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96一100

(2023-11-02 11:50:00) 下一个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一)

 

图片

 

【题解】

寶又通作葆。《史記·魯世家》毋墜天之降葆命。《徐廣曰》史珍寶字皆作葆。 葆通“宝”,珍贵;又通“保”,保持,保护,守卫。

      保:《說文》養也。《賈誼傳》保者,保其身體。

      宝:古文中和“保”字通用,宝命就是保命。

      全:《說文》完也。

       论养护生命保全躯体。

 

图片

 

【原文】

      黄帝问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①,君王众庶,尽欲全形②,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③。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④?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⑤;弦绝者,其音嘶败⑥;木敷者,其叶发⑦;病深者,其声哕⑧。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⑨,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⑩。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①,君王众庶,尽欲全形②

【1】悉:全都,全部。悉使羸兵负草填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2】备:完备,齐备。备,具也。《广雅释诂三》。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易·系辞》

    【3】天地之气:天之气即空气和气候:地之气即:水、各种食物。生:生长、出生、生存。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

    【4】四时之法成:指人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而生长化收藏的生存着。成:长成,事物生长到一定阶段。《說文》就也。《魔韻》墨也。凡功卒業就謂之成。

四时之法:天地给人提供最基本的生存的物质基础,使人得以生存,即“天地之气生”;而“四时之法成”的意思是,人不仅仅能够生存,而且能够生长成熟衰老死亡(生长壮老已、生长化收藏,周而复始),后者就是“四时之法”或者“四时之序”。“与四时合其序”。

【5】众庶:平民百姓。

【6】形:躯体。

①天以德流,地以气化,德气相合而乃生焉。《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此之谓也。则假以温凉寒暑,生长收藏,四时运行而方成立。

②贵贱虽殊,然其宝命一矣,故好生恶死者,贵贱之常情也。

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人依靠天地之大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

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③。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④?

【1】形之疾病:躯体的疾病。

     【2】淫(滛):(1)浸浮,浸渍。淫,侵浮随理也。徐锴注:随其脉理而浸渍也。如浸淫疮。(2)过度,无节制,滥。引申为过失。骄奢淫洪。《左传·隐公三年》。疏:“淫,谓耆欲过度。”

留淫日深:病邪稽留不去,逐渐由表深入到人体内部。淫:浸淫之意。

【3】心私虑之:我对此深感忧虑。虑:《說文》谋思也。思有所圖曰虑,虑,猶续也。缕:一条条地,详尽地,其功业相次千万者,不可复缕举也。一葛洪《抱朴子》。

③新校正云:按《太素》虑作患。

④虚邪之中人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有

形无形,故莫知其情状也。留而不去,淫衍日深,邪气袭虚,故著于骨髓。帝矜不度,故请行其针。(新校正云:按别本不度作不庶。)

但是往往有了病,却因病轻而难于察知,让病邪稽留,逐渐发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我为之甚感忧虑。我要想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⑤;弦绝者,其音嘶败⑥;木敷者,其叶发⑦;病深者,其声哕⑧。

 【1】其气令器津泄:指盐置于器皿中,其津液可渗泄于器皿之外。

比喻人肾气受损,大小便不能控制。

【2】嘶:声音沙哑。声嘶力竭。《前漢·王莽傅》大聲而嘶。《註》師古曰:嘶,誓破也。“弦绝者,其音嘶败”:比喻人的肺气受损,声音不清。

【3】败:(1)甲骨文左边是“鼎”字(小篆简作“贝”),右边是“支”,表示以手持棍击鼎。本义:毁坏,搞坏。败,毁也。《说文》。(2)解除,消散。如:败火(中医指清热、凉血、解毒等);败毒(解毒)。(3)腐烂变质:鱼馁而肉败,不食。《论语乡党》。《释名》:溃也。壤也:《玉篇》破也。《增韻》损也。

【4】木敷者,其叶发:敷,是腐朽的意思。发,当“废”讲。整句意思是树木腐朽,枝叶败坏、枯萎。

   “木敷者,其叶发。”敷布也,言木气散布外荣于所部也,其病当发于肺叶之中也。何者?木气发散故也。平人气象论曰:藏真散于肝,肝又合木也。肝藏的津液散布于外,肺叶当发病?又,杨上善:叶落者,知陈木已蠹。

    【5】哕:(1) 打呃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素问》。(2)呕吐。亦指呕吐物。你们快去烧些盐白汤,等我灌下肚去,把他哕出来。《西游记》。(3)胃为气逆为哕。哕:《說文》气牾也。牾 wǔ 古同“牾”,背逆;抵触。(4)呕吐时嘴里发出的声音。如:哕的一声,吐了。“病深者,其声哕”此处哕的意思取第四个意思,是呕吐时嘴里发出的声音,是指病情加剧,声嘶力竭绝:本处取损坏的意思。与伤对照理解。

⑤咸.谓盐之味苦,浸淫而润物者也。夫咸为苦,而生咸从水而有,水也润下而苦泄,故能令器中水津液润渗泄焉。凡虚中而受物者皆谓之器,其于体外则谓阴囊,其于身中所同则谓膀胱矣。然以病配于五脏,则心气伏于肾中而不夫,乃为是矣。何者?肾象水而味咸,心合火而味苦,苦流汗液,咸走胞囊,火为水持,故阴囊之外津润如汗而渗泄不止也。凡咸之为气,天阴则润,在土则浮,在人则囊湿而皮肤剥起。

⑥阴囊津泄而脉弦绝者,诊当言音嘶嗄,败易旧声尔。何者?肝气伤也,肝气伤则金本缺,金本缺则肺气不全,肺主音声,故言音嘶嗄。      

⑦ 敷,布也。言木气散布外荣于所部者,其病当发于肺叶之中也。何者?以木气发散故也。《平人气象论》曰:藏真散于肝。肝又合木也。

⑧哕,谓声浊恶也。肺脏恶血,故如是。

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⑨,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⑩。

【1】三:疑为衍文。

【2】坏府:指内脏损坏。

【3】血气争黑:指气血运行紊乱,气血晦暗无光泽。

⑨府,谓胸也,以肺处胸中故也。坏,谓损坏其府而取病也。《抱朴子》云:仲景开胸以纳赤饼。由此则胸可启之而取病矣。三者,谓脉弦绝,肺叶发,声浊哕。

⑩病内溃于肺中,故毒药无治。外不在于经络,故短针无取。是以绝皮伤肉乃可攻之。以恶血久与肺气交争,故当血见而色黑也。(新校正云:详岐伯之对,与黄帝所问不相当。别按《太素》云: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陈者,其叶落;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三字与此经不同,而注意大异。杨上善注云:言欲知病征者,须知其候。盐之在于器中,津液泄于外,见津而知盐之有咸也。声嘶,知琴瑟之弦将绝。叶落者,知陈木之已尽。举此三物衰坏之征,以此声哕识病深之候。人有声哕同三譬者,是为府坏之候。中府坏者,病之深也。其病既深,故针药不能取,以其皮肉血气各不相得故也。再详上善作此等注义,方与黄帝上下问答义相贯穿。王氏解盐咸器津义虽渊徽,至于注弦绝音嘶,木敷叶发,殊不与帝问相协,考之不若杨义之得多也。)

▲ 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段落解析】

岐伯回答黄帝如何让百姓“宝命全形”的问题,岐伯回答说应注意三种疾病的症候,有了这三种症候(“津液外泄”、“声音嘶哑”、“身体颤颤悠悠”),说明疾病已经很严重了。

【译文】

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人依靠天地之大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却因病轻而难于察知,让病邪稽留,逐渐发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我为之甚感忧虑。我要想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

  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二)

 

图片

 

【原文】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①?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②。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③;知万物者,谓之天子④。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⑤;天有寒暑,人有虚实⑥。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⑦;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⑧。

【原文通解】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①?

 【1】残贼:凌虐、迫害。淮南子兵略:“贪昧饕餮(tao tie)之人,残贼天下,萬人搔动。”。凶残的贼人。

  ①  残,谓残害。贼,谓损劫。言恐涉于不仁,致慊于黎庶也。

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②。

【1】悬:系连,关联。吏者,民之所恩命也。《管子》,王之命悬于遂手《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悬命于天”:与自然界有密切关系。

【2】合:聚也。《渝語》始有曰:苟合矣。

    《註》合,聚也。天地聚气: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②形假物成,故生于地。命惟天赋,故悬于天。德气同归,故谓之人也。《灵枢经》曰:天之在我者德,地之在我者气,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然德者道之用,气者生之母也。

岐伯说:一个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③;知万物者,谓之天子④。

③人能应四时和气而养生者,天地恒畜养之,故为父母。《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多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也。

④知万物之根本者,天地常育养之,故谓曰天之子

人能适应四时变迁,则自然界的一切,都成为他生命的泉源。能够知道万物生长收藏的道理的人,就有条件承受和运用万物。

●有阴阳,人有十二节⑤;天有寒暑,人有虚实⑥。

⑤节,谓节气。外所以应十二月,内所以主十二经脉也。

⑥寒暑有盛衰之纪,虚实表多少之殊,故人以虚实应天寒暑也。

所以天有阴阳,人有十二经脉;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盛衰。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⑦;

【1】经:量度,筹划。经始灵台,经之营之。《诗·大雅·灵台》古者经井田。《盐铁论·相刺》

【2】“天地阴阳之化”:《韻會》天地阴陽运行,自有而無,自無而有,萬物生息则爲化。状态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荀子·正名》。注:“化者改旧形之名。”冰雪融化。

【3】失:违背 。论功计劳,未尝失法律。

章炳麟《原法》。

【4】节:(1)“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窃;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故举事而不顺天者,逆其生者也”(《淮南子天文训》卷三)。“十二节者,谓人四肢各有三大节也”(2)王冰曰:“节,谓节气。外所以应十二月,内所以主十二经脉也”(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十二个节气,十二节月,十二条经脉】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寒暑者,天之阴阳消长也;虚实者,人之阴阳消长也存:《雨雅·释诂》。

【5】理: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说文》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韩非子解老》

【6】欺:虽有圣智,不能加也。欺,加也。加:从力,从口。本义:添枝加叶说假话、虚报。加,语相增加也。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⑦经,常也。言能常应顺天地阴阳之道而修养者,则合四时生长之宜。能知十二节气之所迁至者,虽圣智亦不欺侮而奉行之也。

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⑧。

 【1】存,在也,察也。洞察。

  【2】八动:八,指八方之风。八动,即八风的变动。

【3】五胜更立:立,当其旺时之意。五胜更立,意为五行相胜,各有衰旺的时间。

五胜,五行相胜。五行,木、火、土、金、水。相胜,木胜土,士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立,主。此指五行胜气更替主时。

【4】达:通达事理,通晓,见识高远。

【5】虚实:此指时空动变之虚实隐显,而非所谓“疾病”之“虚证”、“实证”数:相互作用方式,而非所谓“数量”。

【5】怯吟:怯,qū,张口(打哈欠)。

吟,jin,通“噤”,闭口。《通雅》:“吟却噤”。此喻时空动变之开合出入。有释为呵欠呻吟者。其义与之恍如隔世。

呿(qū)吟:吟,呻吟。开口所出的声音为怯,闭口所出的声音为吟。

⑧存,谓心存。达,谓明达。法,谓欠砝。吟,谓吟叹。秋毫在目,言细必察也八动,谓八节之风变动。五胜,谓五行之气相胜。立,谓当其王时。变,谓气至而变易。知是三者,则应效明著,速犹影响,皆神之独出独入,亦非鬼灵能召遣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怯谓露齿出气。)

掌握八风的演变,五行的衰旺,通达病人虚实的变化,就一定能有独到的见解,哪怕病人的呵欠呻吟极微小的动态,也能够明察秋毫,洞明底细。

【译文】

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

  岐伯说:一个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人能适应四时变迁,则自然界的一切,都成为他生命的泉源。能够知道万物生长收藏的道理的人,就有条件承受和运用万物。所以天有阴阳,人有十二经脉;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盛衰。能够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违背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弄糊涂了。掌握八风的演变,五行的衰旺,通达病人虚实的变化,就一定能有独到的见解,哪怕病人的呵欠呻吟极微小的动态,也能够明察秋毫,洞明底细。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三)

 

图片

 

【原文】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①。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②。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③。一曰治神④,二曰知养身⑤,三曰知毒药为真⑥,四曰制砭石小大⑦,五曰知府脏血气之诊⑧。五法俱立,各有所先⑨。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⑩。

【原文通解】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①。

【1】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有其形体,总离不开阴和阳两个方面。诊察治疗疾病都要从阴阳两方面着手。

【2】天地合气: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3】九野:1、犹九天。2、九州的土地。3、九宫之方位,即东、西、南、北四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及中央。明张介宾《类经九卷经络类三十五》云:“九野,即八卦九宫之位也。”黄帝曰: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岐伯曰: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

   【4】并:一起,一齐,同时。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资治通鉴》。

   【5】胜 尽,完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三国志诸葛亮传》

   【6】方:道理。

①请说用针之意。

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变化更是不可胜数,根据患者微细呵欠及呻吟,就能判断出疾病的虚实变化。请问运用什麽方法,能够提纲挈领,来加以认识和处理呢?▲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

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②。

【1】缺:此处指毁坏的意思。

②达,通也。言物类虽不可竭尽而数,要之,皆如五行之气,而有胜负之性分尔。

岐伯说: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来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就能熄灭;土被木殖,就能疏松;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这种变化,万物都是一样,不胜枚举。

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③。

【1】箴同“针”,劝告,劝戒;古代一种文体,以告诫规劝为主:~铭(“箴”是规戒性的韵文;“铭”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兼于规戒、褒赞的韵文。因其作用有相似之处,故后人多连称)。以“箴”悬布天下:即裁箴悬鉴,以下从“一曰”至”五日”即箴铭的具体内容。王冰注:"言针之道,有若高悬示人,彰布于天下者五矣。”(两种解释)

     【2】悬布:指悬挂告示,公布天下。

     【3】黔首共余食:黔首,战国及秦国对民众的称谓。共,皆。余食,丢弃剩下的食物。此句意为老百姓对于悬布于天的五种方法,如同丢弃剩食一样不予顾及。

    余食赘行:余食,即剩饭;赘,即多余;行,古多作形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③言针之道,有若高悬示人,彰布于天下者五矣。而百姓共知余食,咸弃蔑之不务于本而崇乎末,莫知真要深在其中。所谓五者,次如下句。(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余食作饱食。注云:人愚不解阴阳,不知针之妙,饱食终日,莫能知其妙益。又《太素》作饮食,杨上善注云:黔首共服用此道;然不能得其意。)

 所以用针刺来治疗疾病,能够嘉惠天下人民的,有五大关键,但人们都弃余不顾,不懂得这些道理。

一曰治神④,二曰知养身⑤,三曰知毒药为真⑥,四曰制砭石小大⑦,五曰知府脏血气之诊⑧。

④专精其心,不妄动乱也。所以云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盖欲调治精神专其心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存生之道,知此五者以为摄养,可得长生也。魂神意魄志,以神为[原作“为神”,据《太素》卷十九《知针石》杨注改]主,故皆名神。欲为针者,先须治神。故人无悲哀动中,则魂不伤,肝得无病,秋无难也。无怵惕思虑则神不伤,心得无病,冬无难也。无愁忧不解,则意不伤,脾得无病,春无难也。无喜乐不极,则魄不伤,肺得无病,夏无难也。无盛怒者,则志不伤,肾得无病,季夏无难也。是以五过不起于心,则神清性明;五神各安其脏,则寿延遐算也。

⑤知养已身之法,亦如养人之道矣。《阴阳应象大论》曰:用针者,以我知彼,用之不殆。此之谓也。(新校正云:按《太素》身作形,杨上善云:饮食男女,节之以限,风寒暑湿,摄之以时,有异单豹外凋之害,即内养形也。实慈恕以爱人,和尘劳而不迹有殊张毅高门之伤,即外养形也。内外之养周备,则不求生而久生,无期寿而长寿,此则针布养形之极也。玄元皇帝曰:太上养神,其次养形。详王氏之注,专治神养身于用针之际,其说甚狭,不若上善之说为优。若必以此五者解为用针之际,则下文知毒药为真,王氏亦不专用针为解也。)

⑥毒药攻邪,顺宜而用,正真之道,其在兹乎。

⑦古者以砭石为针,故不举九针,但言砭石尔。当制其大小者,随病所宜而用之。(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镜石,其实一也。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故名之针石。言工必砥砺锋利,制其小大之形,与病相当。黄帝造九针以代镵石。上古之治者,各随方所宜,东方之人多痈肿聚结,故砭石生于东方。)

⑧诸阳为府,诸阴为脏,故《血气形志篇》曰: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少血多气,阳明多气多血,少阴少血多气,厥阴多血少气,太阴多气少血。是以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精知多少,则补泻万全。

所谓五大关键:一是要精神专一,二是要了解养身之道,三是要熟悉药物真正的性能,四要注意制取砭石的大小,五是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⑨。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

⑨事宜则应者先用。

能够懂得这五项要道,就可以掌握缓急先后。近世运用针刺,一般的用补法治虚,泻法制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⑩。

【1】应:《集韻》答也。《廣韻》物相愿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舆(彼此来往)。应和,响应。

  【2】和:(1)《廣韻》聲相愿。《易中孚》鳴鹤在险,其子和之。(2)《廣韻》顺也諧也,不堅不柔也。《書亮典》協和萬邦。又《舜典》律和聲。《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3】响(繁体:薯):《說文》聲也。《註》徐锴曰:聲之外曰響。響猶悦(恍)也悦悦然浮也。實而精者曰聲,朴而浮者曰響。響之附聲,如影之著形。《玉篇》愿督也。

【4】影:《廣韻》形影。《集韻》物之险影也。《傅》若影之随形,響之鹰馨。

⑩随应而动,言其效也。若影若响,言其近也。夫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岂复有鬼神之召遣耶?盖由随应而动之自得尔。

若能按照天地阴阳的道理,随机应变,那末疗效就能更好,如响之应,如影随形,医学的道理并没有什麽神秘,只要懂得这些道理,就能运用自如了。

【译文】

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变化更是不可胜数,根据患者微细呵欠及呻吟,就能判断出疾病的虚实变化。请问运用什麽方法,能够提纲挈领,来加以认识和处理呢?

  岐伯说: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来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就能熄灭;土被木殖,就能疏松;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这种变化,万物都是一样,不胜枚举。所以用针刺来治疗疾病,能够嘉惠天下人民的,有五大关键,但人们都弃余不顾,不懂得这些道理。所谓五大关键:一是要精神专一,二是要了解养身之道,三是要熟悉药物真正的性能,四要注意制取砭石的大小,五是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能够懂得这五项要道,就可以掌握缓急先后。近世运用针刺,一般的用补法治虚,泻法制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若能按照天地阴阳的道理,随机应变,那末疗效就能更好,如响之应,如影随形,医学的道理并没有什麽神秘,只要懂得这些道理,就能运用自如了。

【段文解析】

如何才能诊断疾病呢?医者需明白阴阳四时之理才能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中医学是自然医学,是古代医学科学家将自然界的规律用于到人体,从而创造的最接近真理的医学体系。

【性与命谈】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乾道变化”就是天道变化,乾道生育万物。“各正性命”,这个“正”是使动用法,万物的性和命各自得以端正得以归于正位。

      那“性”和“命”是什么?后代学者对于“性”和“命”解释很多。道家看来“性”是心性,是无形的;命是身体,是有形的(《疏》命者,人所桌受):“性”“命”即形神。儒家认为“性”是人性,命是天命。按照乾卦之道来做,性和命都能得以正。“性”和“命”要“保合太和”,才能“利贞”。“保合太和”是中华民族的最高价值取向,“保”是要保持住,“合”是要保持住全宇宙间万事万物阴阳和谐的最高状态。“和”又分为太和、保和、合和和中和,“太和”是目标,“保和”“合和”“中和”是手段,只有通过后面三个“和”才能达到“太和”。

      保合太和是《周易》中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在《程氏易传》中说保为之长存合为之长合,而太和呢即大的和谐。联系起来就是说保持长合达到大的和谐,正是《周易》这一思想,奠定了中国哲学重合而不重争,重合而不重分的特征。可见保合太和指的是阴阳之合。◆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有不同量的阴阳组成的实体;物质有五种运动形态,五行是阴阳的五种运动形态。 如何立即治理神气?神气可理解为人体的功能状态和精神状态,如高兴或兴奋时神采奕奕、精神饱满,抑郁或疲劳时双目无神、失魂落魄、垂头丧气、死皮塌了眼;调理神气可理解为“语默动静体安然”,不论是在什么时候,始终使人的精神状态保持平和,不喜不怒不忧不悲,这样人体的能量消耗最少,身体才能少受病毒的侵袭。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四)

 

图片

 

【原文】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①,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②,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③,可玩往来,乃施于人④。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⑤。手动若务,针耀而匀⑥,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⑦,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⑧,伏如横弩,起如发机⑨。

【原文通解】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①,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②,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③,可玩往来,乃施于人④。

【1】真:关键,要领。

【2】治:又理也。《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職任萬民,七日嫔婦,化治絲桌。

【3】定:《說文》安也。《增韻》静也,正也,凝也,决也。《易·說卦》天地定位五藏已定:此处可理解为五藏已经安静。“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4】九候:指三部九候。

【5】存:《雨雅·释沽》存,在也,察也。存针:考虑用针。

【6】众脉:指真脏脉。

【7】众凶:五脏败绝的现象

【8】无以形先:无,勿也。无以形先,指不能仅以表面现象作为诊断依据。

【9】可玩往来,乃施于人:玩,熟练。王冰:“玩谓玩弄,言精熟也。”吴崑:“往谓病源,来谓变病。言精熟往时之病源及将来之变,乃可施针于人。”

玩:玩耍;玩弄。玩古知今,特可宝爱。---《颜氏家训·杂艺》玩天地于掌握之中。--《淮南子·精神》;研讨;反复体会。顾玩所见。--汉·王充《论衡订鬼篇》而玩其辞。--《易系辞上》。

可玩往来:可以反复体会疾病的过去和将来,即发病和预后。

①专其精神,寂无动乱,刺之真要,其在斯焉。

②先定五脏之脉,备循九候之诊,而有太过不及者,然后乃存意于用针之法。

③众脉,谓七诊之脉。众凶,谓五脏相乘。外内相得,有形气相得也。无以形先,言不以已形之衰盛寒温,料病人之形气使同于已也。故下文曰:

④玩,谓玩弄,言精熟也。《标本病传论》曰: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此其类也。(新校正云:按此文出《阴阳别论》,此云《标本病传论》者,误也。)

黄帝道:希望听你讲讲用针刺的道理。

岐伯说:凡用折的关键,必先集中思想,

了解五脏的虚实,三部九侯脉象的变化,然

后下针。还要注意有没有真脏脉出现,五脏有无败绝现象,外形与内脏是否协调,不能单独以外形为依据,更要熟悉经脉血气往来的情况,才可施针于病人。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⑤。

【1】五虚:脉细、皮寒、气少、泻利前后、饮食不入,谓之“五虚”。

【2】五实:脉盛、皮热、腹胀、二便不通、闷瞀(mào),谓之“五实”。

【3】瞚:(shùn):一眨眼的意思。

⑤人之虚实,非其远近而有之,盖由血气一时之盈缩尔。然其未发,则如云垂而视之可久:至其发也,则如电灭而指所不及。迟速之殊,有如此矣。(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瞚作暄,全元起本及《太素》作眴。)

病人有虚实之分,见到五虚,不可草率下针治疗,见到五实,不可轻易放弃针刺治疗,应该要掌握针刺的时机,不然在瞬息之间就会错过机会。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⑥,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⑦ 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⑧,伏如横弩,起如发机⑨。

【1】务:专注。

【2】耀:明亮洁净的意思。

【3】义:适当的意思。

【4】适:到达的意思。

【5】冥冥:幽深貌,形容气之无形可见。

【6】乌乌:形容词,说气盛像乌鸦集合一样。

【7】稷稷:形容词,说气盛像稷禾一样茂盛。

【8】从:同“纵”。

【9】机:弩上的机钮。

⑥手动用针,心如专务于一事也。《针

经》曰:一其形,听其动静,而知邪正。此之谓也。针耀而匀,谓针形光净而上下匀平。

⑦冥冥,言血气变化之不可见也。故静意视息,以义斟酌,观所调适经脉之变易尔。虽且针下,用意精微而测量之,犹不知变易形容谁为其象也。(新校正云:按《八正神明论》云,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

⑧乌乌,叹其气至。稷稷,嗟其已应。言所针得失,如从空中见飞鸟之往来,岂复知其所使之元主耶!是但见经脉盈虚而为信,亦不知其谁之所召遣尔。

⑨血气之未应针,则伏如横弩之安静;其应针也,则起如机发之迅疾。

真刺时手的动作要专一协调,针要洁净而均匀,平心静意,看适当的时间,好象鸟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象稷一样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而无从捉摸他形迹的起落。所以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侯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

【译文】  

黄帝道:希望听你讲讲用针刺的道理。

岐伯说:凡用折的关键,必先集中思想,了解五脏的虚实,三部九侯脉象的变化,然后下针。还要注意有没有真脏脉出现,五脏有无败绝现象,外形与内脏是否协调,不能单独以外形为依据,更要熟悉经脉血气往来的情况,才可施针于病人。病人有虚实之分,见到五虚,不可草率下针治疗,见到五实,不可轻易放弃针刺治疗,应该要掌握针刺的时机,不然在瞬息之间就会错过机会。真刺时手的动作要专一协调,针要洁净而均匀,平心静意,看适当的时间,好象鸟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象稷一样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而无从捉摸他形迹的起落。所以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侯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

【原文】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①?

    岐伯曰:刺实者须其虚,刺虚者须其实[守]②,经气已至,慎守勿失③,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④。

【原文通解】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①?

①言血气既伏如横弩,起如发机,然其虚实,岂留呼而可为准定耶?虚实之形,何如而约之?

 黄帝道:怎样治疗虚症?怎样治疗实症?

岐伯曰:刺实者须其虚,刺虚者须其实[守]②,经气已至,慎守勿失③,

【注释】

②言要以气至有效而为约,不必守息数而为定法也。

③无变法而失经气也。

▲岐伯说:刺虚症,须用补法,刺实症,须用泻法;当针下感到经气至,则应慎重掌握,不失时机地运用补泻方法。▲

●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④。

【1】深浅在志:马莳:“或浅或深,在吾志以运之。

【2】远近若一:指取穴无论远近,精神应该专一。

【3】营:惑。

④言精心专一也。所针经脉,虽深浅不同,然其补泻,皆如一俞之专意,故手如握虎,神不外营焉。(新校正云:按《针解论》云: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远近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如临深渊者,不敢望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

刺无论深浅,全在灵活掌握,取穴无论远近,侯针取气的扫道是一致的,针刺时都必须精神专一,好象面临万丈深渊,小心谨慎,又好象手中捉着猛虎那样坚定有力,全神贯注,不为其他事物所分心。

【译文】

黄帝道:怎样治疗虚症?怎样治疗实症?

  岐伯说:刺虚症,须用补法,刺实症,须用泻法;当针下感到经气至,则应慎重掌握,不失时机地运用补泻方法。针刺无论深浅,全在灵活掌握,取穴无论远近,侯针取气的扫道是一致的,针刺时都必须精神专一,好象面临万丈深渊,小心谨慎,又好象手中捉着猛虎那样坚定有力,全神贯注,不为其他事物所分心。

 

 

八正神名论篇第二十六(一)

 

图片

 

【题解】

【1】八正:指一年中的八个节气,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图片

 

【原文】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①?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②。

【1】服:指用针的技术。

   【2】天光:指日月星辰。

①服,事也。法,象也。则,准也,约也。

②谓合日月星辰之行度。

黄帝问道:用针的技术,必然有他一定的方法准则,究竟有什么方法,什么准则呢?

岐伯回答说:要在一切自然现象的演变中去体会。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③。

③候日月者,谓候日之寒温,月之空满也。星辰者,谓先知二十八宿之分,应水漏刻者也。略而言之:常以日之加[守]于宿上,则知人气在太阳否,日行一舍,人气在三阳与阴分矣。细而言之:从房至毕十四宿,水下五十刻,半日之度也。从昴至心亦十四宿,水下五十刻,终日之度也。是故从房至毕者为阳,从昴至心者为阴;阳主昼,阴主夜也。凡日行一舍,故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也。《灵枢经》曰: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不止,气行亦尔。又曰:日行一舍,人气行于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于身三周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然日行二十八舍,人气亦行于身五十周与十分身之四。由是故必候日月星辰也。四时八正之气者,谓四时正气八节之风来朝于太一者也。谨候其气之所在而刺之气定乃刺之者,谓八节之风气静定乃可以刺经脉,调虚实也。故《历忌》云:八节前后各五日,不可刺灸凶。是则谓气未定故不可灸刺也。(新校正云:按八节风朝太一,具《天元玉册》中。)

黄帝道:愿详尽地了解一下。

岐伯说:凡针刺之法,必须观察日月星辰盈亏消长及四时八正之气候变化,方可运用针刺方法。

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④。

【1】淖液:润滑的意思。

④泣,谓如水中居雪也。

所以气候温和,日色晴朗时,则人的血液流行滑润,而卫气浮于表,血容易泻,气容易行;气候寒冷,天气阴霾,则人的血行也滞涩不畅,而卫气沉于里。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1】精:充盈。

 【2】郭:轮廓的意思。

月亮初生的时候,血气开始流利,卫气开始畅行;月正圆的时候,则人体血气充实,肌肉坚实;月黑无光的时候,肌肉减弱,经络空虚,卫气衰减,形体独居。所以要顺着天时而调血气。

是以天寒无刺⑤,天温无疑⑥,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⑦。

⑤血凝泣而卫气沉也。

⑥血淖液而气易行也。

⑦谓得天时也。

因此天气寒冷,不要针刺;天气温和,不要迟缓;月亮初生的时候,不可用泻法;月亮正圆的时候,不可用补法;月黑无光的时候,不要针刺。这就是所谓顺着天时而调治气血的法则。

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⑧。

【1】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是古代天文学家用圭表测量日影的长短,以定时刻的方法。

⑧候日迁移,定气所在,南面正立,待气至而调之也。

因天体运行有一定顺序,故月亮有盈亏盛虚,观察日影的长短,可以定四时八正之气。

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脏虚⑨;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⑩;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

⑨血气弱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脏作减,脏当作减。)

⑩络一为经,误。血气盛也。留一为流,非也。

所以说:月牙初生时而泻,就会使内脏虚弱;月正圆时而补,使血气充溢于表,以致络脉中血液留滞,这叫做重实;月黑无光的时候用针刺,就会扰乱经气,叫做乱经。

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①。

【1】真:即真气。

① 气失纪,故淫邪起。

这样的治法必然引起阴阳相错,真气与邪气不分,使病变反而深入,致卫外的阳气虚竭,内守的阴气紊乱, 淫邪就要发生了。

【译文】

黄帝问道:用针的技术,必然有他一定的方法准则,究竟有什么方法,什么准则呢?

岐伯回答说:要在一切自然现象的演变中去体会。

黄帝道:愿详尽地了解一下。

岐伯说:凡针刺之法,必须观察日月星辰盈亏消长及四时八正之气候变化,方可运用针刺方法。所以气候温和,日色晴朗时,则人的血液流行滑润,而卫气浮于表,血容易泻,气容易行;气候寒冷,天气阴霾,则人的血行也滞涩不畅,而卫气沉于里。月亮初生的时候,血气开始流利,卫气开始畅行;月正圆的时候,则人体血气充实,肌肉坚实;月黑无光的时候,肌肉减弱,经络空虚,卫气衰减,形体独居。所以要顺着天时而调血气。因此天气寒冷,不要针刺;天气温和,不要迟缓;月亮初生的时候,不可用泻法;月亮正圆的时候,不可用补法;月黑无光的时候,不要针刺。这就是所谓顺着天时而调治气血的法则。因天体运行有一定顺序,故月亮有盈亏盛虚,观察日影的长短,可以定四时八正之气。所以说:月牙初生时而泻,就会使内脏虚弱;月正圆时而补,使血气充溢于表,以致络脉中血液留滞,这叫做重实;月黑无光的时候用针刺,就会扰乱经气,叫做乱经。这样的治法必然引起阴阳相错,真气与邪气不分,使病变反而深入,致卫外的阳气虚竭,内守的阴气紊乱, 淫邪就要发生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