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唐宋韵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唐宋韵》53.《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2024-01-03 08:31:21) 下一个

《苏幕遮(1)·燎沉香》

周邦彦

燎(2)沉香(3),消溽暑(4)。鸟雀呼晴,侵晓(5)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6),水面清圆(7),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8),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9)轻舟,梦入芙蓉浦(10)。

1.  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2.  燎(liao3):小火烧炙。

3.  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

4.  溽(ru4)暑: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5.  侵晓:拂晓。侵:渐近。

6.  宿(xiu3)雨:夜间的雨。

7.  清圆:清润圆正。

8.  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苏州,此处指吴越一带。

9.  楫(ji2):短桨。

10. 芙蓉浦:荷花塘。此处或指杭州西湖。

周邦彦(1056-1121年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文学家、词人、音乐家、官员 ,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周邦彦出身于下层的书香之家。其名邦彦出自《诗经·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大意是:这样一个人,是国家的贤士)。周邦彦自少性格疏散,但勤于读书。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神宗诏增太学生额,周邦彦遂“以布衣西上” 成为太学生,后撰《汴都赋》,歌颂新法,受到神宗赏识,升任太学正。此后十余年间,外放任庐州教授、溧水县令等。宋哲宗亲政后,周邦彦回到汴京,任国子监主簿、校书郎等职。宋徽宗时一度被提举大晟府,负责谱制词曲,供奉朝廷。后又外调顺昌府、处州等地。周邦彦于徽宗宣和三年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逝世,享年65岁。获赠宣奉大夫。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博采众长的词作大家,其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周邦彦的词语言流畅,精美雅致,格律谨严,用词极尽工巧。他的长调尤善铺叙,精于章法,善于化用典故和前人词句,并且能够化雅为俗,化俗为雅,使两者在一首词中融为一体。正因为上述特点,周邦彦词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

周邦彦词集在宋代时已有单刻本传世,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21著录有《清真词》2卷、《后集》1卷,曹杓注释。现存周邦彦词集有《片玉集》10卷和《清真集》2卷加《集外词》1卷。当代有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的吴则虞校点本《清真集》,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年出版的罗忼烈《清真集笺注》等。 《全宋词》收周邦彦词180余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5.

 

唐风:词这种韵文形式是在北宋发展成熟的。我同意一般的看法,即大约生于公元984年的柳永是北宋第一位词作大家,而生于1056年的周邦彦则是北宋最后一位词作大家。有趣的是,这两人有几分相似。比如两人都精通音律,都在词的创调方面贡献巨大,都善写长调等等。另外,两人不仅在词作中多有反映男女情爱的作品,而且年轻时也都风流放浪。

宋雨:然而柳永不如周邦彦幸运。柳永年轻时屡试不第,入仕无门,只能与下层歌女与乐工为伍。但他才华出众,作品红遍大江南北,于是他了历史上第一个凭本事吃饭的歌词作家。相比而言,周邦彦要幸运许多,他先以布衣之身考入太学,然后升太学正直接入仕,晚年一度提举大晟府,成了吃官饭的专业音乐家。

唐风:神宗朝施行新法,增太学生额,23岁的周邦彦便“以布衣西上”,成为太学外舍生。四年后周邦彦作为太学生向神宗献上长达七千字的《汴都赋》,赞美都城汴京胜景,同时歌颂变法新政,因而大获赏识,升任太学正。

宋雨:太学正不完全类似于今天中国大陆大学学生会的干部。它是一个正九品的官职。因此升任太学正表明周邦彦已经入仕做官。我有一个问题:周邦彦没有经过传统的科考,非进士出身,更不可能有恩荫途径,他只是在官学机构培训了几年就入仕了,这是一种什么途径呢?

唐风: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一开始规模很小,盛唐时明显扩大。到北宋中后期,改革太学,出现了用官方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的趋势,这是王安石变法的项目之一。此时太学规模扩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官员子弟可以免试入学,而平民子弟则需经考试选拔。

宋雨: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即这时候太学变成了科举考试的替代,或着说是科举的一个层次。官学机构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一个主要部分?

唐风:太学与科举考试在大部分时间里是共存的,但在北宋末期有些特别。科举考试在神宗时期已经弱化,极其优秀者从太学生直接入仕也属正常。周邦彦之所以能属此列,是因为他那篇 “主旋律”的《汴都赋》让上面非常满意。那个时候,大部分太学生还是要考上进士后才做官的。后来徽宗时期科举一度被废除,太学生就直接入仕了,比如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就是从太学生直接进入官场的。

宋雨:我们今天赏析的这首词作于公元1083-1086年之间,也就是作于周邦彦做太学正那3年期间。这时候的他一方面已入仕,似乎前途看好,但另一方面他已经入汴京多年,升迁的前景很不明朗。这种状态不免让他产生难言的焦虑感。遥想阔别多年的江南的家乡,他心中便产生淡淡的愁绪。于是,在初夏的一个雨后初晴的日子,他写下了这首《苏幕遮·燎沉香》。

唐风:“苏幕遮”原本是唐教坊曲,所谓教坊即宫廷中管理歌舞演出的机构。教坊中有一些“保留曲目”。苏幕遮这个曲子是由西域的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一带)传入。在这个曲子演奏时,艺人跟随音乐起舞,舞者用囊装水相互泼洒。表演者为了不让水被泼到自己头上,就戴上一种涂了油的帽子,帽子的名称被音译为“苏幕遮”。这个曲子到宋代成为词牌。

宋雨:开篇“燎沉香,消溽暑”写人在室内的活动。这是一个闷热潮湿的夏日,雨可能已经下了很长时间或者刚刚停。词人焚香消暑。我们现在看来,大夏天焚香,岂不是更加燥热?其实,这在当时是一种比较高雅的消夏方式。烧一烧沉香,人便感觉心宁气清、湿气减少。少许的火也不至于升高温度。从宋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宋朝有钱人或风雅之人颇爱焚香,这在周邦彦的《少年游》和蒋捷的《一剪梅》中都有反映。

唐风:这可不是我们今天用火柴点根香那么“浅薄”。中国古代的香文化源远流长,到宋代发展到顶峰。高质量的香料是放在制作精良的香炉中焚烧的,有很讲究。那时候,香料的使用进入到文人雅士和上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焚香,香料还在化妆品、香囊、茶点等中广泛使用。

宋雨:第二句“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作者开始放眼室外。“呼”字很传神,虽是鸟雀所为,其实反映的是主人的内心对于天气放晴感到非常喜悦。后一句主语依然是鸟雀 — 在拂晓的时候,它们在屋檐上东张西望、叽叽喳喳。

唐风:下面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是本词中最精彩的部分,历代受到赞赏,王国维也说“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干宿雨”中的“干”作动词,是使动用法。“宿”的发音,我认为根据意思应该念xiu3(同“朽”),口语中 “一宿”即一夜的意思。这句是说初照的阳光把夜雨打湿的荷叶晒干了。

宋雨:“水面清圆”是说清润圆正的荷叶靠近水面。 “荷”被举得高高的,在清风下颤动。但问题来了,“风荷举”这句中,被举起的“荷”究竟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我看了多篇解读,两种理解都有,认为是荷叶者居多。我认为,这里的“荷”是指荷花。前句“水面清圆”已经把靠近水面的荷叶描述过了,而荷花比荷叶高,有长长的花茎,所以才说“举”。

唐风:我的看法与你一致。首先没有必要两句都描写荷叶,初夏已有荷花盛开。而且荷叶那么大,又靠近水面,用个“举”字似乎不是很合适,至少不够生动。当然,这种理解的差异不太重要。

宋雨:下片由写景转入写情。“故乡遥,何日去”直抒胸臆。在那个通讯和交通不便利的年代,游子的思乡之情不是我们现代人能够充分体会和理解的。有的人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有的人到死都不能归故里。那时候在外做官的仕人,很多都是客死他乡,周邦彦本人也未能在家乡寿终正寝。

唐风:“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一句中,“吴门”和“长安”都是借指。“吴门”狭义指苏州,这里用来代指他江南的家乡。周邦彦是钱塘(今杭州)人,那里三国时属于吴国,所以说自己家乡是“吴门”也不为过。“长安”在这里代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久作长安旅”是说自己长期客居在京城。

宋雨:你注意到没有,那个时代很多思乡诗词都是思念江南故乡的?我想,其部分原因在于那时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南方士大夫到北方做官者很多,思乡很自然。而北方人外放到南方做官者,却写出了“吴娃双舞醉芙蓉”(白居易)和“司空见惯浑闲事”(刘禹锡)之类,有些乐不思蜀的味道。

唐风:“五月渔郎相忆否”是思念儿时家乡的朋友,但语气仿佛是家乡的朋友在思念自己。这种表达方式在古诗词中常见,比如杜甫《月夜》中说“独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明明是自己想念妻儿,却说孩子太小不懂得思念在长安的爸爸。又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遥知兄弟登高处,插遍茱萸少一人”,也是站在对方的角度。

宋雨:本词以梦境结尾是很高明的。自己一时无法回家乡,于是就“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 在梦中驾一叶轻舟、划着小桨,来到荷花盛开的湖中。事实上,这样一种思乡之情是无解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围城”的反映。尽管入仕带来思乡之苦和种种不堪。但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做官又是读书人的毕生追求。周邦彦在他著名的长调《兰陵王•柳》中,极好地描述了他的难以言状的心态:“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唐风:这首《苏幕遮》从汴京的荷花想到江南故乡的荷花,上片主要描绘荷花的优美,下片寄托浓浓的思乡之情,其表达方式与柳永的《八声甘州》有类似之处。然而《苏幕遮》短短62字,不允许过多的铺叙,于是词人在上阕精准描绘三个场景。下阕则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感情真挚。本词应归于羁旅、思乡的题材。有人将其归类于写景、咏物类,我认为是不妥的。不能因为本词对荷花的描写很出色,就认为咏物是本词的中心。

宋雨:在词史上,周邦彦是雅正词派(又称骚雅词派、格律词派等)的创立者,他的词以典雅和缜密著称,遣词造句常极尽工巧。而本词的风格却有些不同,它上阕白描写景,全词不加粉饰、语出天然,而且作者在描写鸟雀、荷叶、荷花时用色极淡,与他的男女恋情词中经常使用的浓艳笔调迥然不同,这显然是刻意而为之。在浅淡的色调下反映浓郁的思乡之情,是颇具匠心的。

------------

【论坛交流。点入在最下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唐宋韵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花姐新年好!

是的,文人感觉不到苦难和煎熬,写不出好文章。但客观的苦难太多,比如乱世,人都为了活命,其实也不易写不出什么好文章的。大多数好文章还是出自治世,关键还是文人要有对苦难和人性的主观感觉和领悟。

人的个体差异很大。比如柳永和周邦彦,他们格局不大,但在声律和创调方面极有才华;秦观、晏几道等在言情方面有独到之处。苏轼、辛弃疾这些有大格局者,其实是向这些有技法的人好好学习过的。否则心有余而力不足,空有“壮怀激烈”是不能传世的。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文章憎命达。舒适的小天地,很难大格局
唐宋韵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MC' 的评论 :
李白的“长安一片月”,当然是指长安;这里说周邦彦以长安代指汴京,是因为他长期在汴京做太学生,本诗作于这一时期(另外,词中“吴门”也代指)。。。周邦彦是否去过长安,目前尚存疑。
BMC 回复 悄悄话 这里的长安指的应是古西安吧?为什么会觉得是汴京?在《子夜吳歌》中的秋歌,李白写: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另在春歌里,则是:秦地罗敷女,釆桑绿水边。秦地指的是陕西关中地区。二诗结合起来看,李白心中的长安显然是古西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