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时那歌(一)歌老照唱

(2005-01-31 19:46:24) 下一个
一直想整理自己听过的歌,听歌,唱歌的历史, 可因为自己听的特别杂, 也不是什么歌星或者大腕的铁扇子, 清理起来就感觉很没有头绪. 无论如何, 从老歌说起吧.

记得以前说过自己对雨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 想来音乐也不例外不同的是音乐还来自父母的熏陶. 妈妈年轻的时候是学校歌舞活动的骨干, 爸爸有了兴致的时候也用他那醇厚的男中音唱唱. 兴许是遗传的作用, 从小自己也喜欢装模作样的学着大人唱歌. 爸爸到现在还常常自豪的说, 你两岁就能唱”小小竹排向东流, 巍巍青山两岸走”了, 我就忍不住乐并问, 真的假的? 爸就特认真的回答, 那当然是真的了!不过据俺自己估计所谓的唱也就是走音的念着听来的词而已.

提起马玉涛, 我就想到马儿呀你慢些走, 妈就说她的嗓子在文革里还是保住了, 那谁谁(实在不记得名了, 女高音)就不行了, 文革以后再也没唱过, 给迫害得坏了嗓子. 郭兰英的“一条大河波澜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更是那个年代很流行的一首歌, 她的声音很高可总觉得她的发声技巧很与众不同: 其他人的声音用气很深, 俺叫那是立着出来的, 而她的声音很明显的感觉是横着出来, 很宽很宽. 写到这差点儿落了另外几位男高音歌唱家, 陈秉毅, 李光羲, 胡松华, 郭颂. 对前两位只闻其名, 唱过什么歌是一点不知道, 要是google一下肯定能有答案. 对胡松华, 郭颂的印象多一些, 总觉得他长的和孙道临有点象, 后来还续起了络腮胡子; 郭颂总是笑咪咪的样子, 哎....打起鼓来敲起锣, 推着小车儿来送货....哈, 忍不住兴奋起来, 竟然还能唱几句呢

苏联歌曲在爸妈那个时代可以说是在乐坛上独霸一块儿天地 (对这一点估计小人书体会更深), 象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卡秋莎, 小路, 山楂树….这些歌的旋律即使是现在听来还是那么优美, 让人想跟着节奏旋转, 也难怪当年广为流行. 即使象如今的黑鸭子, 梦之旅都翻唱了很多苏联歌曲. 小时候以为卡秋莎是一位美丽的姑娘, 还纳闷她怎么总要站在岸上边啊... 李谷一, 朱逢博, 蒋大为, 李双江, 于淑珍算的上是比郭兰英晚一辈的出色歌唱家. 对朱逢博的印象不深, 李谷一的演唱就非常有特色--- 她的换气--大喘气, 听的特别清楚, 没明白那是一种换气方式还是别的啥技巧,那首心中的玫瑰让很多人流泪; 蒋大为是爸爸当时最欣赏的一位歌唱家,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啊, 牡丹….爸说他声音听着特亮, 打心里痛快, 舒服; 李双江的再见吧,妈妈, 我爱五指山,我爱万全河都是脍炙人口的歌曲, 很惊讶他说话时嗓子给人哑的感觉, 怎么也和他唱歌时的声音搭不上边, 估计这就是运用了高超的演唱发声技能吧. 于淑珍, 是俺刚想起来加上的。她的声音很甜美,婉转,不似李谷一的声音那么脆,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流过了山岗流过了草地来到我家乡...印象中应该她的代表作了。

喜欢音乐, 可惜自己声音不脆亮, 读小学的时候没被老师选中进合唱队却歪打正着的进了舞蹈队, 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总是有音乐常伴左右不是. 渐渐的着了迷, 除了正常的排练一有空就自己哼着曲子比比划划. 因为市里和日本一什么县友好, 很多演出都和日本友好有关, 歌曲舞蹈也有一些日本的东西, 樱花之歌就是那会儿第一次听到. 小时候很以那时的演出经历自豪,可大了吧, 提起都有些不好意思, 跟小日本有什么可友好的…

那时学校每年都有歌咏比赛, 好嘛, 一个班几十号人排的整整齐齐的在各年纪内先初赛然后全校内决赛, 都选唱的是革命歌曲, 什么”雪皑皑, 野茫茫, 高原寒, 炊断粮…”, 黄河大合唱, 社会主义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都是包含有特别铿镪有力的旋律, 各个班还变着花样得唱, 象重唱, 轮唱, 外加朗诵, 指挥也忙得个不宜乐乎. 记得有一个班选唱了<<送别>>, 反倒脱颖而出, 让人耳目一新. 老歌的确有老歌的魅力, 让人在听过后不知不觉中记住了他们. 有次在网上和一自认对老歌特熟悉的朋友侃, 说了一痛之后他问俺, 您老多大岁数啊? 吓得俺赶紧回答, 老矣, 老矣, 还能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