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196一200

(2023-11-03 16:47:00) 下一个

气穴论第五十八(三)

5

【原文】

       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1】,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

      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2】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著【3】,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写无怠,以通荣卫,见而写之,无问所会。

       帝曰:善。愿闻溪谷之会也。

       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4】。邪盛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囷,留于节凑【5】,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

       帝乃辟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乃藏之金兰之宝,署曰:“气穴所在”。

      岐伯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写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6】,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写于中者十脉【7】。

【原文通解】

●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1】,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

【1】游针之居:施行针刺的处所。

?黄帝说道:我已经知道气穴的部位,即是行针刺的处所,还想听听孙络与溪谷是否也与一岁相应呢??

       游针之居

张云。针所游行之处也。志云。游针者。谓得针之道。而以神遇之。若游刃然。恢恢乎有余地矣。

 ●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2】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著【3】,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写无怠,以通荣卫,见而写之,无问所会。

【2】荣:通营。

【3】气竭血著:著,通着,指凝结而不流;气竭血著,是指卫气耗散,营血流滞不得畅行。

 1、以溢奇邪以通荣卫

 马云。奇邪者。不正之邪也。一值此邪。则渐至外为发热。而内为少气。须当急泻无怠。以通营卫可也。张云。溢。注也。满也。奇。异也。邪自皮毛。            而溢于络者。以左注右。以右注左。其气无常处。

       而不入于经。是为奇邪。表里之气。由络以通。故以通营卫。高云。缪刺论云。邪入舍于孙络。不得入于经。

        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奇邪。犹奇病也。奇邪在络。故孙络以溢奇邪。溢。泛溢。犹外出也。孙络之所以溢奇邪者。以孙络合大络。而通荣卫也。简按高注义长。然以上下文义求之。以通营卫四字。恐衍。

   2、营卫稽留

吴云。稽。迟也。

3、气竭血着

 吴云。着。着同。凝结而不流也。

?岐伯说: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以应一岁,若邪气客于孙络,溢注于络脉而不入于经就会产生奇病,孙络是外通于皮毛,内通于经脉以通行营危,若邪客之则营卫稽留,卫气外散,营血满溢,若卫气散尽,营鞋留滞,外则发热,内则少气,因此治疗时应迅速针刺用泻法,以通畅营卫,凡是见到有营卫稽留之处,即泻之,不必文其是否是穴会之处。?

帝曰:善。愿闻溪谷之会也。

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4】。

【4】大气:指宗气。

 1、溪谷之会

 张云。肉之会根据乎骨。骨之会在乎节。故大节小节之间。即大会小会之所。而溪谷出乎其中。凡分肉之间。溪谷之会。皆所以行荣卫之大气者也。说文。泉出通川为谷。又诗有谷风。诗诂。风自谷出也。宋均曰。无水曰谷。有水曰溪。故溪谷之在天地。则所以通风水。在人身则所以通血气。简按王充论衡云。

       投一寸之针。布一丸之艾。于血脉之蹊。笃病有瘳。盖蹊。即溪谷之溪。

   2、大气

马云。即宗气。灵五味篇云。大气积于胸中。刺节真邪篇云。宗气流于海。张云。以行荣卫之大气者也。高云宗气也。积于胸中。以司呼吸。而合于皮毛者也。简按今从马高注。

?黄帝说:好。 我想听听溪骨之会合是怎样的。

岐伯说:较大的肌肉与肌肉会合的部位叫谷,娇小的肌肉与肌肉会合的部位叫溪。分肉之间,溪谷会合的部位,能通行营卫,会合宗气。?

邪盛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jùn)?(jùn),留于节凑【5】,必将为败。

【5】节凑:关节。

 外破大?(jùn)

 吴作大。张云。。当作。误也。盖可称大。不必称大也。简按马志高并随文为解。非也。

?若邪气溢满,正气壅滞,则脉发热,肌肉败坏,营卫不能畅行,必将郁热腐肉成脓,内则消烁骨髓,外则可溃大肉,若邪六连于关节肌腠,必使髓液皆溃为脓,而使筋骨败坏。?

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

 卷肉

吴云。卷。音。简按新校正。全本作寒肉。疑是搴讹。(搴。亦缩也。)

?若寒邪所客,积留而不去,则营卫不能正常运行,以致筋脉肌肉卷缩,肋肘不得伸展,内则发生骨痹,外则肌肤麻木不仁这是不足的症候,乃由寒邪留连溪骨所致。?

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

 1、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

 吴云。此又言溪谷。亦三百六十五穴。盖在诸经           孙络之内。非复别有三百六十五穴。张云。

有骨节而后有溪谷。有溪谷而后有穴。人身骨节三百六十五。而溪谷穴应之。故曰穴会。亦应一岁之数。

   2、小痹淫溢循脉往来

 张云。邪在孙络。邪未深也。是为小痹。志云。脉。谓孙络脉也。

?溪谷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合,以应于一岁。若是邪在皮毛孙络的小痹,则邪气随脉往来无定,用微针即可治疗,方法与刺孙络是一样的。?

帝乃辟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乃藏之金兰之宝,署曰:“气穴所在”。

?黄帝于是摈退身边的人起身拜了两拜说道:今天承你启发,解除了我的疑惑,应把它藏于金匮之中,不敢轻易拿出传人。于是将它藏于金兰之室,提名叫做“气穴所在”。

岐伯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写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6】,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写于中者十脉【7】。

6】十二络脉:十二,当为十四。十四络脉是十二经之络脉加上任脉、督脉二经之络脉。

【7】十脉:指五脏之脉,左右共十脉,故曰十脉。

1、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

   高云。并注于络。络。大络也。灵枢经脉论。有手太阴少阴心主太阳阳明少阳之别。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别。并任脉之别。督脉之别。为十四大络。故曰。传注十四络脉。非独手足三阴三阳之十二络脉也。四。旧本讹二。二。旧本讹四。今改。

 2、内解泻于中

张云。解。解散也。即刺节真邪篇解结之谓。泻。泻去其实也。中者。五脏也。此言络虽十二。而分属于五脏。故可解泻于中。左右各五。故云十脉。高云。十四络脉。外合孙络。则有三百六十五会。内合五脏。则有左右五俞之十脉。故曰内解。泻于中者十脉。所以承十四络脉。而申明内通五脏之俞脉。

       以补上文孙络之未尽者。又如此。

?岐伯说:孙络之脉是属于经脉支别的,其血盛而当泻的,也是与三百六十五脉相同,若邪气侵入孙络,同样是传注于络脉,复注于十二脉络,那就不是单独十四络脉的范围了。若骨解之中经络受邪,亦随时能够向内注泻于五脏之脉的。?

【译文】

       黄帝说道:我已经知道气穴的部位,即是行针刺的处所,还想听听孙络与溪谷是否也与一岁相应呢?

       岐伯说: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以应一岁,若邪气客于孙络,溢注于络脉而不入于经就会产生奇病,孙络是外通于皮毛,内通于经脉以通行营危,若邪客之则营卫稽留,卫气外散,营血满溢,若卫气散尽,营鞋留滞,外则发热,内则少气,因此治疗时应迅速针刺用泻法,以通畅营卫,凡是见到有营卫稽留之处,即泻之,不必文其是否是穴会之处。

       黄帝说:好。 我想听听溪骨之会合是怎样的。

       岐伯说:较大的肌肉与肌肉会合的部位叫谷,娇小的肌肉与肌肉会合的部位叫溪。分肉之间,溪谷会合的部位,能通行营卫,会合宗气。若邪气溢满,正气壅滞,则脉发热,肌肉败坏,营卫不能畅行,必将郁热腐肉成脓,内则消烁骨髓,外则可溃大肉,若邪六连于关节肌腠,必使髓液皆溃为脓,而使筋骨败坏。若寒邪所客,积留而不去,则营卫不能正常运行,以致筋脉肌肉卷缩,肋肘不得伸展,内则发生骨痹,外则肌肤麻木不仁这是不足的症候,乃由寒邪留连溪骨所致。溪谷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合,以应于一岁。若是邪在皮毛孙络的小痹,则邪气随脉往来无定,用微针即可治疗,方法与刺孙络是一样的。

       黄帝于是摈退身边的人起身拜了两拜说道:今天承你启发,解除了我的疑惑,应把它藏于金匮之中,不敢轻易拿出传人。于是将它藏于金兰之室,提名叫做“气穴所在”。

       岐伯说:孙络之脉是属于经脉支别的,其血盛而当泻的,也是与三百六十五脉相同,若邪气侵入孙络,同样是传注于络脉,复注于十二脉络,那就不是单独十四络脉的范围了。若骨解之中经络受邪,亦随时能够向内注泻于五脏之脉的。

 

气府论第五十九(一)

1

【题解】

吴崑曰:“六阳孔穴,皆气所居,命曰气府”。

本篇主论诸经脉气经过腧穴之部位和数量,即从血脉之府角度而论三百六十五穴数及定位,故此名篇《气府论》。

2

【原文】

足太阳脉气所发【1】者七十八穴:两眉头【2】各一,入发至项三寸半【3】,傍五【4】,相去三寸,其浮气【5】在皮中者凡五行【6】,行五,五五二十五,项中大筋两傍【7】各一,风府两傍【8】各一,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9】,十五间各一【10】,五藏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各六【11】,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12】。

【原文通解】

● 足太阳脉气所发【1】者七十八穴:两眉

头【2】各一,入发至项三寸半【3】,傍五【4】,相去三寸,

【1】所发:指与其经有密切关系的穴位。

【2】两眉头:指攒竹穴,位于眉头凹陷中。

【3】入发至项三寸半:意为自攒竹入发际至前顶长三寸半。

【4】傍五:指自中至旁有五行腧穴。

?足太阳膀胱经脉气所发的有七十八个逾穴;在眉头的陷中左右各有一穴,自眉头直上入发际,当发际正中至前顶穴,有神庭、上星、卤会三穴,?

其浮气【5】在皮中者凡五行【6】,行五,五五二十五,项中大筋两傍【7】各一,风府两傍【8】各一,

【5】浮气:指经脉浮于头部巅顶之气。

【6】凡五行:指行于头部之经脉,中行是囟会、前顶、百会、后顶、强间等五穴;次挟旁二行是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五穴;又次旁两行是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五穴。

【7】项中大筋两傍:指两侧天柱穴,在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

【8】风府两傍:两侧风池穴。

?其浮于头部的脉气,运行在头皮中的有五行,即中行、次两行和外两行,每行五穴,共行五行,五五二十五穴;下行至项中的大筋两傍左右各有一穴;?

侠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9】,十五间各一【10】,五藏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各六【11】,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12】。

【9】挟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从大椎至尾骶共二十一节。

【10】十五间各一:共有十五个椎间,左右各有一个穴位。

【11】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谓之五脏俞。胃俞、三焦俞、胆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谓之六腑俞。

【12】委中以下至足小趾傍各六俞:指委中、昆仑、京骨、束骨、通谷、至阴六穴。

?侠脊自上而下至骶尾骨有二十一节,其中十五个椎间左右各有一穴;五脏肺、心、肝、脾、肾的俞穴,左右各有一穴;自委中以下至足中中趾傍左右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个俞穴。?

【译文】

       足太阳膀胱经脉气所发的有七十八个逾穴;在眉头的陷中左右各有一穴,自眉头直上入发际,当发际正中至前顶穴,有神庭、上星、卤会三穴,其浮于头部的脉气,,运行在头皮中的有五行,即中行、次两行和外两行,每行五穴,共行五行,五五二十五穴;下行至项中的大筋两傍左右各有一穴;侠脊自上而下至骶尾骨有二十一节,其中十五个椎间左右各有一穴;五脏肺、心、肝、脾、肾的俞穴,左右各有一穴;自委中以下至足中中趾傍左右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个俞穴。

3

原文】

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两角上各二【1】,直目上发际内各五【2】,耳前角上【3】各一,耳前角下【4】各一,锐发下【5】各一,客主人【6】各一,耳后陷中【7】各一,下关各一,耳下牙车之后【8】各一,缺盆各一,掖下三寸,胁下至胠,八间【9】各一,髀枢中傍【10】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11】。

【原文通解】

●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两角上各二【1】,直目上发际内各五【2】,耳前角上【3】各一,耳前角下【4】各一,

【1】两角上各二:指两侧天冲穴和曲鬓穴。

【2】直目上发际内各五:自瞳孔直上发际内,有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五穴。

【3】耳前角上:两侧颔厌穴。

【4】耳前角下:两侧悬厘穴。

?足少阳胆经脉气所发的有六十二穴:头两角上各有二穴;两目瞳孔直上的发际内各有五穴;两耳前角上各有一穴;?

锐发下【5】各一,客主人【6】各一,耳后陷中【7】各一,下关各一,耳下牙车之后【8】各一,缺盆各一,

【5】锐发下:两侧和髎穴。

【6】客主人:两侧上关穴。

【7】耳后陷中:两侧翳风穴。

【8】耳下牙车之后:两侧颊车穴。

?上关左右各一穴;两而后的陷凹中各有一穴;下关左右各有一穴;两耳下牙车之后各有一穴;缺盆左右各有一穴;?

掖下三寸,胁下至胠,八间【9】各一,髀枢中傍【10】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11】。 【9】掖下三寸、胁下至肤八间:掖,通腋。掖下,指渊腋、辄筋、天池三穴;肤,腋下胁上部分,胁下至肤,指日月、章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六穴;八间,指八肋之间。

【10】髀枢中傍:两侧环跳穴。

【11】膝以下至足小趾次趾各六俞:指阳陵泉、阳辅、丘墟、临泣、侠溪、窍阴六穴。

?腋下三寸,从胁下至胁,八肋之间左右各有一穴;髀枢中左右各一穴;膝以下至足第四趾的小趾侧各有井、荥、俞、愿、经、合六穴。?

【译文】

       足少阳胆经脉气所发的有六十二穴:头两角上各有二穴;两目瞳孔直上的发际内各有五穴;两耳前角上各有一穴;上关左右各一穴;两而后的陷凹中各有一穴;下关左右各有一穴;两耳下牙车之后各有一穴;缺盆左右各有一穴;腋下三寸,从胁下至胁,八肋之间左右各有一穴;髀枢中左右各一穴;膝以下至足第四趾的小趾侧各有井、荥、俞、愿、经、合六穴。

 

 

气府论第五十九(二)

4

【原文】

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额颅发际傍各三【1】,面鼽骨空【2】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3】各一,膺中骨间【4】各一,挟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挟胃脘各五【5】,挟齐广三寸各三【6】,下齐二寸侠之各三【7】。气街动脉各一,伏菟上【8】各一,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9】,分之所在穴空。

【原文通解】

●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额颅发际傍各三【1】,面鼽骨空【2】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3】各一,

【1】额颅发际傍各三:指悬颅、阳白、头维左右各三穴。

【2】面鼽骨空:两侧四白穴。鼽骨,颧骨。

【3】缺盆外骨空:两侧天髎穴。

?足阳明胃经脉气所发的有六十八穴:额颅发际旁各有三穴;颧骨骨空中间各有一穴;大迎穴在颌角前至骨空陷中,左右各有一穴;在结喉之旁的人迎,左右各有一穴;缺盆外的故空陷中左右各有一穴;?

膺中骨间【4】各一,挟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挟胃脘各五【5】,挟齐广三寸各三【6】,下齐二寸侠之各三【7】。

【4】膺中骨间:张介宾:“谓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左右共十二穴也。”

【5】挟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挟胃脘各五:王冰:“谓不荣、承满、梁门、关门、太乙五穴也。”

【6】挟脐广二寸各三:指滑肉门、天枢、外陵左右各三穴。

【7】下脐二寸挟之各三:指大巨、水道、归来左右各三穴。                  

 ?膺中的骨空间陷中左右各有一穴;侠鸠尾之外,乳下三寸,侠胃脘左右各有五穴;侠脐横开三寸左右各有三穴;?

气街动脉各一,伏菟上【8】各一,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9】,分之所在穴空。

【8】伏菟上:两侧髀关穴。

【9】三里以下至足中趾各八俞:指三里、上廉、下廉、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左右各八俞。

?气冲在动脉跳动处左右各一穴;在伏菟上左右各有一穴;足三里以下到足中趾内间,左右各有八个俞穴。以上每个穴都有它一定的空穴。?

【译文】

       足阳明胃经脉气所发的有六十八穴:额颅发际旁各有三穴;颧骨骨空中间各有一穴;大迎穴在颌角前至骨空陷中,左右各有一穴;在结喉之旁的人迎,左右各有一穴;缺盆外的故空陷中左右各有一穴;膺中的骨空间陷中左右各有一穴;侠鸠尾之外,乳下三寸,侠胃脘左右各有五穴;侠脐横开三寸左右各有三穴;气冲在动脉跳动处左右各一穴;在伏菟上左右各有一穴;足三里以下到足中趾内间,左右各有八个俞穴。以上每个穴都有它一定的空穴。

5

【原文】

       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眦【1】各一,目外【2】各一,鼽骨下【3】各一,耳郭上【4】各一,耳中【5】各一,巨骨穴各一,曲掖上骨穴【6】各一,柱骨上陷者【7】各一,上天窗四寸【8】各一,肩解【9】各一,肩解下三寸【10】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11】。

【原文通解】

●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眦【1】各一,目外【2】各一,鼽骨下【3】各一,耳郭上【4】各一,耳中【5】各一,

【1】目内眦:两侧睛明穴。

【2】目外:两侧瞳子髎穴。

【3】鼽骨下:两侧颧髎穴。

【4】耳郭上:两侧角孙穴。

【5】耳中:两侧听宫穴。

?手太阳小肠经脉气所发的有三十六穴:目内眦各有一穴;目外侧各有一穴;颧骨下各有一穴;耳廓上各有一穴;耳中珠子旁各有一穴;?

巨骨穴各一,曲掖上骨穴【6】各一,柱骨上陷者【7】各一,上天窗四寸【8】各一,

【6】曲掖上骨穴:两侧臑俞穴。

【7】柱骨上陷者:两侧肩井穴。

【8】上天窗四寸:两侧天窗、窍阴穴。

?巨骨穴左右各一;曲腋上各有一穴;柱骨上陷中各有一穴;两天窗穴之上四寸各有一穴;?

肩解【9】各一,肩解下三寸【10】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11】。

【9】肩解:两侧秉风穴。

【10】肩解下三寸:两侧天宗穴。    

【11】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张介宾:“六俞谓小海、阳谷、腕骨、后溪、前谷、少泽左右共十二俞也。”

?肩解部各有一穴;肩解部之下三穴处各有一穴;肘部以下至小指端的爪甲根部各有井、荥、俞、愿、经、合六穴。?

【译文】

手太阳小肠经脉气所发的有三十六穴:目内眦各有一穴;目外侧各有一穴;颧骨下各有一穴;耳廓上各有一穴;耳中珠子旁各有一穴;巨骨穴左右各一;曲腋上各有一穴;柱骨上陷中各有一穴;两天窗穴之上四寸各有一穴;肩解部各有一穴;肩解部之下三穴处各有一穴;肘部以下至小指端的爪甲根部各有井、荥、俞、愿、经、合六穴。

6

【原文】

       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项上各二【1】,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会【2】各一,髃骨之会【3】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4】。

【原文通解】

●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项上各二【1】,大迎骨空各一,

【1】鼻空外廉、项上各二:两侧迎香穴、扶突穴。

?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所发的有二十二穴;鼻孔的外侧各有一穴;项部左右各有一穴;大迎穴在下颌骨空间左右各有一穴?;

柱骨之会【2】各一,髃骨之会【3】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4】。

【2】柱骨之会:两侧天鼎穴。

【3】髃骨之会:两侧肩髃穴。

【4】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指三里、阳溪、合谷、三间、二间、商阳六穴。

?主骨之会左右各有一穴;髃骨之会左右各有一穴;肘部以下至十指端的爪甲根部左右各有井、荥、俞、愿、经、合六穴。?

【译文】

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所发的有二十二穴;鼻孔的外侧各有一穴;项部左右各有一穴;大迎穴在下颌骨空间左右各有一穴;主骨之会左右各有一穴;髃骨之会左右各有一穴;肘部以下至十指端的爪甲根部左右各有井、荥、俞、愿、经、合六穴。

气府论第五十九(三)

7

【原文】

       手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眉后【1】各一,角上【2】各一,下完骨后【3】各一,项中足太阳之前【4】各一,侠扶突【5】各一,肩贞各一,肩贞下三寸分间【6】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7】。

【原文通解】

●手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眉后【1】各一,角上【2】各一,下完骨后【3】各一,

【1】眉后:两侧丝竹空穴。

【2】 角上:两侧颔厌穴。

【3】下完骨后:两侧天牖穴。  

?手少阳三焦经脉气所发的有三十二穴:颧骨下各有一穴;眉后各有一穴;耳前角上各有一穴;耳后完骨后下各有一穴;?

项中足太阳之前【4】各一,侠扶突【5】各一,肩贞各一,肩贞下三寸分间【6】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7】。

【4】项中足太阳之前:两侧风池穴。

【5】挟扶突:两侧天窗穴。

【6】肩贞下三寸分间:肩髎、臑会、消泺左右共六穴。

【7】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指天井、支沟、阳池、中渚、液门、关冲左右各六俞。

?项中足太阳经之前各有一穴;侠扶突之外侧各有一穴;肩贞血左右各一;在肩贞穴之下三寸分肉之间各有三穴;肘部以下至手无名指之端爪甲根部各有井、荥、俞、愿、经、合六穴。?

【译文】

 手少阳三焦经脉气所发的有三十二穴:颧骨下各有一穴;眉后各有一穴;耳前角上各有一穴;耳后完骨后下各有一穴;项中足太阳经之前各有一穴;侠扶突之外侧各有一穴;肩贞血左右各一;在肩贞穴之下三寸分肉之间各有三穴;肘部以下至手无名指之端爪甲根部各有井、荥、俞、愿、经、合六穴。

8

【原文】

 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项中央二【1】,发际后中八【2】,面中三【3】,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4】,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

【原文通解】

 ● 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项中央二【1】,发际后中八【2】,面中三【3】,

【1】项中央二:指风府、哑门二穴。

【2】发际后中八:指沿前发际到后发际中线循行的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强间、脑户八穴。

【3】面中三:指面部中央,从鼻至唇的素髎、水沟、兑端三穴。

?督脉之经气所发的有二十八穴:项中央有二穴;前发际向后中行有八穴;面部的中央从鼻至唇有三穴;?

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4】,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

【4】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指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缩、中枢、脊中、悬枢、命门、阳关、腰俞、长强、会阳等诸穴。

?自大椎以下至尻尾傍有十五穴。自大椎至尾骨共二十一节,这是脊椎穴位的计算方法。

【译文】

 督脉之经气所发的有二十八穴:项中央有二穴;前发际向后中行有八穴;面部的中央从鼻至唇有三穴;自大椎以下至尻尾傍有十五穴。自大椎至尾骨共二十一节,这是脊椎穴位的计算方法。

9

【原文】

       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1】,膺中骨陷中【2】各一,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3】,腹脉法也。下阴别【4】一,目下【5】各一,下唇【6】一,龈交【7】一。

【原文通解】

●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1】,膺中骨陷中【2】各一,鸠尾下三寸,

【1】喉中央二:指廉泉、天突二穴。

【2】膺中骨陷中:指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六穴。

?任脉之经气所发的有二十八穴:喉部中行有二穴;胸膺中行之骨陷中有六穴;自蔽骨之上脘是三寸,?

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3】,腹脉法也。

3】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鸠尾,胸骨剑突。自鸠尾至毛际处共十四穴,即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阙、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等诸穴。

?上脘至脐中是五寸,脐中至横骨是六寸半,计十四寸半,每寸一穴,计十四穴,这是腹部取穴的方法。?

下阴别【4】一,目下【5】各一,下唇【6】一,龈交【7】一。

【4】下阴别:指会阴穴。张介宾:“自曲骨之下,别络两阴之间,为冲督之会,故曰阴别,一谓会阴也。”

【5】目下:指承泣穴。

【6】下唇:指承浆穴。

【7】龈交:指龈交穴。

?自曲骨向下至前后阴之间有会阴穴;两目之下各有一穴;下唇下有一穴;上齿缝有一穴。?

【译文】

 任脉之经气所发的有二十八穴:喉部中行有二穴;胸膺中行之骨陷中有六穴;自蔽骨之上脘是三寸,上脘至脐中是五寸,脐中至横骨是六寸半,计十四寸半,每寸一穴,计十四穴,这是腹部取穴的方法。自曲骨向下至前后阴之间有会阴穴;两目之下各有一穴;下唇下有一穴;上齿缝有一穴。

10

【原文】

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齐寸一【1】,侠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2】,腹脉法也。

【原文通解】

●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齐寸一【1】,侠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2】,腹脉法也。

【1】挟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指自鸠尾至脐每寸一穴,共六穴,即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

【2】挟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指自脐至横骨每寸一穴,左右各五穴,即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

【译文】

冲脉之经气所发的有二十二穴:侠鸠尾傍开五分向下至脐一寸一穴,左右共十二穴;自脐傍开五分向下至横骨一寸一穴,左右共十穴。这是腹脉取穴的方法。

11

【原文】

      足少阴舌下【1】,厥阴毛中急脉【2】各一,手少阴【3】各一,阴阳蹻【4】各一,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5】,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原文通解】

●足少阴舌下【1】,厥阴毛中急脉【2】各一,手少阴【3】各一,阴阳蹻【4】各一,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5】,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1】足少阴舌下:指廉泉穴。

【2】急脉:张介宾:“急脉在阴毛之中,凡疝气急痛者,上引小腹,下引阴丸,即急脉之验,厥阴脉气所发也。”

【3】 手少阴:指两侧手少阴阴郄穴。

【4】阴阳跻:指两侧照海穴和申脉穴。

【5】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指手足均有鱼际,都是脉气通达之处。

【译文】

足少阴肾经脉气所发的舌下有二穴:肝足厥阴在毛际中左右各有一穴;阴蹻、阳蹻左右有一穴;四肢手足赤白肉分,鱼际之处,是脉气所发的部位。以上共计三百六十五穴。

 

 

骨空论篇第六十(一)

1

【篇名】

【0】骨空:即周身骨骼间的空隙,人体的腧穴多位于骨空。

      空,同孔。骨空,即骨节交会之处,是孔穴部位之所在,正如高士宗《素问直解》所云:“空,作孔。骨空,周身骨节之穴也。” 

      本篇主要讨论风病、水病、寒热病、任督冲脉之循行与病证的针刺与艾灸之法,针灸皆当取适宜的孔穴,而孔穴则位于骨空之中,所以篇名“骨空论”。正如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按此篇论骨空,而帝所问在风者,调治大风寒热诸证,皆取刺于骨空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骨必有孔,孔即穴也,故名篇。”

2

【导读】

一、介绍风邪所致各症的针灸治法与所取穴位。

       二、叙述了任脉、冲脉、督脉的循行路线及其所主的疾病。

       三、介绍针灸治疗上气、下肢疼痛、水病等的方法和穴位。

       四、指出了骨空的部位(包括部分任、督二脉的穴位)。

       五、介绍了寒热、犬咬、伤食等病的灸治方法,并说明灸治无效时,当结合其他方法治疗。

3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1】,以针治之奈何?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2】。大风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3】,厌之【4】,令病者呼譩譆,譩譆应手【5】。

       从风憎风【6】,刺眉头【7】。失枕【8】,在肩上横骨间【9】,折使揄(yú)臂,齐肘正,灸脊中。眇络季胁【10】引少腹而痛胀,刺譩譆。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11】,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12】分间。鼠瘘【13】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14】。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脆【15】。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16】,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者,起于气街【17】,并少阴之经【18】,侠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19】,女子带下瘕聚【20】。冲脉为病,逆气里急【21】。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1】,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1】风者百病之始:意为风为导致百病的初始因素。

?黄帝问道:我听说风邪是许多疾病的起始原因,怎样用针法来治疗?岐伯回答说:风邪从外侵入,使人寒战、出汗、头痛、身体发重、怕冷。治疗用府穴,以调和其阴阳。正气不足就用补法,邪气有余就用泻法。?

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2】。大风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3】,厌之【4】,令病者呼譩譆,譩譆应手【5】。

【2】风府在上椎:风府穴位于颈椎第一椎上。

【3】譩譆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在第六椎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三寸,属于足太阳膀胱经。

【4】厌之:厌,同“压”。厌之,用手压这个穴位。

【5】譩譆应手:用手压譩譆穴,能感到指下有涌动。

?若感受风邪较重而颈项疼痛,刺风府穴。风府穴在椎骨第一节的上面。若感受风邪较重而汗出,灸一噫嘻穴。噫嘻穴在背部第六椎下两旁距脊各三寸之处,用手指按振,使病人感觉疼痛而呼出“噫嘻”之声,噫嘻穴应在手指下疼处。?

从风憎风【6】,刺眉头【7】。失枕【8】,在肩上横骨间【9】,折使揄(yú)臂,齐肘正,灸脊中。

【6】从风憎风:由风邪致病,则恶风。

【7】眉头:即指攒竹穴。

【8】失枕:即俗称落枕。

【9】肩上横骨间:指肩胛骨与锁骨之间。

【0】揄(yú):牵引。

?见风就怕的病人,刺眉头攒竹穴。失枕而肩上和横骨之间的肌肉强痛,应当使病人曲臂,取两肘间相合在一处的姿势,然后在肩胛骨上端引一直线,正当脊部中央的部位,给以灸治。?

眇络季胁【10】引少腹而痛胀,刺譩譆。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11】,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12】分间。

【10】眇络季胁:侧腹部十二肋软骨下,髂脊上方的空软部分。

   

图片

    miǎo 。两肋下方空软的部分。

【11】阴卵:即睾丸。

【12】尻:今通“居”,指八髎穴所在部位。

?从络季胁牵引到少腹而痛胀的,刺噫嘻穴。腰痛而不可以转侧动摇,痛而筋脉挛急,下引睾丸,刺八髎穴与疼痛的地方。八髎穴在腰尻骨间空隙中。?

●鼠瘘【13】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14】。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脆【15】。

【13】鼠瘘:即瘰疬。

【14】膝外解营:指穴位在膝关节外侧的骨缝中。解,骨缝;营,窟穴。

【15】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让病人揖拜以取委中穴,跪地以取涌泉穴。

?噫嘻发寒热,刺寒府穴。寒府在膝上外侧骨与骨之间的孔穴中。凡取膝上外侧的孔穴,使患者弯腰,成一种拜的体位;取足心涌泉穴时,使患者坐跪的体位。?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16】,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16】中极之下:中极穴的下面,即胞宫所在的小腹。

?任脉经起源于中极穴的下面,上行经过毛际再到腹部,再上行通过关元穴到咽喉,又上行至颐,循行于面部而入于目中。?

冲脉者,起于气街【17】,并少阴之经【18】,侠齐上行,至胸中而散。

【17】起于气街:指冲脉外行的部分起于气街穴。

【18】并少阴之经:指冲脉依傍足少阴肾经上行。

?冲脉经起源于气街穴,与足少阴经相并,侠其左右上行,到胸中而散。?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19】,女子带下瘕聚【20】。冲脉为病,逆气里急【21】。

【19】七疝:指五脏疝、狐疝及癫疝。

【20】带下瘕聚:带下,指妇女月经病;瘕聚,指癥瘕积聚。

【21】逆气里急:逆气,指气上逆。里急,指腹痛拘急。

?任脉经发生病变,在男子则腹内结为七疝,在女子则有带下和瘕聚之类疾病。冲脉经发生病变,则气逆上冲,腹中拘急疼痛。?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风邪是许多疾病的起始原因,怎样用针法来治疗?岐伯回答说:风邪从外侵入,使人寒战、出汗、头痛、身体发重、怕冷。治疗用府穴,以调和其阴阳。正气不足就用补法,邪气有余就用泻法。

       若感受风邪较重而颈项疼痛,刺风府穴。风府穴在椎骨第一节的上面。若感受风邪较重而汗出,灸一噫嘻穴。噫嘻穴在背部第六椎下两旁距脊各三寸之处,用手指按振,使病人感觉疼痛而呼出“噫嘻”之声,噫嘻穴应在手指下疼处。

       见风就怕的病人,刺眉头攒竹穴。失枕而肩上和横骨之间的肌肉强痛,应当使病人曲臂,取两肘间相合在一处的姿势,然后在肩胛骨上端引一直线,正当脊部中央的部位,给以灸治。从络季胁牵引到少腹而痛胀的,刺噫嘻穴。腰痛而不可以转侧动摇,痛而筋脉挛急,下引睾丸,刺八髎穴与疼痛的地方。八髎穴在腰尻骨间空隙中。噫嘻发寒热,刺寒府穴。寒府在膝上外侧骨与骨之间的孔穴中。凡取膝上外侧的孔穴,使患者弯腰,成一种拜的体位;取足心涌泉穴时,使患者坐跪的体位。

       任脉经起源于中极穴的下面,上行经过毛际再到腹部,再上行通过关元穴到咽喉,又上行至颐,循行于面部而入于目中。冲脉经起源于气街穴,与足少阴经相并,侠其左右上行,到胸中而散。任脉经发生病变,在男子则腹内结为七疝,在女子则有带下和瘕聚之类疾病。冲脉经发生病变,则气逆上冲,腹中拘急疼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