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民族文化宫“镇馆之宝”恐难以恢复原状 (图)

(2006-03-05 21:41:38) 下一个

2006-01-04 16:57更新 来源:合肥晚报 第1页/共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北京民族文化宫“镇馆之宝”恐难以恢复原状 重新检视文物珍品的馆藏境遇 11月15日上午11时许,北京市热力公司位于西长安街萨拉伯尔餐厅西侧的一处热力主管道突然破裂,民族文化宫大剧院配电室、舞台地下设施、图书馆地下书库、博物馆地下文物库等处大面积进水,数十万件珍贵的历史文献图书等文物被高温热水浸泡熏蒸。这是民族文化宫1959年建馆以来遭受的最为严重的一次灾害。 17日下午,笔者赶到事发现场,民族文化宫工作人员介绍说,受损文物有图书馆、博物馆馆藏文物、典籍和胶片等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堪称镇馆之宝的《大藏经》和一些线装书及20多万册珍贵文献。 争分夺秒救文献 《大藏经》会烂掉吗? 图书馆馆长吴贵飙说,由于图书馆与管道破裂处相距较近,且书库位于地下一、二层,因此受灾最为严重。藏有60多万册图书文献的地下书库灌进了大量的暖气热水。由于书库的位置较低,积水曾一度达40多厘米,不少放在书架底层的文献完全被浸泡。经过初步统计,有2万多册图书被浸泡,其中就包括145包国家一级文献的清代善本《大藏经》。有关专家认为,此次灌进书库的暖气热水,除了温度达到90多摄氏度外,其中含有的化学成分对纸张的损害也十分严重。“此次水患损失无法估量。” 图书馆负责藏经的工作人员洛布说,被水打湿的《大藏经》已有300多年历史,共有4万多页。整理以后的《大藏经》寿命会打折,有的字迹已经看不清了,有的有了湿过的痕迹,热力管道里面的水有软化物,对《大藏经》非常有影响,处理不善,经书可能几年后就会烂掉。整理好的《大藏经》经专家要求将会被冷冻。 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副主任杨崇清说,水灾发生后,馆里工作人员立即对浸湿的《大藏经》进行抢救,在一位曾在荣宝斋当过技师的工作人员帮助下,工作人员将《大藏经》逐页夹在两层宣纸里,吸出里面的水分,整理工作直到16日凌晨两点结束。 水灾的第二天,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四名专家专门赶到民族文化宫进行技术指导。在对藏经的整理修复中,工作人员主要是用牙签将浸湿了的《大藏经》挑开,用宣纸吸水两次后,再用重物如砖头或是书本压住,最后用烘干机把压好了的藏经烘干。目前民族宫正在多方联系,尽快将受潮文献转移。 在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和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工作人员已经把大量典籍、文物移出库房,分别进行阴干、冷藏等进一步的处理。 多年呼吁不见回音 意外之中有必然? 北京热力公司调度中心工作人员称,经查,事故原因是民族文化宫外一个主热水管道炸裂,导致热水外流至地面较低的民族文化宫地下室。热力公司在当日12点20分到现场进行检修。据北京热力公司调度中心的消息,截至当日晚8时,该处主热水管道破裂处已经修好。 民族文化宫办公室主任魏玲告诉笔者,尽管热力公司管道爆裂属于意外之灾,但是这一灾难值得我们反思。早在20世纪80年代,民族宫就开始就博物馆、图书馆库房狭窄、条件简陋等问题向上级有关部门打过报告,请求改善文物保管条件,扩大典籍文物库房面积,但是该报告至今没有回音。 长期以来,由于各部门“割地”为营,各自为政,配合工作有欠协调。图书馆、博物馆对自己所属典籍、文物的保存只能做到馆内保存,“自己管好自己家的事”,而对于这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灾变,还未具备任何预警和应对能力,更遑论“未雨绸缪”了。 相关专题: 考古量今 相关报道: ·北京民族宫受损《大藏经》恐难复原 将再建冷库(2005-11-22 11:19AM) ·北京民族文化宫遭水泡的文献可能折寿百年以上(2005-11-18 10:19AM) ·北京民族文化宫遭水泡文献可能将折寿百年以上(2005-11-18 07:55AM) ·北京民族文化宫数十万文物遭泄漏供暖水浸泡(2005-11-17 14:12PM) ·民族宫紧急抢救受损馆藏 大藏经等藏品正在抢救(2005-11-17 11:19AM)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