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来源: 吃飽喝足 2023-10-05 12:11:52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127 bytes)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中国民族工业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产生,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得以初步发展。“所谓辛亥革命者,今也其时也”。辛亥革命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象征,也预示着民族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12年是之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兴盛的起点,而辛亥革命的影响则是中国民族工作得以发展兴盛的根本原因。辛亥革命强烈冲击了封建制度,革命成立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仿照西方国家经济体制设立了专门机构,如财政部、农工商部等,为民族工业的发展蓄势和铺路。并于1913年7月13日发布临时大总统令,宣布凡是清朝“保护兴业各法令”,对于民国国体没有抵触的,仍然适用,还要求各省民政长提倡工商业,对所有商办公司进行保护和维持。这就使得自清末以来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得以延续并进一步发展。同时,辛亥革命极大得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民族资产阶级受到鼓舞,“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成为当时的两大思潮,各种实业团体犹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这些都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于是,从民国初期直到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势头迅速升温。新的私人资本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几乎每天都有新公司注册”;“各埠公司呈请保护、注册、立案、给示等事,纷至沓来”,实业部应接不暇。据农商部统计,辛亥革命前后历年设厂数,1910年为986家,1911年为787家,1912年为1504家,1913年为1373家,1914年为1123家,出现了一个开设工厂的热潮。从各个具体部门来看,面粉、火柴、卷烟、印刷等轻工业部门都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图1: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一个缩影

  到了“一战”时期(1914-1919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以迅速发展,迎来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春天”。“一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兴盛一度锐不可当,其发展惯性还延续到了1922年。事实上,1918到1922年我国民族工业创立企业的总资本即已超过此前半个多世纪中国企业的投资总额,这个时期也常被学术界视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以纱厂为例,1914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21家,产纱锭503104枚,到1922年纱厂增加到65家,当年共产纱锭1632074枚;这时期,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增加到1919年的330 万吨。但正因为民族工业的“春天”是缘于帝国主义经济掠夺的“放松”而不是“消逝”,随着一战后帝国主义势力的卷土重来,一度似乎要春暖花开的民族工业又退回到“严冬”。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经济上采取了种种政策措施,为发展资本主义和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开辟了道路。1927年到1931年,民族工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但是到了1931年日本帝国主侵占东三省、1932年发动淞沪侵略战争、1933年起向华北大规模走私、在华棉纺织业投资的激增,都使民族工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故1931年至1935年间,我国民族工业陷入了深刻的危机。抗日战争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又悍然发动内战,持续破败的中国农村经济严重限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