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瓶颈

中国制造的瓶颈,其实就是在大众平价产品到高端精品的升级过程中,

无法产生更高价值和质量的产品。

这涉及到文化层面的因素,也涉及到制造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更涉及到

合理的制造业利益分配更深层次的社会制度问题。

1。“多,快,好,省”,的文化传统影响,让普遍的企业管理停留在利用人口

红利,靠规模效应,最快速度提高生产效率,用市场认可的质量标准下限,

追求最大的市场占有率。而在产品质量的精工制作,和稳定性耐用度

等多次设计不断精益求精的升级过程忽略。

急功近利,就是最典型的特征。

第一代新产品,设计生产,市场营销,都没有问题。

第二代成熟产品,形成规模化,产生企业利润,也没有问题。

而第三代产品的升级和质量品质提高,却卡住了,不能够保持长久的市场竞争能力,

常常被后来的跟学者超过。

在重复研发中,再次煎熬以维持生存。

不能在市场中维持良好的口碑,产品质量和服务短板,导致高端利润无法获得,

因为没有品牌,只能给欧美企业代工。

 

2。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

对复杂产品的所有关键质量步骤掌握,必须要求每个生产人员对设计整体的理解。

很多精工制作的细节,不是态度认不认真就能把控的。在大批量高强度的生产中,

摸索出的保证质量的方法,很可能是原产品设计师都无法预设的。是技术工人的

实际经验和工程师的细致设计磨合的产物。

而新产品的这段磨合期里,必须保证企业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对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知识水平要求也是重要的。

 

3。企业利润分配问题,直接影响一个产品质量和市场的生命期。

由于对资方和技术方的过重看待,他们往往获取了最大一部分的利益。

对产业工人的薪资压得太低,导致他们的流动过频,同行之间恶性竞争挖人,

让产品生产质量保证得不到稳定的环境。

“学会就跳槽”现象,导致企业产品生产质量在原地踏步,无法精益求精提高,

甚至每况愈下。

同行之间的内卷,导致整个行业的衰败。

从根本上讲,还是资方及社会普通大众的价值观念问题,对普通劳动者的不尊重。

社会化大生产每个环节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体产品的品牌,所以,没有平等及尊严

的企业是很难创造出精品品牌,最多就是仿制模仿跟风赚快钱,一旦市场大环境

变差,就会出现倒闭浪潮。而企业一旦倒闭,又会丧失原来生产高质量产品的

产业人员和积累的实际经验。这些精工经验是书上学不到的,很多是口口相传的技巧。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