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171---175

(2023-11-03 16:17:43) 下一个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一)

 

 

【题解】

 能,同“态”,病能,即疾病的表现。本篇论述了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所以篇名为“病能论”。

       篇中阐述了胃脘痈的症状、病机、诊法;卧不安的机理,不能偃卧的机理、脉象;腰痛症状、诊法;怒狂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治法;酒风的症状、治疗;最后介绍了几种脉象的特点及几种古医书的基本内容。

 

图片

 

【导读】

       一、本篇举出胃脘痈、卧不安,不得卧、腰痛、颈痈、阳厥、酒风等病症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和治法,主要示人在临床上分析病情的方法。

       二、举颈痈病因类型不同而治法各异为例,示人以同病异治的诊治原则。

       三、介绍了生铁洛饮和泽泻饮两个方剂的主治病症。

 

图片

 

【原文】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

       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1】,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2】,故人不能悬【3】其病也。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

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1】,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

【1】胃脉:指人迎脉和趺阳脉。另讲:候胃脉指诊察寸口。

黄帝问道:有患胃脘痈病的,应当如何诊断呢?

岐伯回答说:诊断这种病,应当先诊其胃脉,他的脉搏必然沉细,沉细主胃气上逆,上逆则人迎脉过盛,过盛则有热。

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人迎属于胃脉,胃气逆则跳动过盛,说明热气聚集于胃口而不得散发,所以胃脘发生痈肿。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2】,故人不能悬【3】其病也。

【2】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此八字《甲乙经》作“及精有所倚,则卧不安”,倚,偏也。五脏为精神之所舍。五脏损伤,就睡眠不安。精有所之寄,即五脏之损伤恢复,精神有所归宿之意。

【3】悬:1、猜测。2、杜绝。

黄帝说:好。有人睡卧不能安宁的,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五脏有所伤及,要等到损伤恢复,精神有所寄托,睡卧才能安宁,所以一般人不能测知他是什么病。

【译文】

       黄帝问道:有患胃脘痈病的,应当如何诊断呢?

       岐伯回答说:诊断这种病,应当先诊其胃脉,他的脉搏必然沉细,沉细主胃气上逆,上逆则人迎脉过盛,过盛则有热。人迎属于胃脉,胃气逆则跳动过盛,说明热气聚集于胃口而不得散发,所以胃脘发生痈肿。

黄帝说:好。有人睡卧不能安宁的,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五脏有所伤及,要等到损伤恢复,精神有所寄托,睡卧才能安宁,所以一般人不能测知他是什么病。

 

图片

 

【原文】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1】者,何也?

       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

     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2】,当腰痛也。

【原文通解】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1】者,何也?

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1】偃卧:仰卧。

黄帝说:人不能仰卧的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肺居胸上,为五脏六腑的华盖,如果肺脏为邪气所犯,邪气盛与内则肺的脉络胀大,肺气不利,呼吸急促,故不能仰卧。在《奇恒阴阳》中有这方面的论述。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

黄帝说:有患厥病的,诊得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知主病在何处?

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2】,当腰痛也。

【2】颇关在肺:指病变在肾,并与肺脏关联。

岐伯说:因为是冬天诊察其脉象,右脉本来应当沉紧,这是和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左脉浮迟,则是逆四时的反常脉象,所以与肺脏关联。腰为肾之府,故当有腰痛的症状。

【译文】

       黄帝说:人不能仰卧的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肺居胸上,为五脏六腑的华盖,如果肺脏为邪气所犯,邪气盛与内则肺的脉络胀大,肺气不利,呼吸急促,故不能仰卧。在《奇恒阴阳》中有这方面的论述。

       黄帝说:有患厥病的,诊得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知主病在何处?

       岐伯说:因为是冬天诊察其脉象,右脉本来应当沉紧,这是和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左脉浮迟,则是逆四时的反常脉象,所以与肺脏关联。腰为肾之府,故当有腰痛的症状。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二)

 

图片

 

【原文】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1】,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

      岐伯曰:此同名异等【2】者也。夫痈气之息【3】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写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原文通解】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1】,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1】肺脉:即上文所言之“浮而迟”之脉。

黄帝说:为什么这样说呢?

岐伯说:少阴的经脉贯肾络于肺,现于冬季肾脉部位诊得了浮迟的肺脉,是肾气不足的表现,虽与肺有关,但主要是肾病,故肾病当主为腰痛。

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

黄帝说:好。有患颈痈病的,或用砭石治疗,或用针灸治疗,都能治好,其治愈的道理何在?

岐伯曰:此同名异等【2】者也。夫痈气之息【3】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写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2】异等:等,即类。异等,就是“异类”。

【3】气之息:气停滞。

岐伯说:这是因为病名虽同而程度有所不同的缘故。颈痈属于气滞不行的,宜用针刺开导以除去其病,若是气盛壅滞而血液结聚的,宜用砭石以泻其淤血,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

【译文】

黄帝说:为什么这样说呢?

岐伯说:少阴的经脉贯肾络于肺,现于冬季肾脉部位诊得了浮迟的肺脉,是肾气不足的表现,虽与肺有关,但主要是肾病,故肾病当主为腰痛。

黄帝说:好。有患颈痈病的,或用砭石治疗,或用针灸治疗,都能治好,其治愈的道理何在?

岐伯说:这是因为病名虽同而程度有所不同的缘故。颈痈属于气滞不行的,宜用针刺开导以除去其病,若是气盛壅滞而血液结聚的,宜用砭石以泻其淤血,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

 

图片

 

【原文】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岐伯曰:生于阳也。

       帝曰:阳何以使人狂?

     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1】而难决【2】,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帝曰:何以知之?

       岐伯曰:阴明者常动【3】,巨阳、少阳不动【4】,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原文通解】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岐伯曰:生于阳也。

黄帝说:有患怒狂病的,这种病是怎样发生的呢?

岐伯说:由于阳气而生。

帝曰:阳何以使人狂?

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1】而难决【2】,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1】暴折难决:暴折:指突然受到难以忍受的刺激。精神突然受到挫折。

【2】难决:决:决断。难以疏通。

黄帝说:阳气怎么能使人发狂呢?

岐伯说:阳气因为受到突然强烈的刺激,郁而不畅,气厥而上逆,因而使人善怒发狂,由于此病为阳气厥逆所生, 故名“阳厥”。

帝曰:何以知之?

岐伯曰:阴明者常动【3】,巨阳、少阳不动【4】,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3】阳明者常动:指大迎、人迎、冲阳等处的脉搏,搏动明显。

【4】巨阳少阳不动:指太阳经的委中、昆仑,少阳经的听会、悬钟等处,其脉搏搏动不显。

【昆仑穴】

       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有清热安神、舒经活络等作用。

       昆仑穴的位置: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1、“昆仑穴”。“昆仑”,广漠无艮也。昆仑名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经水的气化之气,性寒湿,由于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外散之热作用,寒湿水气吸热后亦上行并充斥于天之天部,穴内的各个层次都有气血物存在,如广漠无艮之状,故名“昆仑穴”。
       2、膀胱经经穴。经,经过也,动而不居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变化为吸热上行,动而不居,故为膀胱经经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原本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吸热后上行天之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散热化气。

【昆仑穴位的作用功效】

     1、缓解治疗头痛、高血压、眼疾、目眩、项强、鼻衄等
    2、缓解治疗腰痛、怕冷症、肩背拘急、、脚跟肿痛等
    3、缓解治疗小儿痫证、难产、癫痫、腹气上逆、肠结石、下痢等。
【功效作用】清热安神、舒经活络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踝关节炎、神经性头痛等。

       腰痛是针灸临床常见病之一。用“弹经拨络法”独取昆仑穴,治疗足太阳膀胱经腰痛。但是,对器质性腰痛无效。
      弹拨方法:令患者仰卧,术者立于患者足后,以术者左食指尖放在昆仑穴上(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弹拨左昆仑穴用右食指,首先向下力压,然后向外踝方向滑动,弹拨时术者感觉指下有一跟筋在滚动,患者感觉麻、痛或有触电感向足心放射,左右昆仑穴各弹拨三次。
 【穴位配伍】昆仑穴配风池穴,主要治疗头痛、惊痫;昆仑穴配阳陵泉穴,有舒筋活血通络的作用,主要缓解治疗下肢痿痹;昆仑穴配太溪穴、丘墟穴、三阴交穴治疗足跟痛。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针刺疗法】直刺昆仑穴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艾灸疗法】艾炷灸昆仑穴3-5壮;或艾条灸昆仑穴5-10分钟。

【按摩手法】先将肌肉放松,一边缓缓吐气一边强压昆仑穴6秒钟,如此重复10次。

【听会】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听呵、听河、后关。属足少阳胆经。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和颞浅动脉。主治耳鸣,耳聋,齿痛,口眼?斜,及中耳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等。直刺0.5-1寸。艾条灸5-10分钟。

【悬钟】、

       小腿外侧部,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前缘凹陷处。或定于腓骨后缘与腓骨长、短肌之间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者脉中,足三阳络,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针灸大成》:“寻摸尖骨者是”,《循经考穴编》:“须细揣摸绝骨尖,如前三分而高寸许是阳辅,绝骨尖间筋骨缝中是悬钟,与三阴交对。”

        功效:泄胆火、清髓热、舒筋脉。平肝熄风,舒肝益肾

       主治:古代记述:腹满、胃中有热、不嗜食,热病汗不出,五淋,喉痹,髀枢痛、诸节酸折、风劳身重,中风手足不遂、颈项强、脚气。近人报道:落枕、偏头痛、淋巴结核、足内翻。

     【配伍】配内庭治心腹胀满;配昆仑、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风、半身不遂;配后溪、列缺治项强、落枕。

      【方例】

足缓难行:条口、绝骨、冲阳。

脚弱无力:足三里、绝骨、申脉、公孙。

脚气:绝骨、三里、阴交。

{58}足:环跳、悬钟。

心腹胀满:绝骨、内庭。

偏头痛:风池、悬钟、侠溪。

中风半身不遂:肾俞、环跳、风市、委中、悬钟、足三里。

落枕:天柱、后溪、悬钟。

刺灸法

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八会穴之一:髓会。又名绝骨。

 黄帝说:怎样知道是阳气受病呢?

岐伯说:在正常的情况下,足阳明经脉是常动不休的,太阳、少阳有病脉是不甚搏动的,现在不甚搏动的太阳、少阳经脉也搏动的大而急疾,这就是病生于阳气的征象。

【译文】

       黄帝说:有患怒狂病的,这种病是怎样发生的呢?

       岐伯说:由于阳气而生。

       黄帝说:阳气怎么能使人发狂呢?

      岐伯说:阳气因为受到突然强烈的刺激,郁而不畅,气厥而上逆,因而使人善怒发狂,由于此病为阳气厥逆所生, 故名“阳厥”。

       黄帝说:怎样知道是阳气受病呢?

       岐伯说:在正常的情况下,足阳明经脉是常动不休的,太阳、少阳有病脉是不甚搏动的,现在不甚搏动的太阳、少阳经脉也搏动的大而急疾,这就是病生于阳气的征象。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三)

 

图片

 

【原文】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1】,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2】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帝曰:善。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酒风。

【原文通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1】,故夺其食即已。

【1】食入于阴,长气于阳:张介宾注:“五味入口而化于脾,食入于阴也;食入于胃以养五脏气,长气于阳也”。

黄帝说: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病人禁止饮食就可以好了。因为饮食经过脾的运化,能够助长阳气,所以禁止病人的饮食,使过盛的阳气得以衰少,病就可以痊愈。

使之服以生铁洛【2】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2】生铁洛:是指冶炼钢铁时锤落下来的铁屑,具有降气开结,清热,重镇安神的功效。

同时,再给以生铁洛煎水服之,因为生铁洛有降气开结的作用。

 ●帝曰:善。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酒风。

黄帝说:好。有患全身发热,腰体懈怠无力,汗出多得象洗澡一样,怕风,呼吸短而不畅,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说:病名叫酒风。

【译文】

黄帝说: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病人禁止饮食就可以好了。因为饮食经过脾的运化,能够助长阳气,所以禁止病人的饮食,使过盛的阳气得以衰少,病就可以痊愈。同时,再给以生铁洛煎水服之,因为生铁洛有降气开结的作用。

黄帝说:好。有患全身发热,腰体懈怠无力,汗出多得象洗澡一样,怕风,呼吸短而不畅,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说:病名叫酒风。

 

图片

 

【原文】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1】五分,合以三指撮【2】为后饭。

       所谓深之细者【3】,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4】,聚者坚也,博者大也。《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5】之也。

【原文通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1】五分,合以三指撮【2】为后饭。

【1】麋(mí)衔:一名薇衔。味苦,平,治风湿痹、历节痛、鼠瘘痈肿。

【2】三指撮(cuō):指用三个手指头撮药末,以计药量。                   

黄帝说:如何治疗呢?岐伯说:用泽泻和

白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沿为末,每次服三指撮,在饭前服下。

所谓深之细者【3】,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4】,聚者坚也,博者大也。

【3】深之细者:指深按而得细脉。

【4】摩之切之:摩,按摩。切,推按。

所谓深按而得细脉的,其脉在指下细小如针,必须仔细地按摩切循,凡脉气聚而不散的是坚脉;搏击手指下的是大脉。

《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

《上经》是论述人体功能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下经》是论述疾病变化的;《金匮》是论述疾病诊断决定死生的;《揆度》是论述脉搏以诊断疾病的;《奇恒》是论述特殊疾病的。

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

所谓奇病,就是不受四时季节的影响而死亡的疾病。所谓恒病,就是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死亡的疾病。

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5】之也。

【5】度:测度。

所谓揆,是说切按脉搏,以推求疾病的所在及其病理;所谓度,是从切脉得其病处,并结合四时气候的变化进行判断,以知道疾病的轻重宜忌。

【译文】

黄帝说: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用泽泻和白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沿为末,每次服三指撮,在饭前服下。所谓深按而得细脉的,其脉在指下细小如针,必须仔细地按摩切循,凡脉气聚而不散的是坚脉;搏击手指下的是大脉。《上经》是论述人体功能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下经》是论述疾病变化的;《金匮》是论述疾病诊断决定死生的;《揆度》是论述脉搏以诊断疾病的;《奇恒》是论述特殊疾病的。所谓奇病,就是不受四时季节的影响而死亡的疾病。所谓恒病,就是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死亡的疾病。所谓揆,是说切按脉搏,以推求疾病的所在及其病理;所谓度,是从切脉得其病处,并结合四时气候的变化进行判断,以知道疾病的轻重宜忌。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一)

 

图片

 

【题解】

【0】奇病:泛指少见而异于平常的一些疾病。

        奇,异也。异于一般的病证,是谓“奇病”。

本篇讨论了子喑、息积、伏梁、疹筋、厥逆、脾瘅、胆瘅、厥、胎病(癫疾)、肾风等十种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法及预后。由于这十种病都比较奇特,故名《奇病论》。正如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云:“此篇所载,重身声喑、息积、疹筋等,率皆奇特之病,故以奇病名篇。”

 

图片

 

【要点】

      《奇病论》,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第四十七篇文章,本篇经文论述了 “瘖”、“息积”、“伏梁”、“疹筋”、“厥逆”、“脾瘅”、“胆瘅”、“厥”、“胎病”、“肾风”等十种异乎一般的“奇病”的病因、病机、病症、治疗及其预后。

       经文提出的“无损不足、益有余”,既是针刺治疗疾病时运用补泻手法的依据,也是药物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后世医家用益气、补血、养阴、温阳等方法治疗虚证,用发汗、攻下、化淤、消导、利水、化痰等方法治疗实证,均是对“无损不足、益有余”原则的具体运用。 

 

图片

 

【原文】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1】,九月而喑【2】,此为何也?

      岐伯曰:胞之络脉绝【3】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贤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鑱石【4】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1】,九月而喑【2】,此为何也?

岐伯曰:胞之络脉绝【3】也。

【1】重身:指怀孕。

【2】喑:指声哑。

【3】绝:阻隔不通的意思。

黄帝问道:有的妇女怀孕九个月,而不能说话的,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胞中的络脉被胎儿压迫,阻绝不通所致。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贤系舌本,故不能言。

黄帝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岐伯说:宫的络脉系于肾脏,而足少阴肾脉贯肾上系于舌本,今胞宫的络脉受阻,肾脉亦不能上通于舌,舌本失养,故不能言语。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

黄帝说: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不需要治疗,待至十月分娩之后,胞络通,声音就会自然恢复。《刺法》上说:正气不足的不可用泻法,邪气有余的不可用补法,以免因误治而造成疾病。

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鑱石【4】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4】镵石:镵,即镵针,九针之一,头大末锐,形如箭头。石,指砭石,古代石制针刺工具。

所谓“无损不足”,就是怀孕九月而身体瘦弱的,不可再用针石治疗以伤其正气。所谓“无益有余”,就是说腹中已经怀孕而又妄用泻法,用泻法则精气耗伤,使病邪独据于中,正虚邪实,所以说疾病形成了。▲

【译文】

       黄帝问道:有的妇女怀孕九个月,而不能说话的,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胞中的络脉被胎儿压迫,阻绝不通所致。

           黄帝说:为什么这样说呢?

          岐伯说:宫的络脉系于肾脏,而足少阴肾脉贯肾上系于舌本,今胞宫的络脉受阻,肾脉亦不能上通于舌,舌本失养,故不能言语。

       黄帝说: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不需要治疗,待至十月分娩之后,胞络通,声音就会自然恢复。《刺法》上说:正气不足的不可用泻法,邪气有余的不可用补法,以免因误治而造成疾病。所谓“无损不足”,就是怀孕九月而身体瘦弱的,不可再用针石治疗以伤其正气。所谓“无益有余”,就是说腹中已经怀孕而又妄用泻法,用泻法则精气耗伤,使病邪独据于中,正虚邪实,所以说疾病形成了。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二)

 

图片

 

【原文】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防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胫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1】,此风根【2】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盲,盲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原文通解】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

黄帝说:有病胁下胀满,气逆喘促,二三年不好的,是什么疾病呢?

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防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岐伯说:病名叫息积,这种病在胁下而不在胃,所以不妨碍饮食,治疗时切不可用艾灸和针刺,必须逐渐地用导引法疏通气血,并结合药物慢慢调治,若单靠药物也是不能治愈的。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胫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

黄帝说:人有身体髀部、大腿、小腿都肿胀,并且环绕肚脐周围疼痛,这是什么疾病呢?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1】,此风根【2】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盲,盲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1】伏梁:伏,藏。梁,疆梁坚硬。

【2】风根:指风邪久留于体内。

岐伯说:病名叫伏梁,这是由于风邪久留于体内所致。邪气流溢于大肠,而流着于肓膜,因为肓膜的起源在肚脐下部,所以环绕脐部作痛。这种病不可用按摩方法治疗,否则就会造成小便涩滞不利的疾病。

【译文】

        黄帝说:有病胁下胀满,气逆喘促,二三年不好的,是什么疾病呢?

       岐伯说:病名叫息积,这种病在胁下而不在胃,所以不妨碍饮食,治疗时切不可用艾灸和针刺,必须逐渐地用导引法疏通气血,并结合药物慢慢调治,若单靠药物也是不能治愈的。

       黄帝说:人有身体髀部、大腿、小腿都肿胀,并且环绕肚脐周围疼痛,这是什么疾病呢?

       岐伯说:病名叫伏梁,这是由于风邪久留于体内所致。邪气流溢于大肠,而流着于肓膜,因为肓膜的起源在肚脐下部,所以环绕脐部作痛。这种病不可用按摩方法治疗,否则就会造成小便涩滞不利的疾病。

 

图片

 

【原文】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

      岐伯曰:此所谓疹筋【1】,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2】,则病甚。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

     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3】,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帝曰:善。

【原文通解】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

黄帝说:人有尺部脉搏跳动数疾,筋脉拘急外现的,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曰:此所谓疹筋【1】,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2】,则病甚。

【1】疹筋:疹,即病。病在筋,故称“疹筋”。

【2】白色黑色见:指面部出见白色或黑色。

岐伯说:这就是所谓诊筋病,此人腹部必然拘急,如果面部见到或白或黑的颜色,病情则更加严重。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

黄帝说:有人患头痛已经多年不愈这是怎么得的?叫做什么病呢?

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3】,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帝曰:善。

【3】脑逆:指寒邪由骨髓向上侵犯到头脑。

岐伯说:此人当受过严重的寒邪侵犯,寒气向内侵入骨髓,脑为髓海,寒气由骨髓上逆于脑,所以使人头痛,齿为骨之余,故牙齿也痛,病由寒邪上逆所致,所以病名叫做“厥逆”。

黄帝说:好。

【译文】

      黄帝说:人有尺部脉搏跳动数疾,筋脉拘急外现的,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说:这就是所谓诊筋病,此人腹部必然拘急,如果面部见到或白或黑的颜色,病情则更加严重。

     黄帝说:有人患头痛已经多年不愈这是怎么得的?叫做什么病呢?

      岐伯说:此人当受过严重的寒邪侵犯,寒气向内侵入骨髓,脑为髓海,寒气由骨髓上逆于脑,所以使人头痛,齿为骨之余,故牙齿也痛,病由寒邪上逆所致,所以病名叫做“厥逆”。

      黄帝说: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