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唐宋韵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唐宋韵》1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2023-04-28 05:56:18) 下一个

《九月九日(1)(2)山东(3)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4)少一人。

1.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时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2. 忆:想念。

3. 山东:王维的家乡在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他称山东。

4. 茱萸(zhu1 yu2):此处指吴茱萸,芸香科落叶灌木,果实为中药。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邪。

 王维(约693761年)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王维是盛唐杰出的诗人、画家、官员。他出身太原王氏大族,父亲做过汾州司马。王维少时聪颖,诗、书、画、乐皆通,十几岁便到长安宦游。由于他的多方面的才艺,很快便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王维约27岁时中状元,其中除了学识的因素,也凭借了岐王和玉真公主的推荐。王维于玄宗开元九年(721年)入仕,早期任太乐丞、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后,他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他被问罪但后被豁免,降职任太子中允,后迁中书舍人,终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卒于唐肃宗上元二年,享年约68岁。

王维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王维创作山水田园诗清贵两全、形神兼备。王维的清新脱俗的风格和他本人的绘画才能,营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语)的效果。加之王维笃信佛教,作品中又有“诗中有禅”的意境。王维那些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豪放壮阔,也很有价值。另外,王维的一些精美的抒情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等,千百年来被广为传诵。

王维的作品集《王右丞集》由其弟王缙编成,共10卷,收录作品400余篇,其中古体诗150首,近体诗282首,其他文体72篇。当代较好的选本有陈贻焮的《王维诗选》,由中国大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7.

唐风:王维(701年—761年) 出生于蒲州(今山西永济),父母双方都有着显赫的贵族家世。王维从小衣食无忧。很早就显示出天赋,九岁就能作文。

宋雨:虽然长期在朝为官,但王维在政治上并没有多大建树。然而他集诗人、画家、音乐家、书法家、佛学家等多种身份于一身,可以说是盛唐气象在文人中的最佳代表。

唐风: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王维离家赴京城,希望得到举荐。由于在诗、书、画、乐等方面均有才华,他很快便在达官显贵中小有名气。在开元九年(721年)的进士科考中,王维一半凭才华,一半凭玉真公主的推荐,不仅及第,而且高中状元。在随后约20年里,王维的仕途并不顺利。他的职位不仅不高,他还数次离开长安到外地任小官。大约从742年起他回长安任职,在安史之乱前官至给事中。

宋雨:天宝十五载(756年)夏天,安禄山叛军攻入长安,王维被俘。因其诗名很大,安禄山派人迎接他到洛阳,强迫他接受伪职。我大致知道当第二年唐军收复长安、洛阳以后,王维与其他伪官均被收系狱中,随后押到长安,他的处境危险。但他后来他得到赦免了,究竟是什么原因?

唐风:一个原因是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一诗抒发对朝廷的思念之情,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弟弟王缙时任刑部侍郎(后升为宰相),愿罢官为兄赎罪,于是王维得到宽大处理,降为太子中允。760年夏,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年,王维任尚书右丞(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办公厅主任)。

宋雨:王维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王维最著名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这些诗自然脱俗、清新淡然。王维笃信佛教,被称为“诗佛”,他的田园诗很好地反映了“诗中有禅”的意境。另一方面,王维又擅长绘画,他的诗写意传神,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苏轼语)。王维的诗是同时代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境界。他与同期的另一田园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唐风:王维作品中还有一类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如《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诗,写得气势宏大、充满豪情,也是盛唐边塞诗中浓重的一笔。

宋雨:另外,王维的一些抒情小诗,如《送别》、《送元二使安西》、《相思》、《杂诗》等,特别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非常真挚、隽永,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诵咏。

唐风:王维31岁时发妻不幸去世。此后他终身未再娶,这在当时的士大夫中绝对是一个另类。对于王维未娶的原因,后人猜测颇多。有人说恐怕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也有人认为王维笃信佛教,妻子去世之后他可能对男欢女爱不再有兴趣。此外,王维很可能没有孩子,因为史料和他本人的诗文中都没有相关记载。

宋雨:历代对王维的评论都比较正面,但他有一点却偶尔遭人诟病,即他与奸相李林甫来往密切。而且王维仕途比较顺利的阶段,都是在李林甫掌权期间。

唐风:据考证两人是画友,因为李林甫也善绘画且懂音律。至于说其受李林甫提拔,说实话,王维那时已经在官场上混了近30年,最高也就是做到五品上(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司局级”)。他要是拼命巴结李林甫,结果恐怕不至于此。另外,也不能简单地说李林甫是“奸相”,他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保障开元盛世的能臣。

宋雨:现在我们来品读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它是王维17岁时在长安所作。与其后来那些富于画意、语言考究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不加雕琢,写得非常朴素、真挚。但它却有着打动人心的感染力,尤其对身在异乡的人们。

唐风:诗人青少年时期的作品往往在风格和表达方式上与成年之后的有所不同。它们有时技法上未必成熟,或者作者不愿意受格律的约束,但作品却真挚自然、生机勃勃。除这首之外,还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甫的《望岳》等,都是流传千古的杰作。

宋雨:虽然“独在异乡为异客”,孤独的滋味不好受,但都城对于希望获得更多机会、梦想出人头地的年轻人总是有很大的吸引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一个少年游子,内心深处总是思念家乡和亲人。也许这种感情在平日奋斗的忙碌中被掩盖了,但一旦遇到某种契机,还是会涌流出来。年轻的王维用“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短短地7个字,朴素无华地高度概括了节日里游子思乡的感受。

唐风:本诗在写法上有两点值得一提,第一是第一句用了两个“异”字,分量很重。王勃的《蜀中九日》同样是写重阳节,“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第二句也是连用两个“他”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雨:是的,正是因为都城不是家乡,而且自己对其也没有归属感,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才格外地强烈。王维九岁丧父,这一句或许可以理解为思念母亲,而后两句是思念弟兄。第三句“遥知兄弟登高处”-- 王维弟兄五人,他身为长子,兄弟情深。后来安史之乱后大弟王缙为救兄长情愿罢官,被传为佳话。

唐风:第二点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句“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插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我。好像遗憾的是他们,而不是自己很遗憾未能相聚。这种出乎常情的表达,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即下意识把自己的意念投射于别人,使别人代替自己成为意念的主体。这种方法如处理巧妙,往往更有感染力。

宋雨:你这么一说还真是这么回事。在诗词中还有其他人用这样的方式去表达吗?

唐风:有的。请看下面两首:1. 辛弃疾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 明明是自己感叹已生白发,却让别人去问; 2. 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明明是自己思念亲人,却说妻子望月,孩子太小不懂得思念在长安的爸爸。

宋雨:辛弃疾也有这么婉约的词!这让我想起有一次你说词“总是婉约的”,这是词的“基因”决定的。“总是”我也许不能同意,但其实“豪放词人”在其作品中也是婉约词为主。辛弃疾存世六百多首词,豪放词只占少数;苏轼存世362首词(2700多首诗),有人一首首地分析过,豪放词只占七分之一。

唐风:最后回过头来谈一下王维这首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式。七绝与五绝类似,一般是押平声韵的,即第二句与第四句尾字是平声且是韵脚。第三句末须是另一个韵母的仄声字。至于第一句的结尾,既可以是一个与第二、四句押韵的平声字,也可以像第三句那样选不同韵母的仄声字。在五绝中,两种情况的比例差不多,或许首句不入韵的情况稍多。但在七绝中,大部分情况下首句是入韵的,比如元稹的《菊花》和杜牧的的两首《赠别》首句均入韵。而本诗不同,第二句和第四句平水韵的“真韵”,但第一句末尾“客”是个仄声字,不入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