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阿哲之审美理论

(2007-02-07 21:19:30) 下一个
主持人倒:首先让偶们以热烈滴掌声感谢阿哲同学百忙之中来为偶们进行这场有意义滴演讲, 演讲地题目是:人类滴审美观点是如何形成滴

下面由请阿哲同学

阿哲同学(先小声儿对倒讲):

鉴于此次义务演讲滴观众目前为止只有一个人, 所以你上厕所滴时候一定要告诉偶一声, 这样偶也可以停下来休息休息。。。。


阿哲同学(大声滴对台下说):

咳,咳, 女士们, 先生们, 老人们, 孩子们, 虽然中秋节刚过, 偶就给大家拜个晚年好了,由于大伙儿滴强烈要求, 今儿个偶就来谈一谈 人类滴审美观点是如何形成滴 这个严肃又重要滴话题:


人在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同周围世界产生和形成着各种各样的复杂关系。人的实践行为的多面性和接触对象的多样性,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心理趋向和心理意识。审美心理就是人的众多的心理趋向和心理意识中的一种。

  一、审美心理的一般涵义

  审美心理是人的心理的一种类型,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有特殊而重要的功能。

  1.心理与审美心理

  心理是什么?从一般意义来说,它是动物神经机制对外界刺激信号的一种反射和分辨功能,通过这种功能,使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适应外在环境。人的心理是动物心理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的,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因此,就人的心理而言,它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和。由于心理的源泉是整个客观现实世界,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人的心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又由于人脑作为人的生命构成的一部分而具有生命进程性,又决定了人的心理的过程性和发展变化性;由于人的实践行为、感应对象的差异性,还决定了不同的职业心理、行为心理和生活心理的形成。审美心理便是在这些诸多因素中产生和形成的。为了论述方便,我们把审美心理以外的心理称为日常生活心理。

  2.审美心理与日常生活心理

  审美心理是指人在审美实践中面对审美对象以审美态度感知对象从而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快适的自由心理。审美心理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产生的,往往集中地表现在审美的创作、表演和欣赏之中。所谓日常生活心理是指在日常的工作、生活等认识或实践领域有显著功利目的的一种定向性适应或征服心理,形成或保持这种心理,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意愿。如学习心理、运动心理、管理心理、司法心理乃至商业活动中具体的销售心理、购物心理等等。

  审美心理与日常生活心理不同,还表现在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机制方面。康德、叔本华认为审美心理表现为一种“静观”的态度,即审美心理关注的对象,是客体的一种合目的性形式。审美心理不考虑对象处于何时何地和本身有无功利价值,也没有主体感觉和理性上的利害感,而是全部精神力量浸没在直观中。这意味着,审美心理是对通常“意欲”或“欲念”的切断,是主体与客体的一种融合,我国古代美学称之为“虚静”,为“无我之境”,为“物我同一”或“物我两忘”。因而审美心理带有主体超越物我而专注于对象知觉表象并与之神游的“静观”性质。例如李白《月下独酌》有这样的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对“月”采取的便是超越物我的一种“静观”态度,它关注的不再是对象本身是什么,而是对象表象形式的“孤独”与“我”的“孤独”的契合,从而达到“物我同一”。这只有在审美心理中才能出现,在普通心理中,月是月,我是我。一般来说,诗人笔下“花非花,雾非雾”的情境,便是“静观”所致。在费肖尔、立普斯的“移情”理论中,认为审美心理是一种“感觉移入”和“情感外射”,而这种“外射”或“移入”是因为对象形式表现了主体的情感情绪体验,从而能在一个感官对象里感觉到自我价值。“移情”也包含着物我对立状态消失并达到物我同一的意味,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称之为“化景物为情思”。就“静观”说与 “移情说”而言,虽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生活欲念的超越,而后者突出情感移入的满足。

  在关于审美心理机制的研究中,“距离”说和“完形心理”说也有不小的影响。布洛认为,审美心理是由一种“心理距离”造成的,这种距离既有空间方面的,也有时间方面的。在主客体的审美关系中,以主体不与对象发生功利关系的距离为恰当,距离过远为“超距”,距离过近为“差距”,都是“失距现象”。这种“失距现象”,既不能保持事物形式结构的真象,使主客体之间发生审美的情感交流,也不能消除对象对人的实用性和具体性方面的影响。因此,审美心理应该是一种与外物有恰当的心理距离的心理。这种心理的距离一方面切断了人与现实的功利关系,另一方面又使移情得以发生,与客观对象的特征相契合,从而获得美感。这种 “距离”说虽有一定道理,但也解释不了普遍的审美现象。

  在审美心理机制研究中,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等创立的格式塔心理学(即完形心理学)也提供了有影响的论证。阿恩海姆认为:审美心理的形成来自心理事实和物理事实之间存在的某种同构关系,艺术作品的表现性源于物质结构所呈现出来的力和情感结构所呈现出来的力之间的统一,而审美快感便是由艺术作品的力的结构与审美主体情感结构的一致产生的。这便是格式塔心理学所称的精神现象与物质现象的异形同构关系。这又意味着,审美心理是一种与审美对象有着异形同构关系的心理。

  在审美心理机制的研究中,弗洛伊德、荣格的“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理论,马斯洛人本主义的“动机需要说”,也都产生过重要意义。

  总之,审美心理与日常生活心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主要的区别在于:审美心理在感性形式中沉淀着理性,淡化甚至超越直接功利,获取的是主体的一种情感体验的满足;而日常生活心理,则往往由感性上升为理性,追求并强调直接功利,获取的是具体性的功利满足。从主体与对象的关系看,审美心理显示为与对象的一种“同一”,而日常生活心理则显示为与对象的或征服或屈服的“对立”。

  二、审美心理的产生、形成及其结构

  1.审美心理的产生和形成

  人的心理的产生,固然有先天的遗传因素,即作为心理器官的脑的遗传性,但主要是后天的实践生活形成的。审美心理的产生和形成也不例外,主要也是在后天的实践生活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且,由于人的审美心理更带个性心理的特征,因此又与个人的生活实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那么,人的审美心理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呢?从总体上讲,大致可分两个层面来认识:一是人类审美心理的历史生成,一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审美心理的现实生成。

  从人类审美心理历史生成的层面看,人类初始审美心理首先是由动物的本能心理进化发展而来的。动物的本能心理表现是多样的,择其要者而言,感知本能,记忆本能,欲望本能,情绪本能,悟性本能,都对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只不过这些本能心理向人类审美心理的进化并非都是自然进化,而主要是社会进化,即由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在根本上促成。正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中,才逐步感知和发现了美,由功利满足的快感转向了心灵愉悦的美感,并且首先是形式美感。普列汉诺夫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从有用观点对待事物的态度,是先于从审美快感的观点对待事物的态度的。”“那些为原始民族用来作装饰品的东西,最初被认为是有用的,或者是表明这些装饰品的所有者拥有一些对于部落有益品质的标记,而只是后来才开始显得是美丽的。使用价值是先于审美价值的。但是,一定的东西在原始人眼中一旦获得了某种审美价值之后,他就力求仅仅为了这一价值去获得这些东西,而忘掉这些东西的价值的来源,甚至连想都不想一下。” ①同时他还指出:“当狩猎的胜利品开始以它的样子引起愉快的感觉,而不管是否有意识地想到它所装饰的那个猎人的力量或灵巧的时候,它就成为审美快感的对象,于是它的颜色和形式也就具有巨大而独立的意义了。”②普列汉诺夫的论述表明:人类初始审美心理的产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物质功利的有用——有益品质的象征——形式美感的生成。形式美感一经生成,便形成了人那种自觉地发现和感知美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心理能力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如狩猎)中形成的。按照普列汉诺夫在其《没有地址的信》中的说法是:“审美趣味的发展总是与生产力的发展携手并进的。同时不论在这里或那里,审美趣味的状况总是生产力状况的准确标志。”

  同时,人类审美心理的历史生成,还在于自身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的不断展开。在这种展开的过程中,人之感觉成为人的感觉,人的心理成为人格心理,知、情、意逐渐发展并交互作用而融合,从而正如马克思所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③在这一过程中,五官感觉从生理感官向心理感官生成,也作为审美心理的感官而生成,马克思明确地论述了这一点,他说:“只是由于属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属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即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④所谓“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便包括了人的审美的快乐和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得以确证的审美情感、审美意趣、审美认识等情、意、知各种审美心理的基因生成。这种基因一方面形成人的心理积淀,构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天性,一方面在历史的审美实践过程中,构成审美的能动性而不断展开自己主体的、属人的丰富性。随着审美领域的扩大、审美品类的多样、审美层次的增进,人类的审美心理也得以逐步地丰富和完善。特别是随着人类的审美创造尤其是艺术创造的展开和进步,人类得以在更高的层次上自觉地把握和运用美的规律,将真、善、美高度地统一起来,显示人的审美心理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展开的丰富性。

  人类审美心理产生、形成的状况,制约着人类个体审美心理的形成。个体审美心理的现实生成,是指作为个体的人从出生以后在现实中如何建构自己的审美心理。人类进化到现在,从遗传学、生物学、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不再否认人有遗传天性,这天性中便包括了一种天生的审美潜能,为激发和引导这种潜能,人们注意到了“胎教”、“婴幼儿教育”。而进行“胎教”或“婴幼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常常都是直观的、形象的、艺术的,其中的音乐和图画占有重要地位。这说明,个体审美心理的生成、建构,根本上要依靠后天环境,尤其要依靠教育。因此,个体审美心理的现实生成首先决定于个体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具体生活环境及其所受教育的状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影响个体审美心理生成的一般规律。

  个体审美心理的生成,同时也决定于个体主体自身的实践经历和实践方向。在主体能动的实践过程中,他适应环境,也改造环境,从周围的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践过程中主动地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并把美的启示内化为自己的一种心理素质,从而生发审美理想,建造审美人格,所谓“出污泥而不染”,便是审美心理现实生成后的一种本质力量体现。因此,个体审美心理的形成,无论从儿童的启蒙时期看,还是从成人的独立生活看,良好的环境,良好的教育,符合客观规律的实践,正当的职业选择以及创造特有的审美情境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审美心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无论是人类普遍的还是个体所特有的,实际上都沿着两道轨迹进行,一是由自然需求向社会需求变化,一是由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形成审美心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功利追求到超功利享受的心理发展态势。

  2.审美心理的基本结构

  审美心理是一种动态性的复杂结构,迄今为止,这种结构的复杂性还是心理美学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析的课题。但是,对审美心理结构的了解,又是进行心理美育的前提,必须有基本的认识了解。

  首先,一定的审美心理,是由一系列心理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既有审美的动机需要,又有审美的经验储存,既有审美的注意,又有审美的想象,既有审美的情感,又有审美的理解,既有一定民族、时代、阶级乃至地域环境沉淀于个体的审美习性和风尚,又有个体自身性格的趣味与爱好,因此,审美心理的结构是多因素、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一种审美反映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通常以为感知、想象、情感、理解是其基本要素。除这些要素外,审美心理结构中,还有着无意识、直觉或如中国美学中所谓“妙悟”、“顿悟”、“自然灵气”等似乎是本能性反映的非理性因素。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人的审美心理的构成,从大的方面来看,又是由无意识和意识两大部分相互交融而构成的。审美实践告诉我们,审美心理如果缺少了理性意识,审美的自觉性和目的性就丧失了;而审美心理如果缺少了非理性的无意识,审美的空灵性、愉悦性乃至独特的创造性就淡薄以致消解了。

  其次,审美心理是一种动态结构的心理。一定的审美心理形成之后,在审美过程中,各形式、各要素、各层次相互作用,形成多阶段、多起伏,多节奏的活动状态,既有审美感受的初始,又有审美高潮的到来,还有审美延留的余波;既有喜怒哀乐的情感活动,又有想象联想的创造补充,还有理解领悟的价值判断;既有张弛疾徐的心理节奏,又有由浅入深的领悟理解,还有起伏多变的心理流向。从审美实践来看,人们面对美的对象如一幅画、一首乐曲、一部电影或一部小说,总是由审美的动机需要导向积极的审美注意。审美注意的发生,实际上便中断了日常的生活心理,从而引发审美感知、审美想象,灌注审美情感,作出审美的理解判断,最终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并因此而强化和丰富、完善着一定的审美心理结构,不同的个体也会因之而形成习惯性审美心理或审美心理定势,对特有的审美对象有特殊的敏感感受和直觉把握。例如长期的音乐艺术实践形成特有的音乐爱好和鉴赏力,“操千曲而后晓声”的结果,使其对音乐的审美心理情有独钟,且想象活跃,感受和理解似乎天成。其他的艺术实践或审美实践也会如此。可以认为:在审美心理的动态结构中,主要的动力性因素是情感,主要的动态展开形式是想象。所谓审美体验,其实也就是在想象情境中的情感体验。

  三、审美心理的历史性、民族性和人类共同性

  审美心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因而有其历史性;审美心理又是同一定民族的生活实践和文化特性相联系的,因而有其民族性;审美心理还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意识形式或感受能力,因而也有人类共同性。

  审美心理的历史性是指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生活和审美实践会形成那一时代的审美心理而与其他时代不同,这其间主要是审美的取向、情感以及对美的对象的认可与判断不同,会带着那一个时代特殊的历史印记。例如狩猎时代的人们,其审美取向主要在狩猎对象,而对遍地花卉或自然山水几乎不产生任何兴趣。从艺术发展的历史看,这种历史时代的具体性更是十分显著的,例如当法国古典主义成为时尚时,以帝王将相为主要人物的古典悲剧勃兴,追求所谓“高尚”、“崇高”、“荣誉”等,成为人们一时的审美心理取向;而浪漫主义兴起和批判现实主义成为创作潮流之后,对社会丑恶、宗教伪善、金钱腐败的批判以及对个性自由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推崇,则形成了一时的审美追求。又如我国北魏时期绘画雕塑的秀骨清相和唐代绘画雕塑显示的丰满肥腴,也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审美心理中的美的追求。

  审美心理的历史性,不仅体现在不同时代的历史具体性上,同时也体现在历史的延续性上,即人们的审美心理还有着历史的积淀性和继承性。任何时代人们的审美心理的形成总是要吸取前代的审美经验,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能力,发展自己的审美水平,从而使自己的审美心理在素养上有所提高。同时,审美实践也是历史地发展的,审美实践的日益丰富也促成了审美心理的日趋丰富与完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的艺术创造才能进步,审美能力才能提高。总之,审美心理的历史性既包含着历史的具体时代性,也包含着历史延续造成的积淀性。

  人类共同体是由不同的民族构成的。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文化习俗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特性和不同的民族风尚。审美心理作为民族心理或民族特性的一种体现,便具有民族性。因此,审美心理的民族性,指的是审美心理所体现的某一民族特有的民族审美习性和特色。一定民族的特有心理制约其审美心理,审美心理又体现着该民族的一般心理。这在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活动中都有突出的表现。例如以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比较而言,西方绘画着重于以色彩明暗和定点透视去再现自然,把艺术当做“第二现实”,对“第一现实”加以再现、说明、判断,是一种写实性绘画,反映着西方民族“心物对峙”的哲学审美观;而中国绘画,则着重于以线条勾勒和淡墨点染、用散点透视去表现自然,把艺术当做是心灵与自然的契合,“化景物为情思”,是一种写意性绘画,反映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审美观。“心物对峙”与“天人合一”的心理意识,正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心理意识,这种心理意识在审美中的强烈表现,正是审美心理的民族性的表现。审美心理的民族性,还表现在广泛的审美领域,其中,对人体美的观照和评价表现得尤为显著。就人体美而言,各个民族在自己审美心理的积淀与取向中,都是从其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体型、脸型、服色、举止中形成经验性审美标准的,白种人推崇的美人典型不会是黑人,而黑种人推崇的美人典型也不会是白人。中国人对汉民族的人体造型不会是欧洲人的碧眼金发,敦煌飞天的仙女决不会是维纳斯的造型。这些都说明审美心理中有民族性的制约。审美心理的民族性,对一个民族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民族艺术的独特风格和形成人类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交流的频繁,各民族在各方面(包括审美意识方面)都会相互影响、吸收,从而引起审美心理的变化,但民族的印记不会消失,民族性特征会愈来愈精粹明显。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民族群体中,人群又是划分为阶级的。从一定社会阶级的对抗状况而言,有统治阶级、压迫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被压迫阶级之分;从一定阶级顺应和推动历史的状况而言,有进步的革命的阶级,有落后的反动的阶级。作为个体的人总是在一定的阶级和阶级关系中生活,这便形成了人的心理意识的阶级性。这种阶级性也会影响和制约审美心理,使一定的审美心理也带上阶级性。阶级性并不是单由一个人的阶级出身决定的,而是由阶级关系及其产生的转换影响确定的,因此,认识审美心理的阶级性就不能简单化。一般来说,凡是顺应或推动历史进步的阶级,无论它处于何种地位,都有助于审美心理的健康完善。例如处于上升时期的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由于既处于上升时期又处于统治地位,其审美心理的阶级性还反映着全民审美心理的状况。毛泽东曾指出:“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各个阶级也有共同的美。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这一精辟论断,指明人的审美心理既有阶级性,又有人类共同性。

  人类审美心理的共同性,源于人类作为一种物种的共同性,即人之为人的共同性,亦即人性的共同性。在阶级社会里,人性虽然有所异化,但人的自然属性是共同的,人的心理结构和功能是共同的,人的动机需要也是共同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发的感情也是共同的,由之而产生的“爱美之心”也就有着某些共同性。正因为有这种共同性,人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生活等才能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产生“羞耻之心”、“怜悯之心”。而优秀的艺术才能跨越时间和空间,成为人类共同的审美对象与财富。苏珊·朗格曾给艺术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个定义也许并非艺术的完善界定,但它反映了艺术创造有着人类审美心理共同性的原因。说审美心理有阶级性,并不排斥其共同性;说审美心理有共同性,也不抹杀其阶级性。要之,审美心理的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和人类共同性,在迄今为止的社会历史进程中,除原始社会以外,都是共生共存、相互纠结在一起的。认识审美心理的这种复杂状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心理美育,培养更健康的审美心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阿兰 回复 悄悄话 你的开场白很逗,把我的肚子笑疼了,不得不上了厕所.
不好意希,后边的就不听了~
ice3 回复 悄悄话 WXC第一大牌主持人-----西凤狗狗!!!!!!!
DueProcess 回复 悄悄话 阿哲??终于找到知音了
你去厕所偶来替你当观众
宋哲学 回复 悄悄话 你的开场白很逗,把我的肚子笑疼了,不得不真的上了一场厕所.

给你的这篇文章我没自己看,扫了一眼的结果是认为它连批评的价值都没有,懒得收到自己的BLOG里存档.没想到你这么喜欢,居然为之开讲座,看来我没完全白忙或.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