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先生乱点鸳鸯谱,阿三哥再贩处女秀

倪光南先生说System-V的未来在中国,国内鼓吹已流片几亿,看来Risc-V这个三十多年的老处女,终于嫁入大宅门了。但我随便看了关于google的流片,除了标题没找到是System-V的说法。

1997年的时候,硅谷上市了一间公司叫AMC。某人加入的时候已经是若干年后,它有自己的大楼和地皮。2011年左右,因为主要客户思科流失,CEO GP决定改做ARM。决策很英明,但是公司没这个能力,就买了一家叫VLG的小公司。同属三哥的BJ也是这段时间聘入,两人亲密无间,BJ在芯片设计上似乎很有能力。

CPU当然是买的ARM,此外最主要的两个IP - 可以理解为所需模块 - 就是DDR存储器和PCIe高速卡口。为此研发部门遍寻业界标准如Synopsys和Cadence等,很快,GP直接下令,买KC公司的!

KC是谁?不知道啊?不见经传啊。商谈之下,原来是间初创,说他们的IP已经出了样片工作正常,会谈时对方的研发工程师有一堆人,非常健谈 - 当然不懂的事也能说的天花乱坠正是三哥的特点。

流片了,那时shuttle流片也要上百万了,美刀。但是不工作。研发部门再上门的时候,发现只剩下一个客服!卖糕的(My God)!要对方流片成功的实例,支吾搪塞拿不出来。后来搞来了了对方的源码,研究一番后发现,擦屁股还是太硬了。

一次公司大会上,一位WH先生质疑当初的决定,听说KC公司是GP还是BJ的亲戚开的?GP闻言色变,立即声色俱厉、气急败坏的训斥对方,这可是公司大会啊!

会后,两人迅速把R&D并入VLG的组,碍眼的也不都能都裁,WH留下了,免得这家伙到外面去嚷嚷。重新买正经IP,浪费了2年,每年还要额外付给KC的IP持有人20多万美刀 - 买IP还附带顾问费?最后总算流片成功,但是从系统到市场,都是差强人意。

说时迟那时快,公司已经撑不下去了,早由上市转为私营化,大楼和地皮也卖掉了。

东部一家运营良好 - 年增长率30% - 的公司MAC,对AMC的PHY部门颇有兴趣但是无意接手CPU部门。因此把许多人都被名义上转入PHY部门,MAC下来看了一番,最后决定先都买了,再把CPU部门脱手。

又是两三年过去,人走了一大半,剩下的苟延残喘,MAC的股票掉了一半。峰回路转,又来了一个接盘侠还是大侠,由Intel、Qualcomm等找来一批大拿,鸟枪换炮,新公司蒸蒸日上。MAC轻装后股票又上去了。

GP不知所踪。BJ等原VLG的一批另起炉灶-做Risc-V,还是几个皮包公司的拥有者!最后的消息是中国来美商谈购买BJ的东东。卖第三次!真是小母牛上天了!

摩尔定律至今,每一年半集成电路晶体管的数量加倍,Risc-V这个20代前诞生的侏儒还真是命长,就不知道诞下的后代是否正常。某人要是会中文肯定偷笑:汉唐资本,入吾彀中矣!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