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喵叫的苗

基督徒中的写作者,爱神爱道爱文章
正文

我们的感觉(五)触觉

(2022-10-27 12:26:52) 下一个

触觉

      青少年时期,颇喜欢过一阵子琼瑶的言情小说。孔庆东的大学轶事里,做过一首诗,“匆匆太匆匆,几度夕阳红。心有千千结,窗外剪剪风。”可惜现在都印象模糊了。有篇小说里,琼瑶描写了一个盲女,她把对方的脸摸一遍,就能牢牢记住他的样貌。我对这个很是好奇,但自己能摸的人太少,无法检验其真实性。李安在《喜宴》中有个可爱的细节,闹洞房时,让许多客人依次去亲吻新娘的脸颊,然后让新娘说哪一个是新郎。最后是一个小男孩的吻被选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感受触觉,手是最灵敏的,但绝不仅限于手。南方人打麻将,每摸一张牌,用手指狠狠地搓一遍,就知道是什么了。据说进银行工作的人,先花三个月点钞票。新的旧的挺括的软塌塌的,摸个够。以后碰上假钞,只要手一摸,就可断定真伪,是为手感。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经常抚摸周遭的东西,反映了此人缺乏爱、渴望旁人的关注。我不赞同这个观点,因为我自己就是手闲不住的。看电视,都喜欢手里摸着点儿什么,比如一只玉镯。我倾向认为,一个经常抚摸周遭东西的人,一定分秒必争、不浪费时间。同时也一定爱惜财物,不会喜新厌旧。

      论到自然界的五种元素,中国人一定会说“金木水火土”,然而西方则只认四种“土水气火”(earth, water, air, fire)。这个不同有什么意义,留待专家研究吧。金属因其坚硬、冰冷,手感并不算佳。唯一可取之处要算它的份量,父亲就特别中意铜制的各种小鸭子小摆设,既是练书法的镇纸,又可作为工艺品欣赏。金属的另一大好处就是不怕你来摸,损耗几乎以零记。所以许多塑像都是铜的,比如哈佛大学里约翰-哈佛的铜像。人们以讹传讹,说摸他的左脚,被哈佛录取的几率就提高了,故其左脚被摸得金黄铮亮。而象征牛市的华尔街的铜牛,更被寄托了无限发财愿望、浑身发光。

      我是木命,对树木极有好感。卫斯理有篇文章,写尽了天下的珍稀木材。因着同一段生命息息相关,又吸收了日月精华,好木材似乎可以通灵的。中国传说中,桃木可避邪。而在西方,杀死吸血鬼的木桩,也有特别要求。俄罗斯用山杨木;英美用山楂木,据说是要应和耶稣受难时所戴的荆棘冠冕。约柜是金合欢木所做(Mimosa),极坚硬,虫蛀不入。处理好,木材手感柔和致密,份量也不轻。据说避邪首选的雷击枣木,密度就大过水,入水即沉。木头又可雕刻成诸般形态,刷了亮漆,美艳不可方物。耶稣生前是木匠,我想,怎么没人去收集几件他的手艺,也让历代信徒睹物思人一把?

      石头可能是手感最好的材料,国人尤其爱玉。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写到乾隆皇帝送给陈家洛一块玉,触手生温,是块罕见的暖玉。上用金丝嵌着细篆铭文“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陈家洛低吟“情深不寿,强极则辱”那两句话,只觉天地悠悠,世间不如意事忽然间一齐兜上心头,悲从中来,直欲放声一哭。乾隆道:“少年爱侣,情深爱极,每遭鬼神之忌。是以才子佳人多无美满下场,反不如凡夫俗子常能白头偕老。情不可极,刚则易折,合乎万物之情。”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许多人对陈家洛大加诟厉,其实他一介书生,年纪轻轻当上红花会的总舵主。满脑子幻想,希望说服亲哥哥和平演变、恢复汉人天下是挺自然的事情。陈家洛和香香公主的恋情,亦是所有金庸作品中最凄美的一段,不亚于杨过苦等小龙女十六年后在崖上大喊“你怎的不守信约”,或是阿朱被乔峰误伤、临终前一句“那易筋经上的字,咱们又不认得”。

      在美国一大乐趣是逛前院大拍卖(yard sale),见到那些氧化得黑黑的银器、脱线的首饰,我就恨不得买回家。用还原剂(polish)擦得银亮如新,把珠子重新穿好,无可言喻的满足。曾经花一美元买了个断成几截的黑珍珠项链,改串成了两个手链。极好的珠子,幽幽地发着紫、蓝、绿的光芒。用小刀刮去一层,手指把粉末一抹,下面又是光洁闪烁。

      据说古人雕琢玉器,没有金刚钻,靠的就是绳子、水、和沙子。把绳子浸湿,在沙子里滚滚,然后就在玉石上来回磨。即便至坚者玉,慢慢也就磨出印迹。我一度认为的理想职业是去意大利学习做个宝石切割匠人;读到古人和玉器,又觉得那才是真正渴望的。你和自己挑中的毛坯日夜相对,手指摸挲中,里面蕴藏的、只有你才能看见的那个精灵一天天成型、丰满、呼之欲出。到结束的一刹那,画龙点睛的最后一笔落下,创造完成。这个惺惺相惜、朝夕相伴的过程,想不爱上自己的作品都不容易。我很喜欢王安忆的一个故事,讲一个拉二胡的人,初次接触,三下两下就音调流畅。到后来,委屈了不顺了,就到琴房对着二胡倾诉。而那把琴到了他手里就像有了生命一般,婉转温柔地回应他、安慰他。从这个角度,艺术当然是无价的,每一个作品都是艺术家量身定做、精细雕琢的独一无二。神造世人,也是这样的心肠。如果我们无动于衷、不予回应,那连把二胡都不如啦!

      有学者分析人之所以喜欢玩沙玩水,是因为潮水过后,一切恢复原状。生命再轰轰烈烈,最终都还是回归平淡。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未必绝顶聪明或身居要职,而是能尽一己之力、影响帮助身边人梦想成真。我们的一生中,有没有神奇地触摸、影响、改变过他人的生命(magical touch)?这或许是所有感觉中,最永恒的话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