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林彪事件后,毛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视力和腿力衰退尤为明显。江青就为其搞来了若干“过路片”,即由香港派专人选定送到广州,再由广州当天将片子送上飞往北京的客机,片子到北京后归江青管,别人不能过问,相当保密,一般不超过三天即送回香港。
后来,还专门为毛拍摄了专供其一个人看的“内片”。“文革”作家叶永烈2004年曾在《往事》杂志上撰文回忆了自己为毛拍“内片”的经历。
那是在1976年5月初,根据来自北京的指示,上海成立“内片”摄制组,正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的叶永烈被任命为上海“内片”摄制组导演。这不仅出乎叶永烈的意料,也让其同事们万分惊讶,因为叶永烈在文革中已被打成“文艺黑线干将”、“大毒草作者”,被抄家,在“五七干校”度过3年后,去挖防空洞及做煤渣砖,之后才回到上海工作。在政审相当严格的时代,这样的人怎么能去拍摄“内片”呢?
后来,叶永烈才明白,这些“内片”是“中央直接交办”的,是专为中央“首长”拍摄的娱乐性影片——代号为“文集内片”,因此要求是质量高,速度快,限时限刻完成。在任务下达之后,必须在半个月以至一星期完成影片,而叶永烈素有“快手”之誉,不仅剧本写得快,拍摄影片也快,所以被选中。
叶永烈在文章中披露,当时在北京与上海两地各成立“文集内片”组,上海一共成立了两个组,叶永烈负责的组有50多名工作人员,赶拍《驯兽》以及京剧唱腔音乐;另一个组则拍摄京剧“旧戏”——才子佳人戏,而这些“内片”专供病重的毛泽东观看。从毛观看的内容看,大多都是被中共打倒和批判的曲目,被中共一再洗脑的中国老百姓此时该作何感想呢?
于是,在毛病重的日子里,叶永烈成了“忙人”,兼编导于一身:自己写剧本,自己导演。从1976年5月接受任务,到9月9日毛死去,短短4个多月中,完成了9部影片。
关于“文集内片”的内幕,1992年第二期的《炎黄春秋》杂志刊载的著名京剧演员齐英才撰写的《“文化大革命”中秘密拍摄传统戏始末》亦有所涉及。文章披露,拍片子的借口是“给中央负责同志作调查研究”、“给今后文艺革命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留下宝贵资料”等。
而且片子送审通过后,只准印四个拷贝,一个送中央,一个送国务院文化部,一个送钓鱼台,一个送中央电影局资料库。在不到半年时间里,他们就成了二十余部戏的摄制。
随着毛的死去,特供的“文集内片”的拍摄也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