团炮兵营重迫击炮阵地、14军41师112团9连3排前沿阵地和“辛柏林”炮兵雷达站。在战斗中,越军特工阵亡了1人、伤10人,但因为事发突然,我方不幸牺牲9人,负伤40人,还被炸坏了1部炮兵侦查雷达、1门重迫击炮,报废了2辆汽车。单纯从军事角度讲,这是一次经典的特战破袭行动,敌人是越军821特工团406营7连的一个排。

Image

云南前线的我军“辛柏林”雷达
绝密的雷达站遇袭,其实这纯粹是越军瞎猫撞上了死耗子。在事后侦听到的通信中,越军以为自己破坏掉的只是我军的通讯站。而且幸运的是,我军的“辛柏林”雷达只是被炸坏了电源,经过前线部队的紧急修理,很快就恢复了战斗力。越军玩儿阴招一时得了便宜,不过在6天之后的MB-84“北光计划”中,我军就凭借凶狠而准确的炮火,再一次把越军打得不成人形。
在对越自卫反击的战第二阶段,我国从英国引进了FA No.15 MK-2 Cymbeline“辛柏林”炮兵侦查雷达,可以说这款雷达为战斗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这笔军贸交易,坊间也流传着许多轶事,比如说“越军的火炮每次开火后只要8秒钟,我军反击的炮弹就会落到他们头上”、“‘辛柏林’的出场使得我军占尽先机,而越军在炮战中甚至不敢还击”。其实,这些传说虽然很提气,但是大多都经不住推敲。

被志愿军冷枪冷炮调教,英国开发出“辛柏林”,20余年后又被我军拿来收拾隔壁不听话的学生

引进“辛柏林”,也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在“两山轮战”时期,为了应对越军的游动炮击,我国才耗费巨资从英国进口了2部“反炮兵雷达”,结果还让越南人炸坏了1部,最后不得不把仅剩的1部紧急调往前线。
事实上,这个说法只说对了一半。当年,我国进口雷达确实有应对边境冲突的考虑,但是考虑的时间可要比“两山轮战”更早一些,而且引进“辛柏林”的花销并不大,数量也不只是2部。

Image

1980年3月王震副总理在上海参观英国航空设备展览会
1980年,我国与英国签署了一揽子军事技术合作协议,这其中就包括了FA No.15 MK-2 Cymbeline炮兵侦查雷达。不过,与051S、歼-7M这些大件相比,“辛柏林”简直不值一提,它的单价只有24万英镑,4部合计96万英镑,在当时约合223万美元。
这引进的4部雷达,在1980年年底前全部到货。其中1部交给了西安黄河机器制造厂(国营786厂)用于科研,1部留在河北宣化的炮兵指挥学院用于教学,而剩下2部分别交给广州军区和昆明军区用于边境作战。

Image

把“联合国军”炸出心理阴影的志愿军迫击炮组
其实说起来,“辛柏林”跟我们的缘分还得从抗美援朝讲起。大家对于志愿军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炒面加步枪”。但实际上,志愿军也非常重视炮兵,只是榴弹炮、火箭炮这种“宝贝疙瘩”实在不够用。只有像无后坐力炮、迫击炮这些,当时我们能自行生产和保障弹药的轻便伴随火炮,才能端出来“可劲儿造”。有个数据恐怕大家都想不到,在阵地战阶段,志愿军团营级轻便火炮的编制数量,甚至要高于“联合国军”。
到了“冷枪冷炮”运动的档口,“联合国军”就彻底吃不消了,因为志愿军的迫击炮技术那叫一个炉火纯青。什么无炮架简便射击、单炮同时弹着,统统都是“基操”,超近距离极限射击、顶送炸药包等等花活儿,也都整成了“艺术表演”。志愿军第一个歼敌过百的“狙击手”,就是玩儿迫击炮的唐章洪老爷子。
当时,炮位侦测主要依靠前沿目视观察和声响测距交汇,但是迫击炮的烟火特征不明显,声音也不大,挨了揍的“联合国军”想报复还找不到对象。上午挨了炸,呼叫远程炮火和空中支援,乒乒乓乓一通乱打,到了下午还得继续挨炸。

Image

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广泛使用的AN/MPQ-4A近程迫击炮侦查定位雷达
于是,痛定思痛的西方国家,下定决心要发扬技术优势,搞个“黑科技”出来,防止以后再被教育。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先是在1957年捣鼓出了AN/MPQ-4近程迫击炮侦查定位雷达,接着英国的桑恩电子公司(Thorn-EMI)又在1962年推出了FA NO.8 MK1 Green Archer“绿箭侠”雷达。
不过,“绿箭侠”的性能是够用了,但是它的吨位实在没法恭维,它得用2辆3吨级越野卡车拉着,这么大一坨开到一线,那可真是砧板上的毛刺——找锤。于是“绿箭侠”瘦身成了“辛柏林”,这下加上电源才390公斤,简单分解后靠人就能扛着走。从某种程度上讲,“辛柏林”就是英国在朝鲜战场被志愿军调教出来的东西,如今又被我军拿来收拾隔壁不听话的学生,这个缘分也是没谁儿了。

“黑科技”没那么“黑”,中国仿制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是我军首次使用的‘反炮兵雷达’,“辛柏林”是当时世界领先的‘黑科技’,越军始终搞不明白,为什么我方的炮火如此精准,以至于他们每次开火后只要8秒钟,反击的炮弹就会落到头上。”在媒体资讯还不够发达的时候,这样的描述有鼻子有眼,一时间也深入人心,甚至让“辛柏林”成了科幻神器。不过,客观来看,这番说辞里的槽点还真不是一般的多。

Image

采用FV-101车族底盘的英军“辛柏林”雷达
首先, “辛柏林”的正式中文名称是“炮兵侦查雷达”,功能包括迫击炮定位、火炮校射、海岸监视、直升机和小型飞机等低空目标的搜索跟踪,地形测量,是货真价实的多面手。
其次,在引进“辛柏林”之前,我军就已经装备了370和372炮兵侦察雷达,而且早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第一阶段,就曾广泛使用。只是与进口雷达相比,国产货在反应速度、目标截获率、定位精度上,要逊色不少。
再次,“辛柏林”雷达的测量反应时间为15-20秒,但是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目标类型识别、坐标确认和上报。也就是说,从发现目标到实施反击,至少得有10-15分钟的时间。就算放到今天,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在8秒内把炮弹扔对方头上。
最后,“辛柏林”雷达主要针对迫击炮,定位精度能达到25-40米,虽然也能侦测以M-30和M101为代表的的榴弹炮(炮口初速较低),但是定位精度会下降到65-100米,而对于炮口初速更高的加榴炮、加农炮和火箭炮,就无能为力了。

Image

 
其实,使用雷达反推敌方炮位的技术,在二战末期就已经出现。到了冷战时代,早就成了烂大街的玩意儿。不过,最早的炮位侦测雷达,是用高炮火控雷达改装的,比如美国的SCR-584和英国的No.3 MK-2/F等。可是这些火控雷达发射的是锥形波束,覆盖的空域范围太小,加上在高低方向上采用的是机械扫描,所以会有“捉不住,测不准”的问题。
当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福斯特”扫描器的应用,这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J.S.Ferst,在1943年提出的一种同隅机械宽角扫描天线。在没有成熟的相控阵雷达技术的年代,通过同轴锥体布局的馈源和带格栅反射器,实现了在高低方向的水平平面波扫描。

Image

 
而“辛柏林”雷达采用了更强大的三重“福斯特”扫描器。扫描器工作时,内外锥体固定不动。中间的旋转锥体在驱动装置带动下,以每分钟约1000转的速度转动,在空间上形成了两道扇面角40°的来回扫描的倾斜波束,同时在扫描扇面下方还有一道固定的预警波束。
当来袭炮弹穿越预警波束平面时,就会被及时返现,之后扫描波束对该弹丸航迹上进行两次截获,测出每个截获点的斜距、方位角、仰角以及两点间的飞行时间,最后由计算机根据这些信息反算出迫击炮的位置。

Image

国产371炮兵侦察雷达
在1980年引进“辛柏林”的同时,国防工业部门也布置了仿制任务。而国营786厂经过6年的艰苦努力,也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987年1月28日,国产371型炮兵侦查雷达完成验收试验,在以122mm榴弹炮实弹进行的定位试验中,精度达到10m级,性能已经超过了进口产品。
实际上,“辛柏林”雷达在八十年代已经算不得先进。随着九十年代相控阵技术的普及,“福斯特”扫描器很快就被淘汰。以美国AN/TPQ-36为代表,能兼顾对迫击炮、火箭弹和加榴炮定位的炮兵侦查雷达,迅速占据了炮兵营侦察连的站位,而更为轻便的AN/TPQ-48/49则填补了步兵分队的空白,“辛柏林”发展到MK-3型后也改用相控阵天线。

Image

国产YLC-48轻型多用途侦查雷达系统
因此,在完成371型的研仿之后,“辛柏林”在我国的故事就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以SLC-2系列、BL-904系列和YLC-48系列为代表的国产炮兵侦查雷达系统,形成了从覆盖战役到战术需求的系列化产品。

“辛柏林”雷达实战作用夸大,不过买的一点不亏

对于“辛柏林”雷达在实战中的作用,在网络上有观点认为,“辛柏林”的出场使得我方占尽先机,而越军在炮战中甚至不敢还击。当然,也有人认为,“辛柏林”雷达的作用非常有限,对于越军的重型火炮无能为力。其实,无论是夸大还是贬损,归根结底都是对炮兵作战存在认识误区。
当时我们不仅做不到“发现即摧毁”,更没有把对方打得不敢还击。更多时候,我们也要经过对射,才能压制住越军。大家耳熟能详的1986年10月14日的“蓝剑-B”行动和1987年1月7日的“黑豹行动”,我方突击队的主要伤亡就是敌方纵深远程炮火造成的。

Image

我方无人机拍摄的越军阵地航片
不仅如此,我军每次都能压制住越军炮兵,靠的是综合雷达侦查、声测、无人机航拍和前沿武装侦察等手段,再加上对越军通讯网络的积极电子干扰。也就是说,虽然“辛柏林”对越军的榴弹炮定位精度不高,对加农炮和火箭炮也无能为力,但是我军凭借更强大的综合侦查与电子对抗能力,还是实现了“代差碾压”。
有了这种压制,越军才不敢靠前抵进直射我军阵地。广西方向在巩固法卡山之后,云南方向在“7·12松毛岭大战”之后,越军再也未能组织起营以上规模的攻击。而我军则可以从容组织营、连级规模的拔点作战,与敌反复争夺,在攻坚状态下取得绝对优势的交换比,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有着很大的成功。

Image

自卫反击战斗中的我军160mm重迫击炮
公正地讲,“辛柏林”雷达确实是幕后功臣中的重要一员,但显然不是唯一的一员。当然,实战的结果也表明,“辛柏林”也有着不错的战绩。以广西方向的作战为例,在1981年3月收复法卡山之后,从当年5月22日进入阵地到7月19日撤离,我军的“辛柏林”雷达总共侦察敌炮位11个、坐标613个、校射目标50个。
在法卡山战斗中,越军在反扑中动用了苏制MT-13型160mm牵引式重迫击炮,而我军使用了国产仿制型号的56式160mm牵引式重迫击炮。双方都是同样的武器,性能也一样。但是在炮战中,我军可以准确压制和摧毁对方的火炮,而越军始终不能有效还击。正是因为长时间的有效压制,才使得越军无力撼动我方阵地工事,最终在争夺战中败下阵来。

Image

前线部队赠与炮兵仪器侦查营雷达连的锦旗
在1985年1月和1986年1月的两次炮击靠矛山战斗中,广州军区炮兵仪器侦查营雷达连1排的“辛柏林”也参与了战斗。其中,在1985年1月15日的炮击行动中,“辛柏林”雷达捕捉越军阵地坐标200多个,为我方炮兵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短时间内彻底压制了越军炮火。而在1986年1月15日的战斗中,“辛柏林”雷达捕捉越军阵地坐标127个,引导我方炮兵摧毁越军炮兵阵地3个,前沿据点数十个。
结语:战争就是要以最小的代价争取最大的胜利。通过引进的先进技术,减小自己的损失,消灭更多的敌人,无论花费如何都是值得的。虽然“买到8秒先机”、“让越军炮战中不敢还手”的这些说法与事实不符,甚至还严重夸大了“辛柏林”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年我们花费96万英镑引进“辛柏林”,成功减小了前线指战员的牺牲,所以说这笔外汇上的开销依然很值。况且,我们也通过仿制,掌握了国外的先进技术,这也为国产炮兵侦查雷达系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积极争取外援并不矛盾。有的放矢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按照“洋为中用、以我为主”的原则,通过学习借鉴与消化吸收再创新,拿出真正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这也是我国军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从追赶走向引领的核心要义。

 

2) https://mp.weixin.qq.com/s/-Z9worovKCIN-jUuXGYazQ

“辛柏林”雷达有多牛?1984年被越军毁坏,邓平大怒后,引发特种兵大战

 宋晓乐 今日人物志 2022-04-06 05:36
Image
Image
* “今日人物志”独家撰稿,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

1984年7月6日,越军特工袭击我军雷达阵地,造成我军59人伤亡,还部分毁坏了“辛柏林”雷达。

中央军委对此高度重视,邓小平得知后大怒,不仅严惩了部队失职者,还质问道:“他们的特工可以进来,我们的侦察兵为什么不能过去?”

Image

 

自此,我军掀起了对越方的大规模特种兵大战。

那么,这个“辛柏林”雷达到底有多牛,让邓小平如此重视,并引发了两军的特种兵大战呢?

 

一、

 

关于“辛柏林”雷达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那就是“敌人的炮弹还没有落地,我军的反击炮弹就已经出膛了”。

这个说法有夸大的成分,真实的“辛柏林”雷达效果没有这么夸张,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辛柏林”雷达确实是我军对越军的第一利器,它在战场上成为越军的梦魇。

“辛柏林”雷达的主要用途是定位迫击炮,通过各项数据,可以通过敌人炮弹的落点,测算出敌人火炮阵地的精确位置,引导我军火炮精准打击。

Image

 

由于造价昂贵,我国从英国一共只引进了4台“辛柏林”雷达,其中一台在炮兵学院里做教学,一台在兵工厂里做研究,另外两台分别部署在广州军区和昆明军区。

在对越两山轮战期间,“辛柏林”雷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越军的火炮部队相比于我军,在加农炮和榴弹炮方面有不小的差距,但他们的迫击炮用的很好。

越军的武器底子一直比较薄,重火力有限,大部分部队都只有相对廉价的迫击炮。

不过熟能生巧,用了几十年的迫击炮,倒真让越军用出门道来了,他们的炮兵机动性强,准度高,个个都是打迫击炮的好手。

在战场上,我军和越军展开炮轰对决。我军在火力强度和炮弹数量上都占据着优势,但越军凭借超高的准度,给我军也造成了不小的伤亡和损失。

越军的火炮阵地十分隐蔽,我军难以找到,只知道大致的方向。我军的炮弹数量多,那也是相比于越军而言的,想像美军那样,炮弹不要钱似的往疑似敌军阵地倾泻,搞饱和式火力覆盖,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军必须捕捉到敌军火炮阵地的具体位置,再实施精确打击。而帮助我军做到这一点的,就是“辛柏林”雷达。

Image

 

“辛柏林”雷达的定位和校射精度高,越军的迫击炮只要一发射,雷达就能捕捉到信息,并测算出敌人的具体位置。

我军的火炮部队就能依靠“辛柏林”雷达提供的参数,对越军实施精准打击。从效果来看,那是一打一个准,越军被炸得人仰马翻,不知所措。

除了准度以外,“辛柏林”雷达还有很多优势,比如重量轻,包括电源在内也只有400公斤不到,战术机动性很高。

它的可靠性很高,简单来说就是“耐造”,不容易发生损坏,就算哪个器件坏了,拿备用的替换一下马上就能用。

所以,“辛柏林”雷达十分适合战场形势复杂,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越南战场。

自从“辛柏林”雷达在前线部署以后,敌人的火炮袭扰战术便失效了,只要敌人敢露头开炮,雷达很快就能测算出敌人的炮兵阵地,等待越军的马上就是呼啸而来的炮弹。

一段时间打下来,越军损失惨重,大量的迫击炮阵地被我军摧毁。

由于“辛柏林”雷达是我军的绝密信息,越军不知道实情,所以从他们的视角来看,解放军就像是突然“开了挂”一般,不论他们躲到哪,都能找到他们的位置。

越军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分而化之,连炮兵部队也开始打游击战,分成几个作战小组,打几炮换几个位置,不敢在一个地方停留。

其实,从理论上来说,越军只要开炮,“辛柏林”雷达就能侦察到他们的位置,但在战争实践中,不是雷达这边一发现,炮兵那边就开炮。

Image

 

我军要把敌人的火炮阵地位置标到地图上,再根据地形和角度,判断用哪种火炮反击,而这需要时间。

所以越军打一炮换一个位置,倒也确实有点作用。

但是这对于越军来说也是无奈之举,不断更换阵地位置,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被炮火打击,但这些散兵游勇式的袭击,火力覆盖率太低,让本就火力不足的越军更加堪忧。

最终,在“辛柏林”雷达的加持下,我军在与越军的火炮对决中大获全胜。两山战役成为越军的噩梦,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提心吊胆,担心遭到炮击。

二、

不过客观地说,越军的战斗力确实可以,韧性也比较足。在发现正面战场不是我军的对手以后,越军马上转变思路,干起了“老本行”:特工作战

其实所谓的特工作战就是特种兵作战,但是那时我们还没有特种兵的概念,所以便把越南这些执行渗透、斩首、袭扰等特殊任务的部队称为特工。

越南的特工部队由来已久,从越军成立之初,特工部队就已经诞生了。

越军的特工部队有其形成和发展壮大的历史背景。从越南抗法战争,到与美国的越南战争,越军的敌人大多都是规模庞大,装备精良的机械化部队。

如果正面对决,装备落后的越军不可能是敌人的对手,所以在战争中,他们经常在夜间袭击敌人的营地,通过丛林渗透到敌人后方,实施斩首和破坏行动。

这些作战方式让法军和美军都防不胜防,损失惨重。

Image

 

越军在发现特种作战居然有如此奇效之后,便开始大规模组建特工部队。

1964年,越军把零散的特工小分队集中起来,扩编成越南第305特工师,其中还分成特工、水下特工和空降特工,对应执行各种任务。

不久以后,越军成立“特工部队司令部”,特工部队成为越军的一个独立兵种,直属于越军总参。

越军特工部队规模最大时,总兵力达到2万人,他们都是越军最精锐的士兵,装备着最为精良的武器,成为越军的一把尖刀。

越军特工部队让法军和美军都吃尽了苦头,他们把越军特工称为“变色龙”,其伪装能力可见一斑。

在两山轮战之初,我军也吃了越军特工部队的亏,“辛柏林”雷达被毁,是其中最惨痛的教训。

从1984年7月开始,越军发动大规模作战,企图夺回老山等边境战略要地。为配合反攻,越军的特工部队倾巢出动,意图对我军实施渗透和破坏,削弱我军的力量。

1984年7月4日的深夜,越军821特工团406营7连的一个特工排,潜入我军阵地后方,并开始抵近侦察。

很快越军就确立了袭击目标,他们十分大胆,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还把一个特工排分成4个小组,一个小组负责接应,一个小组袭击我军迫击炮阵地,另外两组袭击位于白石岩附近的“辛柏林”雷达阵地。

“辛柏林”雷达是我军的宝贝,全天24小时都有哨兵守卫,但恰好在那天,雷达阵地上的岗哨掉了链子。

哨兵在深夜站完岗后,没有叫醒接班的战士就匆匆去睡觉了。就这样,重要的“辛柏林”雷达阵地竟然没有设防,越军的特工轻易便趁夜摸了上来。

Image

 

此时,“辛柏林”雷达就摆在他们面前,一个炸弹就能炸毁。万幸的是,越军的特工不知道辛柏林雷达是什么,也不知道长成啥样?从战后我军截获他们的电文称自己炸毁了一处通讯站来看,越军大概以为这只是一台通讯雷达。

越军特工部不懂“辛柏林”雷达的构造,只在电源处布置了炸弹,他们的注意力主要在火炮和我军营地上,在营帐外面布置了大量的诡雷。

6日2时30分,一切部署完毕,越军的4个特工小组同时发动袭击,一时间附近几个阵地都枪声大作。

营帐里的我军士兵在听到枪声后,立即拿着枪冲了出来,却触发了地雷,伤亡惨重。

仅仅10分钟,越军特工部队在完成既定任务以后,丝毫没有恋战,立即撤出阵地,向越军阵地方向转移。

此战我军阵亡10人,伤49人,迫击炮阵地和“辛柏林”雷达阵地遭到破坏,而敌人只付出了1人阵亡,10人受伤的微小代价。

Image

 

不幸中的万幸,是越军并没有炸毁“辛柏林”雷达的关键部件,经过维修以后,雷达很快就重新投入使用了。

三、

但是这个消息还是引起了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连时任军委主席的邓小平都发了火,处理了一大批相关责任人。

不过,处理失职人员并不能改变局面,越南特工的渗透行动让我军如鲠在喉,长此以往,敌人的气焰会一天比一天嚣张,必须要加以遏制!

邓小平有些生气地说道:“他们的特工可以进来,我们的侦察兵为什么不能过去?”

Image

 

是啊,越南可以实施特工部队作战,我们也可以还以颜色,要论出色的士兵,解放军比越军多得是,还都是他们的师傅。

我军此时尚没有特种兵和特种作战的概念,但在战争实践当中,我军一直都有特种作战的优良传统,侦察兵实际上就类似于特种兵,侦察作战就是特种作战。

渗透、斩首、突袭、情报战,这都是我军的拿手好戏,论特种兵作战,解放军还从没有怕过谁。

既然越军要搞特种作战,那我军就奉陪,双方来一场针尖对麦芒,看看到底是谁强?

就在“辛柏林”雷达战斗发生不久,中央军委便决定从各野战军的侦察部队中抽调精干,组成侦察大队,赶赴前线参战。

这些侦察大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屡建奇功,在数次与越军特工部队的争锋中取得胜利,挫败了敌人的阴谋,给予敌人重创。

其中战功最为卓著的,是43军所属侦察大队。43军侦察大队下属5个侦察连,由军师团各级侦察部队扩编组建,一共767人。

进入战区后,43军侦察大队直属军区前指指挥,其主要任务是侦察捕俘,搜集情报;防止越军渗透袭扰,保证老山、者阴山两山主战场的翼侧安全。

在与越军特工部队的交锋中,43军侦察大队屡次取得辉煌战果,用事实告诉越军什么叫姜还是老的辣,其中比较典型的一战是发生于1985年1月的贡家湾伏击战斗。

Image

 

43军侦察大队从组建到开赴前线不过几天的时间,但战士们适应战场很快,并且开始了向越军的渗透。

从1984年11月20日开始,侦察大队1连就进驻普弄地区,侦察越军敌情。经过1个月的侦察,1连已经完全掌握了贡家湾越军的详细情况,并针对性地制定了作战计划。

1连发现,敌人每天都要到水井处挑水,而水井附近的敌人数量不多,便于捕俘后撤离。

但1连并未掉以轻心,他们一边继续侦察,一边演练捕俘行动,提前制定各种情况的对策方案。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1连分成捕俘组、阻击组、指挥组和火力组,埋伏在水井的周围,静待“猎物”上钩。

正如1连战前预想的一样,特工作战深入敌后,发生意外是常有的事情,就在我军完成埋伏后,有几个越南的百姓来到水井跳水。

最危险时,对方距离我军侦察战士不过几米。但侦察战士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没有发出任何声响,几个越南人没有发现丝毫异样,挑完水就离开了。

捕俘小组继续潜伏,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纹丝不动,等待着敌人。不一会儿,一个越南士兵走了过来,他并未发现自己已经掉入包围圈。

在这个越南士兵走到预定位置的一瞬间,捕俘小组的几位战士一齐出手,一人打倒越南士兵,其余两人捂住他的嘴,并控制住他的四肢。

不过瞬息之间,捕俘组就完成捕俘任务,越南士兵被五花大绑,失去了行动能力。1连按照预定的方案,交替掩护撤出战斗。

在撤离途中,1连发现了10几名越军向己方走来。火力组立即以重机枪和迫击炮对敌人发动突袭,敌人措手不及,伤亡惨重。

Image

 

从捕捉越军俘虏,到带着俘虏回到我国边境,1连总共用时两个小时,堪称雷厉风行。此战敌人伤亡十余人,还被我军俘虏了一个特工少尉组长,而我军未付出任何伤亡,是一次漂亮的特种作战。

四、

43军侦察大队1连取得辉煌战果后,5连不甘示弱,在随后的37洞伏击战斗中,再次取得骄人战绩。

这一战和贡家湾伏击战十分相似,都是利用敌人挑水时进行伏击,但是不同的是,这一次敌人在37洞附近有一个多连的兵力。

37洞距离我国边境只有800米,越南的4号公路从这里经过,是一处咽喉要地。越军在这里修建了牢固的工事,并派重兵把守。

这里的越军时不时便会向我军阵地发动炮击,我军则还以颜色,双方动辄爆发炮战。然而在这轰隆的炮轰声下,越军所不知道的是,43军侦察大队5连早已潜伏到37洞腹地,并侦察得知了他们的兵力和火力部署。

在掌握越军的行军规律以后,5连决定设伏抓捕俘虏。敌人完全不知道我军的踪迹,前来挑水的几个人没有做任何防备,稀里糊涂的就做了俘虏。

在押着俘虏撤离时,5连还向火炮阵地发送了越军的兵力部署位置,对越军实施精确打击,炸死炸伤几十个越军士兵。

可惜的是,在押俘时,由于受到大量敌人的追击,俘虏在激烈的战斗中挣脱束缚逃跑,我军只能将其击毙。

尽管此次战斗未能完成捕俘的既定目标,但在未付出任何伤亡的前提下,击毙敌人30余名,还炸毁了敌人的驻地,依旧是一次成功的特种作战。

像这样的特种作战,在两山轮战期间数不胜数,敌人的阵地遍地开花。不是今天这个长官被斩首,就是明天那个仓库被炸。

光是43军侦察大队,在两山轮战期间,就渗透侦察122组次;与敌战斗34次,俘虏越军16名,击毙143名,击伤23名;摧毁越军驻兵点11个、仓库2个、桥梁1座;缴获军用物资不计其数。

而像43军侦察大队这样的特种作战部队,我军在越南战场上一共有15支,它们取得的战果之庞大,堪称辉煌,对保卫我军侧翼安全,正面战场取得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越军的特工确实不简单,在一开始给我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还险些就彻底炸毁了“辛柏林”雷达。

但在我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后,越军的特工部队显然不是我军的对手,15个侦察大队轮番参战,俘虏击毙大量越军特工,给越军造成重创,沉重地打击了越军的嚣张气焰。

越军要是早知道自己挑起特种兵大战,结果一败涂地,恐怕肠子都要悔青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