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的 聂荣臻 真是个不会打仗的将军吗?】

来源: 2019-09-17 23:04:51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Marshal Nie Rongzhen.jpg

聂荣臻 中国红朝10大元帅之一, 是最后一位谢世的元帅,享年93岁。

有人说 聂荣臻 不会打仗,不敢苟同。

他是黄埔军校的 教官之一。

鹅 感觉 聂荣臻 有以下几大旁人不及的大贡献:

1,创立华北根据地,这个根据地是会下蛋的母鸡。

2,一心为党,不搞自己的小山头, 给了西北彭德怀和贺龙 32个团,粗计3-4万人的军队和干部。

3,向中央和主席提出 将 晋察冀军区的 冀热辽 划归 东北军区,给了林罗。又是3万来人。

4,若是紧抠自己部队, 这7-10万人,是多大的力量?!【没有华北军区牵着傅作义等大部,西北和东北军区就没那么轻松便当。-- 鹅注】

5,建国后,主抓 国防科委,两弹一星第一元勋和首功大臣。

6,陈赓,罗瑞卿 大将,杨得志,杨成武 等上将军,都是当时聂帅的铁杆儿部下。

1938年3月,毛泽东曾评价聂荣臻:“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里面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1958年,在一次军委常委会议上,毛泽东说:“聂荣臻是个厚道人。” 

1967年,毛泽东在研究出席“八一建军节招待会”人员名单时,又说“聂荣臻是个厚道人

【聂荣臻几次代人受过,也不辩解 - 鹅注】

1968年3月8日,聂帅在西山军委招待所住处,突发严重的心脏病,心房连续扑动60多个小时,心跳次数常达每分钟2 00多次。1 2日转危为安后,遵医嘱,绝对卧床8天,然后再脱离工作休息7天,也就是要休息到27日。聂帅l952年起就有心脏病,但这次是发作最严重的一次。

1968年3月24日晚上,人民大会堂,林彪宣布 撤销杨余傅三人的职务,过后,毛泽东接见了全体与会人员。

4月7日,聂帅给毛主席写了封信,信中说:“最近在揪杨成武黑后台的活动中,有些大字报点了我的名,有的虽未点名,但也可以看出怀疑我是后台的……请求主席能在百忙中接见我一次,亲聆面教,以便把事情搞清楚。"
    3天之后(4月10日),周总理要秘书周家鼎同志打电话给聂帅,这个电话是我接的,说是4月7日聂帅写给毛主席的信,毛主席看后批了如下内容:“荣臻同志,信已收到,安心养病,勿信谣言。"看了电话记录以后,聂帅说:“这一下我清楚了,他们要抓我的什么黑后台,并不是毛主席的意思。"

当天晚上,周总理给聂帅打电话,通知他到人民大会堂l l 8号房间毛主席那里开会。出席会议的除了毛泽东、林彪、周恩来而外,就是聂荣臻、李富春、李先念、陈毅、徐向前、叶剑英等老同志。在会上,毛主席对聂帅说:“你不要背包袱,如果讲杨成武的后台,第一个就是我,第二个才轮到你。" 显然,聂帅的信,引起了毛主席对抓“黑后台”问题的重视,所以才开了这次会议。   

File:Ninja141534279782774.jpg

1948年12月,平津战役总前委指挥部合影,左起:黄克诚谭政、聂荣臻、萧华罗荣桓刘亚楼高岗林彪

 

---------------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字福骈,小名双全四川省江津县吴滩鄉石院子人(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镇郎家村),中国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共产党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代主要領導人之一。

聂荣臻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于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黄埔军校秘书兼政治教官,参加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他参与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后担任中央军委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委,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八路军115师副师长、政委,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参加平型关战役,并开辟晋察冀根据地。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晋察冀中央局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三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等职,指挥平津战役等作战,攻占华北全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聂荣臻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主抓“两弹一星”研制,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牵扯进“二月逆流”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继续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1992年5月14日,聂荣臻在北京逝世。享年92周岁93虚岁。

 

---------------

晋察冀不单单是支援东北。据战史记载,

从1939年到抗战胜利前后,先后从晋察冀调往第120师、陕甘宁、晋绥、晋冀鲁豫和东北的部队,

达32个主力团和25个架子团,以及大批地方干部。

晋察冀做出的贡献显而易见。

我军全面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后,中央军委于1948年5月9日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管辖境地及人选的通知》,将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以聂荣臻为司令员。于1948年5月,由原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和原晋察冀野战军部队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期间我军的主力部队之一。

1949年4月,中央军委将第18兵团(原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和第19兵团(原华北军区第二兵团)配属第一野战军,进行西北战场作战。第20兵团(原华北军区第三兵团)调赴天津、塘沽和秦皇岛,担负海防任务。

我军全面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后,中央军委于1948年5月9日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管辖境地及人选的通知》,将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以聂荣臻为司令员,薄一波为政委,徐向前为第一副司令员,滕代远为第二副司令员,萧克为第三副司令员,赵尔陆为参谋长,罗瑞卿为政治部主任,蔡树藩为副主任。
华北军区下辖两个野战兵团,即华北军区第一、第二兵团。
5月20日,新成立的华北军区进行了建制调整:
以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留下的部队组建华北军区第一兵团,由徐向前兼第一兵团司令员及政治委员,调王建安为副司令员及副政委(王建安未到职,由周士第接任);华北军区第一兵团辖三个纵队:第8、第13、第14纵队。[注:48年7月,14纵调归军区直属;48年8月,由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部队组成15纵,辖43、44、45旅] 华北军区第一兵团主要担负太原方向作战任务。
以原晋察冀野战军部队组建华北军区第二兵团杨得志任第二兵团司令员,罗瑞卿兼第一政治委员,杨成武任第二政治委员;辖华北军区第二兵团辖4个纵队:第2、第3、第4、第6纵队。
以原晋冀鲁豫和晋察冀军区炮兵旅分别组成华北军区炮兵第一、第二旅,由华北军区领导,分别配属第一、第二兵团指挥作战。
另外,第1纵队仍属北岳军区建制,第7纵队仍属冀中军区建制。
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共26个步兵旅和2个炮兵旅,共23.5万人。
华北军区的此次建制调整,没成立“野战军”指挥机构,中央军委也没有单独成立“华北野战军”建制,只在华北军区建制下组建辖下的两个野战兵团:“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和“华北军区第二兵团”。(1948年8月新组建“华北军区第三兵团”)。这与其他“四大野战军”完整的建制番号和指挥机构完全不同。
与华北军区同时成立的“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明确授予“中原野战军”番号,并明确任命:刘伯承为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陈毅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李先念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宋任穷为副政委。
早在1947年5月,中央就有了以东北我军为主(以晋察冀部队为辅),整体负责东北和华北战事的部署。7月20日,毛泽东给东北民主联军首长林彪罗荣桓布置内战第二年作战任务时时就已明确提出:“当战争发展到平绥附近时,晋察冀和晋绥我军统一归林(彪)罗(荣桓)指挥作战”。
1948年4月22日,中央军委明确指示晋察冀野战军华北军区第二兵团):“你们有配合东北作战的任务”。
1948年8月,为配合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作战,中央军委调整了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建制:以第三、四纵队和二纵四旅及华北军区2个独立旅组建新的华北军区第二兵团;以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任政委耿飚任参谋长。华北军区第二兵团以主力出击(北)平承(德)线,一部出击平张线。
以华北军区第一、六纵及二纵2个旅组建华北军区第三兵团,以杨成武任司令员,李井泉任政委,李天焕任副政委。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向绥远挺进,拖住傅作义主力,使其不出或少出关增援东北。
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主要任务是在冀东、平绥方向钳制华北敌军,在中央军委直接指挥下,配合东北野战军作战。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野战军现时分为四个,以地区名区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
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各野战军番号按序数排列的指示》,西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入关后,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军区地方部队统一归东野首长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指挥,配合东北野战军发动“平津战役”。
12月22日,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在东野四纵重炮团的支援下,攻克新保安,全歼敌三十五军1.6万人。
12月24日,围攻张家口的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在东野四纵的支援下,以伤亡2900人的代价,歼灭张家口逃敌6.5万人,极大鼓舞了华北我军的士气。
1949年2月,华北军区部队整编,其第1、第2、第3兵团依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第19、第20兵团,归中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
平津战役结束后,中央军委调第19兵团(原华北军区第二兵团)、第20兵团(原华北军区第三兵团)与四野炮兵第一师西进,与第18兵团(原华北军区第一兵团)一道会攻太原。
4月,中共中央军委将第18、第19兵团调赴西北战场,归属第一野战军建制。 第20兵团调赴天津、塘沽和秦皇岛,担负海防任务。
11月,第18兵团归第二野战军建制。
------------
 
1946年3月1日,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发出《关于复原工作的决定》。据此,晋察冀军区分别于3、4月份和5、6月份进行了两期精简复员。全军区共复员、转业约10万人,占全军区部队的三分之一。
野战军由9个野战纵队25个旅,缩编为4个纵队9个旅(每个纵队由原9团缩编为6团),野战军由原来的20余万任缩减至共5.1万人。精简整编后,晋察冀军区部队由31余万人减少至20余万人。
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晋察冀军区结束精简复员工作,开始招集部队,准备应付全面爆发的内战。
按照中央要求,晋察冀军区于6月恢复野战军指挥机构,萧克任司令员,罗瑞卿任政治委员,耿飚任参谋长,下辖第一、二、三、四纵队。
7月31日,晋察冀野战军晋绥军区部分部队配合下发起大同、集宁战役。由于事先对于大同城防坚固估计不足,以致久攻不克。敌军增援时,在集宁又打援失利。9月13日集宁失守,被迫于9月16日撤出战斗。
在晋察冀野战军久攻大同不克时,敌军攻击承德。晋察冀军区决定放弃承德,承德于8月28日被敌军攻占。
集宁丢失、承德放弃之后,张家口已经处于被东西夹击态势。敌军于9月29日,分东西两路进攻张家口,晋察冀军区首长向中央请示弃守张家口
张家口、承德失守后,冀察热辽地区与晋察冀的联系事实上已被敌人分割。聂荣臻向中央建议,将冀察热辽地区划归了东北民主联军
1946年10月,晋察冀中央局召开“涞源会议”,总结内战爆发以来几个月军事上的教训和不足,提出坚决贯彻中央“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歼灭战”的精神,学习兄弟战区的胜利经验,扭转晋察冀军区的被动局面。
1946年12月,晋察冀军区再次撤销野战军指挥机构。第一纵队归还晋冀鲁豫军区建制。其余第二、三、四纵三个纵队归晋察冀军区指挥。
晋察冀军区还动员了三四万翻身农民参军入伍,同时从地方部队抽调三个旅,一起补充进三个野战纵队。三个野战纵队由精简后的每纵队辖两个旅,恢复至每纵队辖三个旅,野战部队总兵力达到7.5万人。
1947年4月26日,中央工委刘少奇朱德达到西柏坡整顿晋察冀军区的军事和土改工作。针对晋察冀军区军事上存在的问题,朱德亲自指导晋察冀军区再次组建晋察冀野战军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任政治委员,杨成武任第二政治委员,耿飚任参谋长,下辖3个纵队,还首次组建了1个炮兵旅。
1947年中,各战略区先后开始转入战略反攻阶段。
毛泽东开始部署将华北的军事与东北军事作为一个整体,提出:以东北我军为主力,以晋察冀和晋绥为辅助,攻占东北及华北除平、津、沈三点以外地区的战略目标,并明确提出“当东北我军发展到平绥附近时,晋察冀和晋绥我军统一归林(彪)罗(荣桓)指挥作战”。
从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开始,中央赋予晋察冀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配合东北我军作战,牵制华北敌军,使华北敌军不出关或少出关。
9月2日,晋察冀野战军进攻涞水、出击大清河北。此役歼敌5278人,我军伤亡6778人,虽属主动出击,但却打成了得不偿失的消耗战
在东北我军发起猛烈的秋季攻势期间,蒋介石急从华北战场调三个师增援东北,导致敌在华北兵力不足。10月11日,晋察冀野战军趁势进攻徐水,调动了驻守石家庄的敌第3军出援。晋察冀野战军长途奔袭,于清风店一带全歼敌第3军1.7万人,俘虏敌军长罗历戎。我军损失仅9192人。这是华北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后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对扭转华北战局起了关键作用。
11月6日,晋察冀野战军发起石家庄战役,历时6昼夜,攻克华北重镇石家庄,歼敌24288人。我军攻克石家庄,拔掉了割断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的钉子,为不久后两区合并为华北军区创造了条件。
1948年5月9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管辖境地及人选的通知》,将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华北军区下辖两个野战兵团,即华北军区第一、第二兵团。
以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留下的部分部队组建华北军区第一兵团,以原晋察冀野战军组建华北军区第二兵团。
华北军区的此次建制调整,只组建了华北军区辖下的两个野战兵团:“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和“华北军区第二兵团”。(1948年8月新组建“华北军区第三兵团”)
中央军委没有单独成立“华北野战军”建制,没有任命“野战军”指挥班子成员,也没建立“野战军”指挥机构,这与其他“四大野战军”完整的建制番号和指挥机构完全不同。
 
 
----------
华北军区第18、19、20兵团~1949年2月
第十八兵团(1949年2月由华北军区第一兵团改称,4月拨归第一野战军指挥)
司令员:徐向前周士第(后,1949年6月)
政治委员:徐向前(兼)、周士第(后,兼1949年6月)
第六十军(1949年2月由华北军区第一兵团第八纵队改称)
军长:王新亭、张祖谅(后)
政治委员:王新亭(兼)、袁子钦(后,1949年6月)
第六十二军(1949年3月由原华北军区第十五纵队改称)
军长:刘忠
政治委员:袁子钦、鲁瑞林(后)
 
第十九兵团(1949年1月由原华北军区第二兵团改称,4月拨归第一野战军指挥)
司令员:杨得志
政治委员:罗瑞卿李志民(后,1949年5月)
第六十三军(1949年1月由原华北军区第三纵队改称)
军长:郑维山
政治委员:王宗槐
第六十四军(1949年1月由原华北军区第四纵队改称)
军长:曾思玉
政治委员:王昭
第六十五军(1949年1月由原华北军区第二兵团第八纵队改称)
军长:邱蔚
政治委员:王道邦
 
 
第二十兵团(1949年1月由华北军区第三兵团改称,属华北军区建制)
司令员:杨成武
政治委员:李井泉李天焕(后)
第六十六军(1949年2月由华北军区第一纵队改称)
军长:萧新槐
政治委员:王紫峰
第六十七军(1949年2月由华北军区第二纵队改称)
军长:韩伟
政治委员:旷伏兆
第六十八军(1949年1月由华北军区第六纵队改称)
军长:文年生徐德操(后)
政治委员:向仲华漆远渥(后)
 
 

-------

1947年的初夏,父亲的心情格外好。主要是因为正太战役打得漂亮,这一仗共歼敌3.5万人,控制了获鹿西迄榆次约180公里的正太铁路,解放沿线7座城镇,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基本连成了一片,孤立了石家庄的敌人。

说实在的,晋察冀军区已经很长时间没打这么痛快的仗了,从延安回到晋察冀后,父亲太紧张了 。绥远战役、大同、集宁战役,以及保卫张家口战役这几个仗都打得不顺心,尤其放弃了张家口,父亲感到压力很大。正太战役的胜利结束,终于让父亲松了一口气。他心情舒畅,眉头也展开了。他 认为,军区部队已经取得了战争主动权,可以打更大、更漂亮的歼灭战了。果然,一个月后,又接连胜利 进行了青沧战役和保北战役。这两个战役加上前面的正太战役,被战史专家誉为晋察冀军区的“三战三捷 ”。

 

在华北战场上,我军自此开始由被动转入主动。

1947年10月,经历了大战磨炼、士气正旺的晋察冀部队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鱼”——蒋介石的嫡系第3军。这便是著名的清风店歼灭战。

第3军原驻守石家庄,在我军的“调动”下,同时在蒋介石的驱动下,离开坚固的城市,北上寻找 我军主力决战。得到准确情报后,父亲立即与杨得志、杨成武、耿飚等人紧急制定了作战方案。这个方案 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赶在敌人前面,到达清风店地区,而此时,第3军主力离清风店约45公里,我军主力 还在徐水地区,相距120多公里,必须用比敌人快两倍的速度强行军,在一昼夜内到达清风店地区。为此 ,父亲电令冀晋、冀中军区,尽一切努力,阻滞敌人的北上行动。很多年以后,参加过此次战役的老战士 ,最念念不忘的就是大战前的那次急行军,他们昼夜兼程,吃饭都是边走边吃,次日一早,部队进入高阳 以南的老解放区时,群众已经把早餐摆在街头,把饭送到战士的手上,冀中人民在一夜之间为这次战役动 员了9万多名民兵和民工,3400多辆大车,1万副担架,充分显示出老解放区人民群众的觉悟和人民战争的 威力。父亲得到这个消息,欣慰不已。屈指算来,从他初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到现在,已经快有10年的时 间了,广大人民群众完全站到了共产党一边,有这样的人民支援,就会不断地从战场飞来胜利的捷报。

我们的主力部队终于赶在了敌人前面。经两天两夜激战,全歼美式装备的敌第3军主力1.3万人, 敌人无一漏网,并且活捉了其军长、副军长和一个师长。加上打援所消灭的4000多,此役共歼敌1.7万人 。

第3军军长罗历戎被俘后提出要见见他在黄埔军校的老师聂荣臻,他是黄埔一期学生,据他说当年曾听父亲讲过课。父亲在前线指挥部接见了他。罗历戎表示很惭愧,后悔不该替蒋介石卖命。父亲鼓励他重新做人,努力学习,好好改造自己。此人解放后当了全国政协委员。

清风店歼灭战,是一次重大胜利,中共中央专门致电祝贺,朱德即兴赋诗一首——《贺晋察冀军区歼蒋第三军》——

 

南合村中晓日斜,频呼救命望京华。

为援保定三军灭,错渡滹沱九月槎。

卸甲咸云归故里,离营从此不闻笳。

请看塞上深秋月,朗照边区胜利花。

清风店报捷后,石家庄的敌人完全被孤立起来了。清风店战役结束的当天,父亲就向中央军委发电,请示乘胜夺取石家庄的问题。毛泽东很快回电 ,完全同意适时攻打石家庄。

石家庄守敌虽然只有2万多人,但它毕竟是个大城市, 城防坚固,从日本占领时代开始,就不断加修工事,据情报显示,石家庄的大小堡垒,就有6000多个。敌 人曾经扬言:“凭石家庄的工事,国军可坐守三年”、“没有飞机、坦克,共军休想拿下石家庄”。

在当时,攻打一个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是需要胆量的。朱德支持父亲坚决打,并且提出“勇敢加 技术”的口号。这更加坚定了父亲的决心。他们的部署是,考虑到石家庄地处平原,解放军没有坦克、飞 机掩护,很难靠近城池,确定以阵地战的进攻为主,用地道作业接近堡垒,用炸药爆破,加以炮击,各个摧毁,逐步推进。11月6日,也就是清风店战役结束后的第14天,父亲下达攻打石家庄的命令。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这毕竟是解放军头一回攻打一个大城市,缺乏经验,但各部队士气旺盛,勇猛突击, 进展相当顺利。战斗进行的过程中,父亲念念不忘部队的入城纪律,8日,晋察冀中央局发布了《必须尽力保护石家庄不受破坏的指示》,对入城部队做出了各项规定。由于工作细致,很多事情想在了前面,部 队进入石家庄后纪律很好,证明解放军不但能打下大城市,而且能管好大城市。

6天之后,石家庄顺利攻克,全歼守敌2.4万人。它是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期间打下的第一座坚固设防的大城市,自然有着非 同一般的意义。在这以前,我们钻山沟,现在,我们要进大城市了。打下石家庄,是一个最好的象征,象 征着共产党和它领导的军队开始由农村真正走向城市。

1年前,晋察冀部队放弃张家口时,曾经受到非议,1年后,他们打下了一个坚固设防的省会城市,引起一片喝彩。至此,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了一片,对以后的华北战局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仅仅1年的时间,晋察冀军区的部队就取得了如此大的胜利,父亲深感欣慰。

 

中共中央又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电。朱德总司令致电父亲转晋察冀军区全体指战员予以嘉勉。嘉勉电称:“仅经一周作战,解放石门,歼灭守敌,这是很大的胜利, 也是夺取大城市之创例,特嘉奖全军。”颇有诗人气质的朱老总又即兴赋诗一首——

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间。

尽灭全师收重镇,不教胡马返秦关。

攻坚战术开新面,久困人民动笑颜。

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

丢了石家庄,大大震怒了蒋介石。他亲自飞到北平,撤销了孙连仲保定绥靖公署主任的职务,撤销保定、张垣两个绥靖公署,成立华北“剿匪”总司 令部,任命傅作义为总司令,统揽华北五省军事指挥大权。傅作义将正规军编为3个机动兵团:平汉兵团 、津浦兵团、平绥兵团,实行“机动防御”,以主力对主力,以集中对集中。他在记者招待会上宣称:要 变被动为主动,反守为攻。

傅作义是父亲的老对手了,当年父亲曾吃过他的亏。在当时或者是以后,没人否认傅作义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中的一员悍将,他确实是个出色的指挥官,但他所效力的那个阶级 却正在被历史所抛弃,所以他的命运注定是一个悲剧。

面对傅作义,父亲继续展开攻势。仍然是老办法,先“调动”敌人,再寻机歼敌。1948年新年的钟声刚刚响过,傅作义赖以起家的老部队——“王 牌”第35军就被“调动”到保定以北的涞水一带,父亲调动自己的3个纵队,歼灭该军的新编第32师,重创了被傅作义称之为“一块金子”的第101师,共歼敌7000多,该军中将军长鲁英麐举枪自杀。给了刚上 台的傅作义当头一棒。

这以后,仍然是捷报频传。在北面,他们把敌人压缩到平绥路沿线,使张家口、大同失去了屏障。这两个傅作义十分看重的城市遂处于解放军直接威胁之下,使傅作义增加了后顾 之忧,无法抽调兵力出关增援东北。

 

5月9日,中共中央命令,晋察冀中央局和晋冀鲁豫中央局合并,建立华北局,两大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父亲任军区司令员、华北局第三书记。薄一波任军区政治委员,下辖两个兵团:第一兵团由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兼任司令员、政治委员;第二兵团杨得 志为司令员,政治委员罗瑞卿。不久成立第三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井泉。当时的总兵力为11 个纵队(军)、32个旅(师),共46万人。

到这时,华北的部队空前强大。但是解放后,很多人觉得,平津战役之前,华北打的大仗不多,他们片面认为,华北的部队战斗力不强,不像其他几个野战军 ,打了那么多有名的仗,横扫千军,所向披靡,夺取了那么多的地盘。直到今天,仍然有人不了解这个时 期的实际情形。据史学家的解释:1948年夏天以后,华北形势大好,纵横驰骋,所向皆捷,倘能集中部队 ,是可以打大仗的。但是在全国的棋盘上,毛泽东另有考虑,这就使父亲不可能收拢五指,形势需要他做 全国棋盘上的配角。

父亲在他的回忆录里也讲道:“按照当时的情况,我们把三个主力兵团集中 起来,攻夺某个较大的城市,或以围点打援的方式打一些大仗,是完全可能的。但这只是从华北的局部考虑的,从夺取全国胜利的全局考虑,则又是另外一回事。因为这时党中央和毛主席对解放战争的进程安排 ,已经胸有成竹了。”

 

 

20 毛主席来到城南庄

战争年代,父亲在晋察冀的很 多地方落过脚,比较而言,他在城南庄住的时间较长,对这个地方的感情也很深。城南庄的两间小平房记 载了他日夜操劳的身影。城南庄是晋察冀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2002年9月18日,我来到阜平,终于踏上了城南庄的土地。

在我所见过的父亲的雕像中,矗立在城南庄原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纪念馆里 的那尊,是最像的一尊,不但形似,而且神似。走到那尊雕像前时,尽管我尽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但还是不可抑制地流下了热泪。

父亲当时的秘书范济生介绍说,当年父亲就住在这里。他又说:“毛主 席来城南庄的时候,也和江青住在里面。”

转战陕北的中共中央前委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于1948年4月13日来到了晋察冀。这令父亲和晋察冀的同志深受鼓舞。

 

毛泽东主席决定把大本营放到华北地区,既是对华北工作的肯定,对华北的放心,同时也说明随着解放战争的进程,华北的地位越来越 重要了。

4月13日的傍晚,父亲在城南庄五六里外的地方,迎到了毛主席的车队。 

当时在中央军委做参谋工作,后来担任我父亲办公室主任的刘长明回忆说,一见面,父亲就十分高兴地说:主席,已经三年多没见到您了,看来主席的 身体还好,你们转战陕北很辛苦,同志们都担心你们的安全。周恩来说:本来延安是后方,蒋介石一进攻 ,陕北也成了前方了,转战陕北,遇到的风险不少,都安全地度过来了。

随后,父亲等人在前面带路,很快来到城南庄。那一天,城南庄戒严。老百姓不懂什么叫戒严,越是不让出门越感到好奇,很多人跑到房顶上去看热闹,庄里的那些平房差不多全成了看台。由于是黄昏,看不真切,所以人们不知道是毛主席来了,只知道来了大人物。

父亲他们把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人迎进小院。这座小院便是人们常说的军区司令部,平常父亲和军区部分领导以及作战科住在这里。为迎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 只留下秘书和警卫班,其他人都搬了出去。

毛主席和江青住进我父亲刚刚腾出来的两间房子,父 亲搬到隔壁一间平时空着的小房子。那两间房子一明一暗,外间办公,里间住宿,在 当时,算是最好的条件了。周恩来和任弼时住前面的一排,再往前面的一排,住进了胡乔木、陆定一、叶子龙等人。这三排房子用围墙围成一个院子,后面依托着一座小山包,从毛主席的那排房子向后走,出后院门便是一个建在山坡上的简易防空洞。小院距城南庄还有一段距离,虽然简陋,但是清静幽雅。

 

毛主席说:“我们一来,就让你们腾房子,太不客气了。”

父亲说:“就这么几间好一点的房子,你们难得到这里来,理应这样。”

父亲注意到,毛主席显得有些疲劳,听说他从重庆谈判回来后身体一直不好,后又经过了艰苦的转战,身体没有得到恢复。父亲希望他在城南庄期间,好好休息一下,恢复健康。

父亲是个很细心的人。据范济生回忆,毛主席来了后,父亲知道他夜间办公白天睡觉,而且睡眠不好,所以轻易不去打扰他。那时父亲患有气管炎,早晨起床后经常咳嗽,为了不影 响主席,父亲一大早就躲到外面去。他还派了个警卫员,用长竿子驱赶树上的麻雀,以免它们惊扰睡梦中的毛主席。

毛主席到城南庄后,决定中央机关就设在中央工委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几天后,周恩来、任弼时等人就先期到西柏坡去了。

毛主席在城南庄大约住了不到一个多月的时间 。父亲每天都能和他接触,他们可以说无话不谈。当年在中央苏区,在长征途中,在抗战前夕,父亲一直 和毛主席在一起,可以有很多的往事供他们回忆。

有一次,他们作了彻夜长谈。毛主席说:“一 过龙泉关,觉得沿途的群众很热情,就好像当年在江西时到了兴国一样,群众见了我们都是笑逐颜开。”

毛主席对晋察冀人民群众的称赞,让父亲感到开心。

毛主席说:“抗日战争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是要试一试,在敌后究竟能不能站得住,结果你们在敌后还是站住了。”

父亲说:“我们 能不能站住脚,关键是严格执行党的政策,把一切抗日力量团结起来。”

接着,他们谈起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谈到在中央苏区时“左”的错误路线给革命造成的损失。在那时,实行了许多“左”的政策 ,结果在根据地周围,造成了严重的赤白对立,红军每往外走一步都很困难,这是孤 立了自己,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脚,给革命带来惨重的损失。

父亲向毛主席谈起,在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他们认真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广泛地团结了各阶层的群众,再也没出现当年苏区的那种对立情况。这便是人民群众拥护共产党八路军的真正原因。

谈到当时的中心工作——土改问题,父亲说:“晋察冀的土改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人批评我是右倾,原因就是我没 有搞‘左’的那一套。有的地方出现了从肉体上消灭地主、富农的现象,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过去,在王明路线时期,就出现过这种情况。现在,我们逐渐纠正过来了,对地主不搞‘扫地出门’那一套,不能把他们全推到敌人那边去。”

毛主席说:“斯大林曾经讲过,苏联当年搞富农吃了亏,我们应该记住这个教训。”他同意父亲的那些做法,批评了那些错误的做法。

谈着谈着,过了午夜。父亲发 现,毛主席谈兴正浓,毫无倦意。他突然提出:“能不能搞点酒来?”

父亲笑了,立即吩咐警卫员到厨房弄了点本地产的枣酒,还弄来一点小菜。二人慢斟细酌,侃侃而谈。毛主席谈起关于解放战争的 战略构想,说:抗日战争打日本要打持久战,但是打蒋介石不能拖得太久,越快越好,这样对我们有利。 华北是连接东北、西北和中原的战略枢纽地区,肩负着与各战略区支援和协同配合的任务。我们的设想是 :第一步,先解决东北问题,华北再组建一个兵团,全力配合解决东北。东北解决后,东北、华北部队再 全力解决华北敌人;第二步,华北问题解决后,华北部队增援西北和西南方向。

这是毛主席来城 南庄后,第一次谈起他的战略构想,父亲听得很兴奋,很过瘾。不知不觉,传来鸡叫声,天亮了。

毛主席和父亲的这次彻夜长谈当时没有第三人在场,谈话内容是不久之后父亲透露给华北军区领导的。父亲感慨道,从毛主席的谈话中他悟出,越是战略决战的紧要关头,我们越要有全国一盘棋的思想 ,不能仅从华北局部考虑,而是要从全国大局考虑问题。

在城南庄和毛主席接触的那段时间,父亲深深感到,毛主席正是全盛年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文韬武略,举世无双。他打心眼里更加佩服毛主席。

有一天,毛主席突然说:“我的身体不太好,斯大林要我去苏联休养,我是去好,还是不去好 ?”

父亲认真想了想,说:“斯大林邀请主席去莫斯科,这固然是一番好意,如果主席要去的话 ,我们可以护送到东北。但是,如果征求我的意见,我觉得还是不去为好。”

毛主席问:“为什么?”

父亲说:“根据现在的情况,护送主席到东北,一般说没有问题。不过处在战争环境,难 以有绝对把握。其次是你现在的健康状况,再长途跋涉,就更不利。再说,目前正处在战略决战关头,离不开主席,请主席考虑一下。”

毛主席 闷头抽烟,表示考虑一下再作决定。后来,复电斯大林,他决定暂时不去苏联了。

在城南庄,尽 管毛主席身体不好,但父亲发现,他仍然是日理万机,工作精神十分感人。这年五一节,他亲自起草了召 开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通知,亲自用电话口述给在西柏坡的周恩来。

父亲最担心的就是毛主席的安全问题。

但是,父亲最担心的问题还是发生了,而且还不小。

5月18日,父亲像往常那样按时起床,散了一会步,然后坐到小饭桌前吃早饭,突然接到范济生报告,说有敌机在城南庄以北的沙 河一带活动。不一会儿,他就听到了机群的轰鸣声。敌机飞来飞去是常事,要在以往,他不会太在乎。可 是毛主席在这里,他必须特别警惕,于是推开饭碗,跑到院子里,看到一架野马式敌机已经飞来了,在城 南庄上空盘旋侦察。接着,后面又有一架声音沉重的敌机跟上来,这时已经能够看清,是B-25轻型轰炸机 。

父亲知道大事不好,疾步跑向毛主席的住处。此时毛主席身穿蓝条睡衣,刚睡下不久。父亲跑到他的床前,急切地说:“主席,敌人飞机要来轰炸,请你快到防空洞去!”

毛主席睁开眼,坐起来,若无其事,然而又是很风趣地说:“不要紧!没什么了不起!无非是投下一点钢铁,正好打几把锄头开荒。”

都到这时候了,毛主席还在开玩笑,父亲急了。这时,参谋长赵尔陆和毛主席的警卫人员也来到房间。父亲急得连声说:“主席,你必须立刻离开这里,我要对你的安全负责!”

可是,毛主席仍然不想动。

父亲只得命令范济生赶紧去取担架。可是,院子里没有担 架,范济生只好拿来一张行军床。父亲冲赵尔陆一使眼色,两人伸手连拉带拽把毛主席扶上行军床,抬起来就走。在场的秘书和警卫人员反应过来,七手八脚地接过,一群人一溜小跑奔向房后的防空洞。这时候 ,江青已经在洞里了。人们刚把毛主席抬到洞里,敌机就投下了炸弹,只听“轰轰”几声巨响,小院附近升起了一团团浓烟。

许多年后,父亲回忆说:“敌机投完炸弹,就飞走了。我出来一看,敌机投下的是杀伤弹,我们小院里别的房子完好无损,但是,毛主席住的那两间房子,门窗和玻璃震碎了,房里的两个暖水瓶,被飞进去的弹片炸碎了,还有买来的一些鸡蛋,也被弹片崩了个稀烂。看到这些,我心里未免后怕起来,如果不是刚才当机立断,事情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范济生当时在场,他目睹了事情的全过程。他回忆说:“得知敌机确已全部飞走,聂总才请毛主席回房休息。这次敌机共投了4枚 杀伤弹,其中1枚落在毛主席住房前面,1枚落在营门口没有爆炸。聂总曾要工兵来把炸弹拆走。饭后,毛主席出去散步,见到没响的炸弹,蹲在旁边观看。聂总在院中见此情况,急步跑到毛主席跟前,拉起毛主 席就走,一边走一边说:‘不能在这里看!’我从未见过聂总急成那个样子,聂总拽得快,毛主席也没争 ,但莫明其妙。毛主席离开后,聂总要我再催工兵来拆走。炸弹拆走后,聂总才放心了。”

用来抬毛主席的那张行军床,父亲事后交给范济生保存。50多年来,虽然多次搬家,但范济生一直没舍得丢掉那张陈旧的行军床。我们这次寻访后,他把它献给了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

事情发生后,父亲反复地思考。他回忆说:“我们对毛泽东同志住的地方,进行了严格的控制,除经过审查的服务人员外, 一般人不会知道准确位置。而从敌机轰炸的情况来看,敌人不但知道毛泽东同志来了,还知道毛泽东同志 住的地方,所以,我怀疑内部有奸细。”

保卫毛主席的安全,父亲深感责任重大。他决定劝毛主 席离开城南庄,转移到离城南庄不远处的花山村住一段时间,花山村夹在两个相距很近的山峰中间,敌机 难以轰炸扫射。还好,毛主席表示同意,他在花山村住了几天,就到西柏坡了。

这次敌机轰炸城 南庄在父亲心里留下了一个阴影。直到解放了大同、保定,通过查阅敌伪档案,终于才搞清楚,军区司令部小伙房的司务长刘从文被国民党的特务机关拉下了水,是他向敌人告了密,引来敌 机轰炸。敌特还命令刘从文往饭菜里放毒,因为父亲防范严密,才没有得手。

 

作战处长唐永健后来回忆说:“当时没有对毒物的化验手段,聂总就叫用银筷子先试食品有没有毒。而且,毛泽东、聂荣臻 吃的是一种饭菜,聂荣臻先吃,毛泽东后吃,即使有毒,这道关也挡住了。”

事情查清后,刘从文和拉他下水的特务孟宪德被人民政府公审枪决。

这次敌机轰炸还是留下了一点“后遗症”,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向父亲发难。那是在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江青发言说:1948年,毛主席刚到阜平县城南庄,不几天就遭到敌机轰炸,炸死了许多人,毛主席险些遇害。事后查明,这是有人阴谋暗害毛主席,指挥敌机轰炸的特务电台就设在军区司令部,后来聂荣臻又把与此事有关的特务分子处决灭口。

江青的这个发言上了会议简报。陈毅看了简报,对父亲说:“聂老总,我看到那个简报,毛发悚然,心都冷了,真为你捏一把冷汗哟!”

父亲坦然地付之一笑,说:“陈老总,你放心吧!这件事毛主席最清楚。那次敌机轰炸城南庄,包括当地人民群众在内,没有伤亡一个人。”

陈伯达也紧紧抓住这事不放,他在会上指责父亲,说:“1948年敌机轰炸了城南庄,指挥敌机轰炸的特务就出在你的司令部, 你必须把这个问题讲清楚。”父亲火了,干脆地说:“这件事毛主席最清楚,你有本事去问毛主席好了! ”

 

 

21 担当 “配角”,一样出彩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把战略决战的突破口选在东北,把华北置于战略配合的地位,即全力控制关内敌军,不使其出关,以支援东北夺取辽沈战役的胜利。

拖住傅作义的主力,其实已经成为东北决战我军能否取胜的关键问题之一。

8月3日,父亲和杨成武一起, 骑马沿滹沱河北上,来到西柏坡领受任务。毛泽东把中央关于发起辽沈决战的两份电报交给父亲和杨成武 看,然后,中央五位书记向他们下达进军绥远的任务。毛泽东吸着烟说,杨(得志)罗(瑞卿)耿(飚) 兵团已经在冀东钳制了敌人,徐向前的第一兵团仍然在山西作战,对付阎锡山,现在要杨成武率领第三兵 团进军绥远,开辟新的战场,把傅作义的主力拖住在平绥线,使华北的敌人不出关,少出关,配合东北野战 军的行动,这样,就可以保证东北的胜利。

 

父亲为毛泽东的英明决断感到振奋。毛泽东要杨成武对进军绥远的困难有足够的估计,因为那里毕竟是傅作义的老巢。毛泽东说:“你搞不到粮食,就站不住 脚……你们到绥远要站住脚,就得准备饿三天肚子,吃两天草啊!”

父亲说:“我们回去之后先开个团以上干部会,把这个精神传达下去。”

毛泽东说:“对,先开个干部会,由荣臻同志亲自给大家做个动员,困难讲它十条,有利条件最多讲五条,若是谁个不愿去,就在会上说,到了绥远再说, 那就不好了。”

父亲当时想,主席多虑了,华北军区的部队是不会被困难吓倒的。4天以后,父亲到狼牙山东麓的远台村,参加三兵团出征绥远的动员会,他慷慨激昂地说:“三兵团要排除一切困难,坚 决抄掉他(傅作义)的老巢,给他以很大威胁。解放绥远,使华北与东北连成一片,对解放全国有战略意义。”

 

父亲目送第三兵团踏上了征程。

华北倾全力配合东北,东北的林彪偏生变故。一开始他提出,东北的行动取决于杨成武兵团的行动,如杨成武兵团出动的时间能提前,他也能提前。当中央确定 杨成武兵团出动的时间后,林彪又说粮食困难,部队没有雨具,桥梁被冲垮,交通不便等,提出了种种借 口,说东北主力的行动不能以杨成武兵团之迟早为标准。

毛泽东火了 ,批评林彪:“对于你们自己,则敌情、粮食、雨具样样必须顾虑周到;对于杨成武部则似乎一切皆不成 问题。”“试问你们出动遥遥无期,令该部孤军早出,傅作义东面顾虑甚少,使用大力援绥,将杨成武赶 走,又回到东边,来对付杨(得志)、罗(瑞卿)及你们,如像今年四月那样,对于战局有何利益,你们 对于杨成武部采取这样轻率的态度,是很不对的!”

经过毛泽东的严厉批评后,林彪才于9月份南下锦州。

第三兵团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归绥,也就是如今的呼和浩特城下,这一突然的行动 ,令傅作义大感意外,急调10个师向西驰援。这样一来,张家口又告空虚,第二兵团即向平张线攻击,配合第三兵团的行动,傅作义急忙又调兵回援张家口。在东北野战军进行辽沈决战的日子里,傅作义的主力 被华北军区部队牢牢吸引在平绥线上,正是由于这种有力的战略钳制,保证了东北野战军全歼东北的敌人 ,解放了东北全境。

 

父亲说:“尽管在这个时期内,华北我军打的大歼灭战少一些,但为了完成中央指定的战略任务,这样做是完全应该的,我想华北我军的指战员也是乐于这样做的。”

辽沈战役刚刚结束,平津战役打响。在辽沈战役已成定局的时候,毛泽东就在酝酿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协同进行平津战役的问题。

平津战役的大幕拉开,东北野战军继续唱主角,华北军区仍然是战略配合。父亲与杨成武、杨得志、罗瑞卿等兵团领导人见面时,要他们坚决按中央军委的部署行动,不要讲价钱,谈条件。

11月中下旬,东北野战军尚未入关。如何在他们入关之前,将华北的敌人抑留住 ,不使其南窜或者西逃绥远,是能否顺利进行平津决战的关键性问题。毛泽东考虑再三,决定杨成武兵团 撤围归绥,用突然的动作包围张家口、宣化,以拖住傅作义的主力,诱使傅作义派兵西援,一是借此掩护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二是抓住傅作义的主力不放手。

抓住傅系,也就拖住了蒋系,很显然,傅作义是不会不管他的嫡系部队而率蒋系部队南逃的。

实际上,毛泽东、中央军委发起平津战役, 文章是从西线做起的,从撤围归绥,包围张家口开始。因此,华北的同志有时也把平津战役称之为平津张 战役。

这一时期,父亲指挥华北军区部队,积极执行毛泽东的战略决策,甘当“配角”,不争名 ,不争功,多次受到中央和毛泽东的好评。

平津战役后,人民解放军进行整编,西北、中原、华 东、东北野战军分别改称为第一、二、三、四野战军。有人不解,为什么华北军区不改为第五野战军?而 在当时,华北军区的三个主力兵团已调往太原前线,况且毛泽东早有打算,将华北的三个兵团作为中央军 委直属机动兵团,华北军区主力将遂行进军大西南和大西北的任务,配属一野和二野行动,届时,华北的 部队所剩不多,这便是中央没有把华北军区整编为第五野战军的主要原因。

 

   

145

                                                                                                                  

继续说平津战役。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平津战役总前委,统一领导与指挥东北野 战军与华北军区部队并肩作战。

父亲从西柏坡动身去冀东的蓟县孟家楼,平津战役的指挥部就设在那里。一路上,父亲看到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和民兵,有的赶着满载物资的大车,有的推着小车,不分昼夜,浩浩荡荡朝北平、天津方向前进,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一眼望不到边。他还得知,大清河两岸的人民群众,组织4万多人参加破冰突击队,硬是在两天内砸开了一百多里冰河,使白洋淀和大清河沿岸的船只,能够将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一路上,父亲感慨万千。华北老根据地的人民群众,真是太好了,太可爱了。有那么多人民群众自发的支援,共产党解放军焉能不得江山?父亲的脑海里不断地闪现他1937年进入华北以来,一幕幕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画面,不知不觉,他的眼睛湿润了……

在孟家楼,父亲与林彪和罗荣桓这两位老战友见面了。说起来,这算是父亲第三次和林彪合作。

到孟家楼不久,父亲见东北野战军负责译电的二局工作较弱,主动向林彪提出,将华北军区的二局调来加强东野二局,林彪自然是很高兴。不久,二局局长彭富九率领200多人前来报到,从此他们并入了东北野战军。

父亲还提议,将华北局城工部长刘仁调到孟家楼,加强对解放北平秘密工作的领 导。刘仁率几名助手,带着电台辗转而至,与父亲他们同住在孟家楼。刘仁通过自己的电台,与北平地下 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城工部在抗战时期,工作就非常出色,现在,他们甚至把工作做到了傅作义的家中 。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就是地下党员,她不断地提供准确的情报。

父亲后来回忆说:“几十年来 ,我打过许多仗,能够如此及时了解对方最高指挥官的动态,还是不多的。这对我们做出正确判断,下定正确决心,进行正确部署,具有重要的作用。刘仁和他领导的地下工作的同志,确实是可钦可敬的。”

当时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些好同志,比如刘仁,却在“文革”中被残酷地迫害致死。

那位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过特殊贡献的傅冬菊,父亲一直念念不忘。他年近9旬时,有一次见到她 ,还特意提起她当年的特殊功劳。

在完成了对平津之敌的包围之后,毛泽东下令华北部队进 攻新保安的第35军,这支部队是傅作义的心头肉,是华北解放军的死对头,以前多次吃过它的亏,这一回 ,杨得志的第二兵团仅用11个小时,就全歼其1.9万人,该军军长郭景云同他的前任一样,兵败自杀。消 息传到孟家楼,指挥部一片欢腾。父亲情不自禁地说:“打得好,打得好,真痛快啊!”

35军全军覆灭,张家口守敌惊恐万状。傅作义发出“相机突围,向绥远撤退”的命令。但是,杨成武的第三兵团 不会放过他们,在兄弟部队配合下,第三兵团激战一天,将张家口的5.4万敌军消灭。张家口重新回到人 民手中,父亲的心情无比激动。两年前,他就说过,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还会回来的。现在,他的预言 变成了现实,怎能不令他激动万分。

华北军区部队所完成的这两仗不仅切断了傅作义的西逃之路 ,而且把他起家的老本全搞光了,这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从此以后,傅作义情绪低落。

父亲是一个领兵数十万的指挥员,打仗是他的第一工作,他脑子里思考最多的,自然是打仗的事。但是,当北平 地下党的同志把傅作义因老本丢光,而思想苦闷的表现透露出来后,父亲的脑子里便开始思索另一个问题 :“如果我军歼灭了天津的敌人,把傅作义的海上退路堵死,能不能和平解放北平?”

父亲之所 以这样想,一来是因为北平是国内外驰名的文化古都,一旦毁于炮火,实在可惜;二来在西柏坡时,他与 毛泽东等人接触中,大伙就曾议论过新中国成立后,拟建都北平,自然应该使北平的损失越小越好。再说 ,《孙子兵法》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上策……父亲越想越觉得,和平解放北平的前景是存在的, 而且时机越来越成熟了。

父亲把这个想法讲给罗荣桓听,罗荣桓认为有道理。林彪是不是同意这 样做?父亲心里没底。有一次,他们三人都在作战室,研究完如何攻打天津之后,父亲谈了争取和平解放 北平的想法。他说:“只要我军能够打下天津,傅作义逃跑的道路就全部切断了,这样就有可能迫使傅作义和平解决北平问题。”

父亲还拿出北平地下党提供的情况,说明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并说: “我们应该把这种可能性,通过不断的努力变成现实。”

林彪听了这个意见,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说:“你的想法很好,但这只是幻想,不可能实现,还是要靠打来解决问题。”

父亲又说:“在平津 地区,我军占有绝对优势,打下天津不成问题,要打北平也很容易,北平工事不强,敌人又是惊弓之鸟, 如果在进行了大量工作之后,傅作义仍然拒绝和平解决,我们掌握着主动权,随时可以下命令去打。不过 ,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应尽力把这个文化古都保全下来,因为枪炮一响,准得把北平打个稀巴烂。何 况对胜利以后建都的问题,党中央已经初步选定了北平。”

那天,父亲说了很多,林彪还是摇头 ,表示他有不同看法。父亲想了想,觉得再争执下去,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只好以自己的名义,单独给毛泽东发了电报,提出建议:在打下天津以后,争取和平解放北平。

据说,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都看到了父亲的电报。中央很快回电,表示完全同意。

林彪看了这个回电,没有再表示反对 。但是,他把争取和平解放北平的问题,推给罗荣桓和父亲处理,很少主动过问。

后来事情的发 展证实了父亲最初的判断。在打下天津后,经过几轮谈判,双方正式签署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 议》。1949年1月22日至31日,傅作义部的两个兵团部、8个军部、25个师共25万人,全部开出北平城,接 受改编。整个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人。

1月31日,在凛冽的寒风中,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开进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解放军入城的时间原定在1月29日,恰巧这天是中国传统的节日 ——春节。为了让北平人民安安静静地过个旧历年,父亲提议将我军入城的时间推迟两天。林、罗二人均 表示同意。

2月1日,林彪、罗荣桓和我父亲乘车进城,住进北京饭店。当天夜里,躺在床上,父亲的心情难以平静,没有丝毫的睡意。17年前,他离开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到山沟里闹革命,那时 他刚过而立之年,青春焕发;如今,他和他的战友们进驻了北平这座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最完整的古都 ,而他本人已经是年近半百,两鬓斑白了。在革命的崎岖道路上,不知有多少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些活下来的人,只有把国家建设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方不辜负烈士们的一腔热血……

9天之后的2月10日,我和母亲也来到了北平。在经历了20多年颠沛流离的战争生活后,我们一家这才算真正的团圆了。

上一篇: 第六章 模范晋察冀
下一篇: 第八章 最繁忙的日子

---------------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